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隨父母來到外地農村初中就讀,由于居住環境、學習環境、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原因,極易產生自卑感。老師要更多地給予他們關注、引導,通過架設“三座橋梁”幫他們撥開自卑陰影,讓他們也能享受到同一藍天下的陽光雨露。
關鍵詞:農村初中;外地學生;自卑感;自信心
近年來,我所接觸的外地學生越來越多,我逐漸發現他們身上有著一些共性的東西,那就是自卑感尤為突出。
自卑,是指與他人相比較而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并由此而慚愧、羞怯、畏縮,甚至心灰意冷的情感體驗。他們對自己各方面的評價往往過低,輕視或看不起自己,害怕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但又總感覺到自己這也不如別人,那也不如別人,喪失了實現自我的信心。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天生有一種自卑情結。適度的自卑能激勵人發憤圖強,努力上進,取得成就,而過度的自卑就會使人墮落頹廢,自毀前程。初中學生一般都處于青春期階段,這一年齡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逐步確立的階段。面臨多元價值體系的選擇和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使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確立變得困難而復雜,影響了他們對事物的評價與判斷,使他們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易引起情緒波動,不善于控制自己,產生思想和行動上的紊亂,更易成為自卑心理的犧牲品。
于是我對現在所教的整個初二年級的外地學生進行了一次自卑感的心理測驗并做了進一步的調查分析。
一、結果分析
共有86人參與測驗,結果顯示:32.5%的學生自卑的原因在于環境的變化,平時沒有自卑感,是個自信者,只有進入人才濟濟的環境時,才有所感覺;66.3%的學生自卑的原因在于理想過高,不滿現狀,一心出人頭地,與周圍人計較長短勝負,過于追求虛榮;1.2%的學生自卑的原因在于信心不足,做事之前往往先下自己不行的結論。
二、成因分析
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數據與“農村初中外地學生”這一群體的特殊性是有著密切聯系的。
(一)居住環境
他們的家鄉多數地處貧困地區的農村,經濟條件貧苦。他們隨父母來到打工地后租住的房屋狹小,人口密度相對較大,環境嘈雜,而且父母的工作隨意性較大,經常變換住處,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學生缺乏可以靜心學習的必要環境和條件,這對他們的學習成長是不利的。
(二)學習環境
我們采用的是不同于他們老家的蘇教版教材。學習猶如一根鏈條,學習基礎的差異注定他們在這里讀書要比本地學生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得到同樣效果,而往往多數是達不到同樣的效果的,這對在老家學習很優秀的外地學生來說無疑是個挑戰,他們往往選擇的就是排斥這樣的學習環境。
(三)家庭教育
來到我們這邊農村鄉鎮打工的外地學生的父母也多數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根本不識字。表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有這么幾種:(1)每天繁重的工作加上經濟條件的不如意,使得父母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生活。學生由于身體和生理上的缺陷、性格缺陷等導致自卑,父母不能及時的給予引導教育,會使孩子在自卑的漩渦里越陷越深。(2)不少父母來到打工地后也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情緒低落,有的也表現出自卑的情緒和舉止,那么學生就會受到不良情緒的感染,并效仿父母的舉止行為,表現出自卑的行動,如父母遇事總說“我不行”,學生碰到學習上的困難也會說“我不行”,以此逃避困難。(3)父母感受到生活水平與本地居民的較大差異后,往往就把他們的理想或是全家的希望就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們忽略孩子的實際,向孩子提出了過高的要求,當孩子做事不好或考試成績低下時,父母便責罵甚至是怒打孩子,使孩子心靈受到傷害。我想,這也就是測驗中理想過高導致外地學生自卑的比例很突出的原因。有的孩子逐漸就不能正確評價自己,他們會過分縮小自己的缺點,并幻想一步登天,但經過一番努力沒有結果,便會認為“我不行”,開始自卑起來。他們為掩飾自己不被覺察的自卑,常以一些夸張的表現,故作炫耀。有時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對自己的不是和別人的評價很敏感,這一切都是為了掩飾自卑并由此而獲得一種補償。
三、對策
作為教師,要努力走進外地學生的心靈世界,當他們隨父母來到我們這里尋找更加美好的生活時,我們應熱情地給予他們更多的陽光及雨露,對他們“多關愛一點,多理解一點,多幫助一點,多寬容一點”,用真誠的心去和他們建立一種友好、平等的關系。
教師要努力架設“三座橋梁”,幫助外地學生克服自卑心理,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一)全力架設師生這座幫扶橋梁
