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學校物理教師在常規教學過程中的調查和統計,分析了傳統物理作業模式兩個方面的弊端,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立場,探討了在新課程理念下結合物理作業設計原則如何科學、合理地設計物理作業,并提出了四種類型的物理課外作業。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作業分層設計;實踐與探究
傳統作業觀將作業視為強化課堂教學的一個途徑或工具,追求的是作業終結性的實效。長期以來,傳統作業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作業內容日趨封閉僵化,僅局限于學科知識范圍,遠離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而教師布置作業重視整體性和統一性,忽視學生個性的發展。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化,我們的教育理念、模式、方法與手段在不斷變化,教育評價在不斷發展。新課程物理作業應創建以人為本的作業模式,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設計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作業,供學生自主選擇,調動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結合我校高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提出高中物理作業分層設計的實踐與探究:趣味性、層次性、合作性、實踐性、探究性的必做作業和自主作業。
一、課外作業存在的弊端
筆者對我校學校物理教師和學生進行了有關課外作業的300份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布置作業還是按課改前的方式,其弊端主要表現以下兩個方面:
1.課外作業設置方面的弊端
(1)機械重復的課外作業數量過多、過難、過偏,效益不高。教師布置課外作業時注重課外作業的量,搞題海戰術,忽略對課外作業的精心設計和選擇。
(2)課外作業太過統一,缺乏層次性。尤其是現在高中學生的擴招,學生之間個體差異較大,太過統一的課外作業不能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都有所收獲。
(3)教師為了應付各類考試,布置給學生的課外作業大多數是書面課外作業,物理教材中要求學生課外去做一做的實驗,基本上被教師忽略了。這與物理學科的特點是相違背的。
2.課外作業批改、反饋評價方面的弊端
(1)批改課外作業的數量過多,效率不高。高中物理教師平均每周要批改300份左右的課外作業,這樣花在備課、鉆研教材和加強輔導方面的時間就很少了,效率是很低的。
(2)批改信息反饋不及時。由于課外作業數量多、花費時間長或其他各種原因,課外作業批閱相對滯后,這種信息反饋的滯后性造成了教師不能及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
(3)無法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由于教師對學生課外作業采取“包批”的辦法,學生無權過問,這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激勵學生的“自悟”,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能”。
二、改進物理課外作業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實際發展
針對上述物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了適應新課改,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方面應作調整,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真正體現新課程理念,筆者結合在教學中的體驗,并申請了國家級子課題高中物理作業分層設計的
實踐與探究,提出對高中物理作業分層設計的實踐與探究的方案。新課程教育理念下的作業設計應著重體現以下原則:
1.趣味性
趣味性設計原則是指:作業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作業設計要求生動、有趣,能使學生在作業時,自始至終保持濃厚的興趣。許多學生對作業應付、馬虎,很大程度上因為作業枯燥,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作業產生興趣時,他們就不會把作業當作一種負擔,而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去完成,并且知識也會掌握得迅速且牢固。
2.層次性
為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人成功,作業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做到分層設計。例如,我們可以把作業設計為“基礎訓練”和“能力提升”兩個層次。“基礎訓練”題比較簡單的鞏固性課外作業,要求全體學生都要完成,以達到教學的基本要
求。另外,層次性也可體現為同一作業設問由易及難,層層遞進。它的特點是: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不同層次、不同數量、不同形式的課外作業,給學生留點自主選擇的空間,更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真正將學生的發展置于第
一位。
3.合作性
新課程要求從“獨立學習”轉為“合作學習”,它可以提高物理學習效率。對于習題性作業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是利大于弊,但有些作業如“家庭作業與活動”“課題研究”“實驗探究”“實踐活動”等
等,則需要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在廣泛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與人合作、交流、共享及組織管理的能力,這種能力正是知識經濟社會對現代人才的基本
要求。
4.實踐性
學生在校接受知識一般有兩條途徑,一條是通過間接的途徑獲得,另一條是通過直接的途徑獲得,傳統的學科課程更多地強調知識的間接性獲得,以至于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學到的知識純粹為了應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結合物理學科具有很強實踐性的特點,充分利用作業這個平臺,大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驗能力、動手能力和學以致用。常見的實踐性作業有:課題研究、小制作和小實驗、參觀調查、解析現象等。
5.探究性
“問題的結論往往隱藏在較深的層次,需要學生去挖掘;條件和結果之間往往存在著較大的距離,需要學生去跨越;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往往不太明確,需要學生通過嘗試錯誤,提出假設并驗證假設來尋找。”這就是探究性。
新型作業的類型和方式:
1.按作業完成時間分為長效類和短期類
短期類作業就是布置一些簡單的鞏固性練習,學生必須在校內完成。對此類課外作業教師要真正做到四個及時:及時布置、及時收繳、及時批改、及時反饋;對于了解性的物理知識,學生比較容易完成的,如學生學過電磁波譜及應用的內容后,我們可以給學生布置該類型課外作業。
這一類型的課外作業最大的優勢在于:由于學生必須在校內完成課外作業,杜絕了回家抄襲課外作業。由于反饋及時,教師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真實地、準確地發現學生知識的缺陷和教學上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教師及時地改進教學方法。
2.按作業完成方式分為書面作業和活動類作業
活動類作業包括:“信息檢索、調查研究、實驗探究、應用體驗、設計制作”。
編制物理作業的五個基本環節:(1)研究教材,解讀《標準》;(2)學情分析,設置方案;(3)編制作業,分類實施;(4)作業評定,反饋研討;(5)修訂方案,優化設計。
本著以上設計思路,課題組的成員一人負責一章物理作業分層設計,由高二理科17個班實踐與探究,再找學生面談及老師通過批改作業及在講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再次對其進行修改。最終形成一套適合普通高中選修3-4和3-5的“必做作業和自主作業”。
課程標準的實施,布置課外作業不再是專門為了鞏固知識,對學生而言,則是學生自我建構知識與人生的生活過程。對教師的教學而言,則是對教學內容與思想的深化過程。新課程改革為實現教學改革和培養人才設計了宏偉藍圖,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關鍵所在。作為聯系課程和學生紐帶的教師,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過程中,應在課外作業模式、教學方式、師生對話等方面為實現教師專業化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宛新泰.物理作業多樣化的建構與優化.淮北煤師院學報,2003.
[2]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高中物理課外作業模式的探究.中學物理教與學,2005(01).
[3]朱鐵成.物理課程的思想、編訂、實施與評價.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07.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第101
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