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對和諧社會和心理和諧的研究重點是和諧社會定義、心理和諧范疇及其定義、心理和諧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以及促進心理和諧的途徑等方面。關于和諧社會對心理和諧體系構建的作用認識不夠,對心理和諧的研究力度有待加大。心理和諧與和諧社會的構建需同時并進,通過構建和諧社會,為心理和諧提供更好的社會環境;通過促進人的心理和諧,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步伐。
關鍵詞:和諧社會;心理和諧;并進
為解決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人”的問題,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心理和諧”的概念,并在《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中國在構建和諧社會時,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一論斷強調和諧社會不僅是指社會生活秩序或狀態的和諧與安定,也包括社會成員心理的健康與和諧,同時也意味著和諧社會與心理和諧的構建相關性高。
為了解我國和諧社會與心理和諧相關的研究現狀,筆者借助中國期刊網,對1911至2009年的文獻進行檢索,以“和諧社會”主題詞,共檢索到32134篇文章;以篇名為“和諧心理”進行檢索,共檢索到66篇文獻;以篇名為“心理和諧”進行檢索,共有169篇文章,篇名同時包含“心理和諧”和“和諧社會”的文章只有29篇,且將“心理和諧”和“社會和諧”一并提出最早的是在政策瞭望雜志中發表的《心理和諧: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筆者主要對與和諧社會和心理和諧相關的文獻進行分析。
一、和諧社會孕育著和諧心理
心理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對內協調和對外適應是心理和諧的集中表現,是心理以及直接影響心理的各要素之間在總體上協調統一、相對穩定,通過減少社會負性事件和促進形成積極的心理等方法可實現和保持社會成員的心理和諧。具體措施包括:一是盡可能減少社會負性事件發生的幾率,減少改革陣痛,進一步增強社會和諧程度和水平;二是積極推動人的心理和諧建設,努力探索在新的條件下有效提高人們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心理醫療、思想政治工作等重要環節之間建立起良性互動的應對機制,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心理環境。
林燕清在《構建和諧心理的路徑探討》中,不僅提出和諧社會、心理和諧的含義,還提出通過構建社會和諧來實現構建和諧心理的一些途徑。她在文中指出和諧社會實際上是一個在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上,以文化、精神和道德為規范與支撐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不僅指的是社會生活和狀態的和諧、安定,也包括社會成員心理的和諧和安定,且社會公平是實現社會心理和諧的根本要求。她還提出五條構建和諧心理的途徑:(1)通過完善社會運行機制和制度,建設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使廣大民眾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社會的公平與正義;(2)通過整合道德價值文化體系,使廣大民眾樹立多元包容的文化心態,通過多元包容文化,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3)引導和培育社會成員以健康的心態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克服人們在個性追求方面的心理障礙;(4)打造具有親和力和凝聚力的主導文化價值觀念,重視發展先進文化,把社會成員的人生價值與人格價值統一于正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5)完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緩解社會基層人群的心理壓力,使廣大民眾擁有持續穩定的心理安全感,從而達到人民群眾的心理和諧。
石國興等人提出,現代社會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人的精神壓力加大;城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問題比較突出,人遭遇或面臨的負性生活事件多,要促使心理和諧,要盡可能減少負性生活事件發生的概率;提高哲學素養,掌握并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使其內化為一種素養、為人處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包括生活事件在內的一切問題;培養為人處世的積極心理和應對方式,積極開展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積極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優化心理素質,善于適應生活和積極面對生活的挑戰。人們只有盡量減少消極心理,提高幸福感,善于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來排憂解難,才能處于心理和諧的狀態。
二、和諧心理造就和諧社會
心理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是社會穩定繁榮的標志。潘玉騰提出,心理和諧是一種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集中表現為人對內協調和對外適應;心理的和諧狀態能夠為實現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奠定堅實的基礎。心理和諧是實現人與自我和諧的需要,是促進人與人和諧的需要,是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的需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基石。鄧聯慶指出,促進心理和諧發展,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謝春艷指出,和諧社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中,最基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和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健康的社會心理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心理和諧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之意,培養社會成員健康的心理素質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心理不和諧會給社會和他人造成傷害,從而影響社會和諧。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等人所提出的“挫折—攻擊”假說為心理和諧對社會和諧構建影響提供了理論注腳。多拉德認為,攻擊是受挫的繼發行為。人類的攻擊行為是由挫折引起的,挫折總是引起攻擊行為。多拉德等人后來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某種程度的修正,提出了影響攻擊行為產生的四種因素:遭受挫折的驅力的強弱,遭受挫折的驅力的范圍,以前遭受挫折的頻率,攻擊反應可能受到懲罰的程度。此外,多拉德等人進一步指出,由挫折引起的攻擊主要指向三個方面:(1)直接制造挫折的人;(2)與挫折的形成沒有直接關系的人,遷怒于人,找出氣筒便是如此;(3)受挫者本人,自殺是其極端表現形式。這種假說曾經對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關于攻擊行為的研究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是美國犯罪心理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在這里,多拉德等人所說的挫折指的是行為挫折,而由此誘發的和導致攻擊行為的刺激顯然是心理上的不和諧狀態,是一種心理挫折,是一種攻擊驅力。這種心理上的不和諧或心理挫折,盡管在一定條件下未必產生攻擊性行為,但它畢竟是產生攻擊行為的原因之一,是造成社會不和諧的心理因素。事實上,社會上許多故意傷害他人和危害社會的攻擊性事件就常常是由心理挫折這種心理不和諧狀態所引起的。石國興等人認為,構建和諧社會是減少負性生活事件,促進人們心理和諧的根本之策。社會的和諧與社會每個成員的心理和諧有著密切關系,心理和諧是社會成員的美好追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就不能不重視社會成員的心理和諧問題。