1.認知法。(1)幫助學生全面地、辯證地看待自己,正確地認識、評價自己。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薄敖馃o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他的長處與短處,提醒他正視自己的短處,更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長處。(2)幫助學生自己修正目標,改變不合理的觀念,讓目標符合學生實際情況。降低期望,理想自我和實現自我的矛盾沖突常常讓自卑者痛苦不堪。目標并非越高越好,打一個形象的比喻,一個高高在上的果子,任憑你怎么跳也摘不到,而你卻偏偏要摘。如果經常努力而又常常失敗,不妨降低對自己的期望,“不求最好,但求更好”。適宜的目標,更容易獲得成功,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最好的激勵,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之后,可以適當調整目標,爭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使學生在不斷成功的激勵中,不斷增強自信心。
2.正面鼓勵法。有自卑心理的學生特別需要尊重,教師不要隨意批評、訓斥自卑的學生。對這樣的學生要以正面鼓勵為主,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的心理。有自卑心理傾向的學生上課回答問題時,即使沒有答對,也要鼓勵地說:“你能積極舉手發言,有勇氣,很不錯,我非常佩服!”“你的答案已經接近正確答案了,我相信下次你一定能答對!”這樣的對待有自卑心理傾向的學生,不僅讓他們從中受到了教育,也幫助他們樹立了克服自卑心理的自信心。
3.自我暗示法。教育學生學會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當學生自卑情緒出現時,教師鼓勵他對自己說:“別人行,我也能行?!薄皠e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币赃@種積極地心理暗示,增強自己的信心。
4.轉移法。當自卑發生時,教師引導學生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以此解除自卑情緒。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事實上,學生一旦有了廣泛的興趣和多方面的才能,就會引以為豪,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5.讀書法。讓學生從書中了解自己的問題,提高認識,如從名人傳記和《心理衛生》書中,就可以得到許多資料,幫助他們解決個人問題。
(二)努力架設生生這座友誼橋梁
1.鼓勵學生與他人交往,尤其要有意識地選擇與那些性格開朗、樂觀、熱情、善良、尊重和關心別人的人進行交往。在交往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會被他人所吸引,會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樂,跳出個人心理活動的小圈子,心情也會變得開朗起來,同時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認識他人和自己,通過有意識的比較,可以正確認識自己,調整自我評價,提高自信心。
2.創設真誠、溫暖的集體氛圍,如開設班會課、聯歡活動等。記得我在寒假過后的開學初,布置學生談談自家過年的風俗,那些外地學生娓娓道來,讓本地學生對他們老家那些純樸而又隆重的風俗羨慕不已,下了課還纏著他們講,無形中既增加外地學生的自信心也拉近了學生之間的關系。
(三)盡力架設家校這座重要橋梁
針對外地學生家長工作繁忙這一特點,教師應主動對他們進行家訪,取得他們的信任,教給他們面對孩子自卑時采用的積極地引導教育方法,如以了解和尊重孩子為前提,堅持以表揚為主,引導孩子正視挫折,全面評價自己的孩子等,努力讓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另外,針對外地學生家長文化水平普通不高這一特點,學??梢远ㄆ谂e辦心理輔導講座,邀請家長參與,讓家長認識到家庭環境,特別是父母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使他們掌握一些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的科學方法,為了孩子的未來共同努力。
“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這是溫家寶總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學時,在學校黑板上寫下的題詞。誠然,山谷中的野百合也有自己的春天,同為祖國的花朵,我們更應給予這些外地學生更多的澆灌,讓他們能夠真正享受到同一片藍天下的陽光雨露。
參考文獻:
[1]謝冬華,郭本禹.關愛心靈:心理健康掃描.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劉以林,張文珍,馮克誠.素質教育叢書:學生心理素質的優化與調控.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
[3]李洪梅,袁文俊.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對策.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
[4]石國興,白晉榮.每天學點教育心理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大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