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患者——網友“走飯”在微博宣告自殺至今,其“粉絲”數已過11萬,網友在哀悼她的同時,品讀著她每一條留言,既被她的文筆、幽默所觸動,又震驚于抑郁癥的邪惡力量。
“我有抑郁癥,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3月18日,這條通過時光機預設的遺言出現在微博上。3月19日凌晨,經南京警方證實,寫下這一遺言、網名“走飯”的南京某高校大四女生小馬已經在宿舍內自殺身亡。
抑郁癥女孩遺憾離去
“走飯”因為抑郁癥“離開”了。通過微博,我們能看出她與病魔的抗爭和最后的絕望。她的密友“桃小中”說,她一直在看心理醫生,也在吃藥。
在我國,抑郁癥患者大約有3000萬,且呈逐年上升趨勢。他們長時間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缺乏,嚴重時會有自殺傾向,據統計他們中10%~15%的人最終可能選擇自殺。
《專家解答抑郁癥》一書的作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楊煉紅老師告訴記者,“伴隨著抑郁癥,患者常常在心理上自責、焦慮,身體上酸痛、頭暈甚至失眠。”
在“走飯”的微博中,我們很容易找到“我每晚都很使勁地想睡著,然后就把我的右耳壓得很痛”、“我小時候真是個好小孩,可惜你遇見我的時候我已經長大了”這樣與失眠、自責相關的語言,其實都是抑郁癥的一部分。
是什么引發了她的抑郁癥呢?現在已很難確知了。不過楊煉紅表示,抑郁癥患者內心大多感情豐富、追求完美、有些執著甚至偏執,他們內心面臨長期的壓力。長期壓力未必是很嚴重的刺激,比如一個人沒有失業、只是工作不開心、同事關系不好,這些就是長期壓力。
“走飯”就是這樣的。從留言來看,她感情細膩、有點多愁善感。而她長期所處的環境雖然并不險惡,卻讓她感到孤立無助,“沒有一個可駐扎的地方,到每一個地方,那兒的人都對我說:你得走”。她在微博中這樣寫。
今年春天,“走飯”開始實習了,實習環境令她更難應對。“桃小中”說,“平時她連考試都會受不了,面對外面的世界,她很害怕,發病了就控制不住地手抖”。就這樣,“走飯”在絕望中實施了自殺計劃。
打破對抑郁癥的偏見
很多人對抑郁癥有誤解,認為只是情緒抑郁,因此說出“‘走飯’就是想不開、心理脆弱”這樣的話。其實抑郁癥和抑郁不同。
楊煉紅介紹,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遇到負面事件,心情抑郁是一種很正常的應激反應。通常心情抑郁有明顯的誘因,維持時間也較短。而抑郁癥一般找不到明確原因,且時間較長,臨床診斷至少要觀察兩周以上。
從“走飯”的微博中,我們只能看出她心情抑郁已維持了很長時間,但很難發現是什么使她長期抑郁,學業?家庭?戀情?似乎都不是,她就是在這樣沒有明顯原因的情況下走上了絕路。
此外,抑郁癥還有著明確的生化學因素。中科院心理所尹文剛教授介紹,遺傳、生化代謝紊亂都會誘發抑郁癥。
以抗抑郁的藥物“百憂解”來說,它的原理就是提高人體內五羥色胺的濃度來產生快樂感。五羥色胺這種對腦神經很重要的元素在抑郁癥患者體內含量偏低,服用抗抑郁藥病情會有所好轉;而普通抑郁的人五羥色胺含量正常,服藥無效。“因此,抑郁癥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不能簡單認為它是情緒不好、心理脆弱引起的。”尹文剛說。
既然不是心理問題,而是一種疾病,抑郁癥患者就應該積極治療。遺憾的是,由于對抑郁癥的偏見,許多患者羞于談起。據調查,我國僅有10%的抑郁癥患者接受專業治療。
以“走飯”來說,她看心理醫生并吃藥,但是仍然覺得抑郁癥“不光彩”。桃小中說“她不愿意老師、同學知道自己有抑郁癥”。
尹文剛認為,一旦懷疑患有抑郁癥,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就診服藥,單純的心理咨詢師輔導已經不夠。此外抑郁癥易反復,還要經常復查。
在“走飯”生命的最后階段,她在實習中遇到了與學校環境不同的挑戰,“不管誰對我說重話我都無所謂,不過十分鐘后我會躲到廁所里哭”,面對這些新的、更大的壓力,如果能及時復診,也許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關注身邊的“走飯”
日常生活中,“走飯”與親友關系融洽。她所在高校宣傳部副部長張遠鳳表示,平時和她接觸過的,無論是老師和同學,都沒感覺到她有什么異常。楊煉紅分析,“走飯”可能屬于“微笑型抑郁癥”。
這種類型的患者盡管內心深處極度痛苦,卻不把抑郁掛在臉上,面帶“微笑”。這種“微笑”不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而是出于形象的需要在抑郁的心境表面蒙上一層微笑的面紗。就像“走飯”微博中所說,“我每個白天呼哧呼哧自然笑的次數也挺多的,但我就是不承認自己是開心的”。
微笑型抑郁癥的患者難以被發現,也就更容易走向極端,不過還是有線索可循的。尹文剛認為,這件事反映了大眾心理預警系統不完備。類似的自殺事件其實事前都是有求救信號的。曾有大學生在網上開帖,列出自己“活下去”與“活不下去”的理由,漸漸地,前者越來越少而后者越來越多。還有人以“DIE”(死亡)為網名,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信號。
就“走飯”來說,她原本的網名叫“行尸走飯”,這是個怪異的名字,隱約與“行尸走肉”有聯系,又與古時所說“‘走’前最后一頓飯”相關。結合她長期以來悲觀的留言,其實這都是厭世的表現,可惜當時未引起注意。
“走飯”自殺后,很多網友悼念她。但是一些觀點令人擔憂,“很羨慕她的勇敢灑脫”、“能在最美麗的年紀死去,何其榮幸”、“雖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尹文剛強調,應給予發表這樣看法的網友更多關注,以防產生“維特效應”。
“維特效應”是指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發表后,很多讀者模仿主人公自殺。現在,“走飯”自殺了,她擁有的龐大“粉絲”群,她細膩文筆吸引的眾多網友會不會效仿她,會不會在情緒低落時冠以“抑郁癥”之名棄世,這些都應予以重視。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