摘要: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一些老師在學生讀書前,總是先把文章所謂的思想傾向、愛憎感情、寫作特色當作廣告一樣大肆渲染,在學生還未接觸作品的情況下,就先為其捆扎了一層漂亮的包裝紙,文章一旦戴上了如此面具,還想讓學生去感悟、去創新。這種教學思路徹底消除了學生對文章的品和悟,使其成為學生思想的桎梏。所以,教師要轉變觀念,摒棄先入為主的教學方式,充分相信學生,把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去感悟。
關鍵詞:語文課堂;品讀感悟;交流合作;先入為主
近段時間,我一直在琢磨這樣一種現象:從古到今,我國歷史上涌現出一大批詩圣文豪,諸如,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等。他們不僅名揚中國,更享譽世界。可是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那樣一個落后的時代,教育制度又極不健全,何以會升起一顆顆璀璨的文學巨星呢?
長期從事語文教學和一次次的教改實踐使我悟出了一點門道。我想,除了因為那個時期目標單一的教育體制所導致的十年寒窗苦讀外,很大程度上要歸結于古人的“思想解放”和“讀書悟道”吧。陶淵明提出“不求甚解”讀書法,要求讀書時要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明代狀元楊慎曾說:“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是不為兩漢以來經書中的繁瑣考證所左右,而是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這種解釋是合理的、恰當的。說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其實是他不想被書中的某些瑣碎的、枝節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是想進行有目的、有辨別、有分析地個性化品讀感悟的。
漢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中國文學根植于漢語方塊字的直
觀性、形象性、感染性特點,文字本身折射出的理性光輝,只有用心品味方能參禪悟道,心領神會。古人寫文章,講究“文之為物,自然為氣,恍惚而來,不思而至”。即文章乃是古人發自內心的自然之靈氣,絕非拼湊文字游戲所能為之。曾幾何時中國的語言教學在躑躅觀望中逐漸遠離了正常軌道,有著天地之靈氣的錦繡文章難得讀
到了。這就是無視漢語教學的基本規律,自然造成教法指導上的誤區。不是在漢語言文學的形象感染上去品悟,而是用迎合時令的、空洞無物的概念去灌輸,自然造成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低效現象。廣大語文教師感到越教越難,越改越模糊的不正常現象也就越演越烈了。這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定下心來對學生放開手,讓其自由飛翔。對此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課堂準備工作到位
1.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品讀感悟的積極性
如,教師可根據文章內容,采取披情入境法、故事導入法、活動導入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明確目標,明晰學生品讀感悟的任務點
閱讀目標是一堂課的起點,也是一節課的歸宿。教師要緊緊圍繞目標點撥指導,學生也會緊緊圍繞目標自主去品味探究。
3.充分閱讀,抓好學生品讀感悟的具體過程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充分地品讀文本,把握文本的內容、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感情。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文本的接觸、感情的交流使思想碰撞出感悟的火花,從而形成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4.指導方法,提高學生品讀感悟的效率
可以采用“多讀教學法”,如,先讀通,即讓生初讀感知,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再讀懂,即在讀中領悟,理清層次,明確主旨;最后讀,即讀后探究,品味重點句段,體會語言及寫作特點。當然讀完后可以拓展,比如,以文為例,學以致用,模仿寫作語言訓練。讓學生自己在反復的閱讀中,依次解決這幾個任務,我想悟道就不難了。
二、長期積累訓練到位
1.擴大閱讀量、豐富閱讀內容是品讀感悟的基礎
教師要給學生注入大量閱讀內容,多讀書,讀好書,鼓勵學生認真閱讀中外名著和各種報紙雜志,并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課堂更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陣地,同時教師要加大課堂閱讀信息量,這樣更可以展開比較閱讀,讓學生學會批判閱讀,探求同之異,加深體驗和促成再創造。
2.重視個人體驗,加強交流合作,完善品讀感悟成果
在品讀活動中,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收獲許多個人感悟。但個人的感悟畢竟有些局限,且難免會有偏差疏漏。因而個性化品讀感悟后應加強交流合作,從而豐富和完善品讀感悟成果。為了更好地合作交流,品讀感悟成果,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注意合理安排成員構成,討論中真正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讓交流更全面充分。
3.鼓勵自主選擇,賦予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的權利
每個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愛好各不相同,如果學生只局限于同
一種閱讀材料,必然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教師應在一定范圍內給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的權利,這樣,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自我體驗和創造,形成獨到的見解,提高閱讀的水平。
4.指導聯系生活,使閱讀內容和學生生活經驗有機結合
語文與生活不可分割,語文閱讀內容也應與現實的生活及學
生的生活密切聯系。語文課程標準對于這方面已經作了具體改進。把現實生活與閱讀內容緊密結合起來,這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品讀
感悟的體驗,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之,教師要徹底轉變觀念,摒棄先入為主的教學方式,充分相信學生,把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去感悟,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