2007年,光明日報《促進心理和諧 夯實社會和諧基礎》一文提出,通過確立符合社會主導價值準則的心理導向,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從心理層面去關懷社會成員,努力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引導人們從心靈深處牢固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消解人們身心的矛盾與沖突,為人的心理走向和諧提供關懷;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疏導機制,建立心理咨詢機構,建設一支專業化的心理咨詢隊伍,構筑心理咨詢網絡;進一步完善信訪制度體系,政府準確把握人們的心態,了解人們的需要,及時、有效地處理各種社會問題,消除心理不和諧;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讓人們懂得并實際運用心理健康知識,指導現實生活,正確認識和處理心理困擾與心理問題,努力促進人的心理和諧,最終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
吳大保則認為,心理和諧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自由、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激發社會活力的需要,是維護社會安定有序的需要,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基礎。促進人的心理和諧,有利于提高人的健康素質,推進人際和諧,促進社會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他還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心理和諧是指具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社會心態和文明道德風尚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心理“和諧”中的“和”的根基、“諧”的紐帶,也是在思想上牢固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另外,朱其訓認為,和諧的社會現象是和諧社會表象,社會人的心理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質,只有社會人心理和諧,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和諧;公平、正義是心理和諧的平衡點,作為治政者,要注意培養社會人的心理和諧,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
從社會心理角度來說,人是社會的存在物,心理是主體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人的心理必然體現社會和文化屬性。人的心理狀況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影響,構建和諧社會不僅要重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還要重視人的內心和諧;心理和諧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促進和保持社會成員的心理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基石和重要內容,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目前,對和諧社會與心理和諧的研究重點主要是對和諧社會、心理和諧的概念的闡述,對心理和諧的范疇的定義,心理和諧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近幾年以及促進心理和諧途徑等方面,大部分學者認同心理和諧對和諧社會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但對和諧社會對心理和諧體系構建的作用認識不夠,且心理和諧的研究時間較短,研究深度有待加強。社會好比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體,組成社會的每個人就是一個個富有活力的細胞。若生命體的一些細胞內部發生病變或被侵染,這個生命體的內環境可能發生紊亂,生命體則成為一個病體。同理,人自身內部發生沖突,個體不和諧,就算人與人交際友善,整個社會也不可能出現和諧的美妙畫面。可見,心理和諧是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內容和基礎,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可以推進社會和諧的構建步伐,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必要任務之一,人心理和諧了,和諧社會這一愿望才可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心理和諧: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J].政策瞭望,2006(2):41.
[2]林燕清.構建和諧心理的路徑探討[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11):123-125.
[3]石國興,高志文.關于心理和諧的思考.光明日報,2007.
[4]潘玉騰.人的心理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基石[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8-21.
[5]鄧聯慶.心理和諧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理論觀察,2007(5):28-29.
[6]謝春艷.心理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J].湖北社會科學,2007(1):54-56.
[7]吳大保.心理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J].求實,2007(2):87-88.
[8]朱其訓.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培養社會與培養社會人的心理和諧[J].中國成人教育,2006(5):4-7.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 廣東省教育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