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庸在吸收亞海渤、拉爾森人物性格特點后,站在一個中國人的角度,以中國人的哲學觀對人物進行了重新架構,最終形成了我們眼中的金毛獅王謝遜。
關鍵詞:謝遜;亞海渤;拉爾森;仇恨;叢林法則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香港《大公報》的三位青年編輯查良鏞(金庸)、陳文統(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同寫武俠小說,人稱“文壇三劍客”。
1956年,金庸發表《〈無比敵〉有什么好處》,向人們介紹了美國作家曼爾維的這部小說并探討了它的意義。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找白鯨“無比敵”報仇的船長亞海渤與《倚天屠龍記》中的金毛獅王謝遜頗為相像。而1956年時金庸的《倚天屠龍記》尚未問世。由此來看,金庸在塑造謝遜這一人物時,對《無比敵》是有所借鑒的。
臺灣新派武俠小說家古龍認為,謝遜的形象幾乎完全就是“海狼”。但金庸已將“海狼”完全吸收融化,讓人只能看見金毛獅王,已看不見“海狼”。
一、謝遜身上燃燒著像亞海渤一樣的復仇之火
《無比敵》講述的是捕鯨船的船長亞海勃找大白鯨“無比敵”復仇的故事。亞海渤曾被白鯨“無比敵”弄得遍體鱗傷,還失去了一條腿。因此他如癡如狂地找尋這頭山一樣的白色鯨魚,他這種瘋狂的復仇欲望感染了全船的水手一起幫船長復仇,最終釀成了悲劇:捕鯨船被“無比敵”撞覆,船長與全體水手葬身海底,只逃出了一個人來描述這驚心動魄的故事。
作者曼爾維由于在人生路上接連的失望與挫折,對于社會與周圍的人懷著一種憤激之情。這種“極度憤慨與拼命以赴的精神”,賦予了《無比敵》磅礴的生命力。就這一點來看,金庸小說中的謝遜明顯保留著亞海渤的影子。
二、謝遜像拉爾森一樣信奉叢林法則
《海狼》的主人公拉爾森身上具備一種野性,而這種野性又是建立在超人哲學之上的。他有著強健的體魄、高度的智商、強大的意志,他兇殘、自私、暴虐、專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者,在他看來,船上所有人都不值一提,都是他的掌上玩物,他的生存哲學就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汰”。
他以野蠻人的方式與野蠻人斗毆,又以文明人的方式與文明人交談。在他的眼里,人與世界上千千萬萬動物一樣,純粹是為生存而生存,什么理想、道德,一切不能用來補充力量的空談都是屁話。
而謝遜呢?他在《倚天屠龍記》中一出場,就給人雖然樣貌粗豪,但卻謙遜斯文的印象。及至賭吞毒鹽,殺海沙派總舵主元廣波而報余姚張登云滅門、海門歐陽清慘死之仇;封鼻憋氣,殺巨鯨幫幫主麥鯨而雪數十名遠洋客商命喪大海、七名婦女被奸而死之恨;大展神威,殺神拳門掌門過三拳……則完全失去了一個俠士應有的作為。張翠山擔心他要濫殺無辜,對他說:“謝前輩,據你所云,適才所殺的數人都是死有余辜,罪有應得。但若你不分青紅皂白地濫施殺戮,與這些人又有甚么分別?”謝遜則又憤怒地說:“有什么分別?我武功高,他們武功低,強者勝而弱者敗,便是分別。”
可見此時的他和《海狼》中的拉爾森一樣信奉叢林哲學,認為強者有權力對弱者頤指氣使,弱者有義務對強者唯馬首是瞻。
三、亞海渤的結局是毀滅,拉爾森的結局是眾叛親離,謝遜因寬容而獲得重生
《無比敵》中,船長瘋狂的復仇行為,最終換來的結果是捕鯨船被“無比敵”撞覆,船長與全體水手葬身海底。可以說完全是一個悲劇結局。
《海狼》里,船上的水手和獵人不堪拉爾森的壓迫,又禁不住有人故意用金錢誘惑,最后全部離開魔鬼號去為拉爾森的敵人工作。拉爾森也不再是那個身體強壯、堅不可摧的樣子了,經常頭痛,頭部的腫瘤又造成了他的迅速虛弱甚至失明。之后魔鬼號撞上了冰山,拉爾森來到了他從前的船員,現在的一對夫婦Hamphrey和Maud在一次海難后登上的小島。Hamphrey和Maud努力將魔鬼號修好,其間受到拉爾森多次阻撓。船終于修好了,拉爾森則出現了偏癱,生命之火慢慢地熄滅了。
《倚天屠龍記》中,謝遜最終找到并打敗了成昆,卻沒有殺他,只是化去了他的武功。謝遜被仇家唾沫加身,張無忌心中酸苦,淚如雨下。謝遜卻笑道:“癡孩子!你義父承三位高僧點化,大徹大悟,畢生罪業一一化解,你該當代我歡喜才是,有什么可難過的?”謝遜文武全才,于諸子百家之學無所不窺,又得少林寺渡厄大師點化,立悟佛家精義,自此歸于佛門,終成一代大德高僧。
相對于亞海渤的一味復仇,拉爾森的執迷不悟,謝遜這一人物形象顯得更加鮮活、生動、人性化。他像亞海渤一樣因仇恨而迷失自我,走上了復仇之路,開始時像拉爾森一樣反叛一切世俗禮教、仁義道德,但最終由于人世間的真情:張翠山夫婦的義薄云天、與張無忌之間的父子深情而選擇了寬容,沒有殺成昆,同時他也得到了寬容,他的仇人也沒有殺他。可以說,這是金庸在吸收亞海渤、拉爾森人物性格特點后,站在一個中國人的角度,以中國人的哲學對二人進行了重構。
參考文獻:
[1]劉國輝,陳曉林.誰來跟我干杯:古龍散文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2]金庸.倚天屠龍記.廣州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