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種節目不要把它想得太權威,日常的醫療常識和養生知識多了解一些沒壞處,但如果生病了一定要及時就醫。節目只是保健范疇的應用,千萬不要把它當醫生。”
針對現在一波接一波的養生熱潮,層出不窮的養生主張真偽難辨。日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院士在世界著名醫學雜志《Student BMJ》上發表述評,呼吁嚴格監管養生類電視節目的制作和發行,請媒體健康地傳播和普及科學正規的醫學知識,切莫誤導大眾。
養生節目“占領”黃金時段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人們更加關注如何吃得健康長壽,養生意識日益提高。為迎合大眾的養生訴求,電視臺養生類節目異軍突起,已經超過了上百檔,并占據著不少電視臺的黃金時段。
現在最紅的一檔養生節目,就是北京電視臺的《養生堂》和湖南衛視的《百科全說》,都是講老百姓身邊的養生治病小常識,受到中老年人的關注。
吳孟超院士認為,電視養生類節目火爆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老百姓的健康意識有所提高;其次,電視具備一定程度的權威性,成為公眾對健康知識的最主要來源:此外,電視媒體大力宣揚防病抗病的養生療法,迎合了公眾強身健體的需求。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國璽補充說,還有一個很多人不愿意承認的原因是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老百姓只好從其他渠道尋求強身健體的方法。
電視養生類節目五宗罪
不過,也有人對電視養生類節目的權威性提出質疑,這些電視上侃侃而談的專家為我們提供的養生常識是否靠譜?想當初張悟本就曾經在《百科全說》上大談“綠豆養生法”。
中醫主任醫師、中華中醫藥學會重點推薦的首席健康科普專家溫長路教授用“偷梁換柱、以偏概全、囫圇吞棗、瞞天過海和混淆是非”五句成語來概括當前養生類電視節目的五宗罪。
“這五個關于養生的問題需要得到澄清,屬于偽中醫養生范疇,是造成老百姓養生意識混亂的重要原因。”溫長路說。
溫長路說,偷梁換柱是指電視上的所謂專家把各種說法都塞入養生。“就像人口渴了要喝水一樣,其實喝水也是養生,所以養生是人類本能的保護措施,不是復雜的事。”養生應該是真正符合科學的理念的,是經過科學家們提煉并符合老百姓的生活實際和習慣,對人體健康有利的部分,而現在“總有人把過去文人著作中一般的說法,或者老百姓的個案個例一股腦兒拿來都冠以養生的帽子,有些方法還不分青紅皂白,人人都可以使用”。
另外,以偏概全,抽象中醫的個性化理念。“有偽專家提倡吃什么養生就號召大家一起,這是不對的”。比如氣候干燥的西部和氣候濕潤的南方,如果用同一種方法讓大家去吃就會“吃”出問題。
所謂囫圇吞棗是指混淆食養與食療的概念。很多養生家把所有的食物都說成是珍貴的藥,把所有的藥物和食物都結合起來,這是對中醫概念的混淆。食養和食療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食養運用的是食物的營養作用,按照營養素、維生素、微量元素,以營養為主要目的;而食療就有治療性質,有嚴格的用量、禁忌癥等。食物有治療作用,但絕不等同于就可以把它拿來當藥。
另外,一些專家習慣瞞天過海,夸大藥物或食物的作用。藥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有局限的,沒有最好的藥物、萬能的藥物可以包治百病,一些養生專家夸大了食物和藥物的作用,因此就出現了吃綠豆、吃泥鰍包治百病的事例。
混淆是非是指迎合“以補為尚”的世俗偏見。老百姓以補為尚,總認為養生就是補。溫長路說,“這是十分錯誤的觀點”。事實上,中醫對補是很嚴格的,且將之細分為勁補、溫補和平補,根據每個人身體呈現的狀況,決定該用哪種方式進補。
溫長路認為,一些人借著中醫和中國文化的深厚關系,以及老百姓對中醫的信賴,“打著中醫的旗幟到處亂講”,從而讓中醫成了養生亂象的替罪羊。
收視率為王是主要原因
“電視臺簡直成了養生臺了,隨便打開電視挑一個頻道,有時候北京臺幾個頻道都是不同的養生健康專家在宣講,簡直是狂轟亂炸。”一位觀眾對電視上泛濫的養生節目提出了他的看法。
一些專家的觀點也相互“打架”,比如,有養生專家說菠菜豆腐可以同煮,黃瓜西紅柿可以同食,但又有養生專家說吃了就會出問題。到底聽誰的?觀眾被搞得很是困惑。
“這些問題要首先問責電視媒體盲目追求收視率的不負責任的炒作和宣傳。其次,監管部門反應遲滯,準入審查制度缺失,以及權威衛生機構未及時回應,也都難辭其咎。”吳孟超院士一針見血地指出。
一位南方電視臺養生類電視節目編導私下無奈地告訴記者,收視率是決定電視臺~個節目好壞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而養生類節目是老年觀眾最喜歡的節目,他們也是收視率統計的重要部分,所以,養生類節目才會如此火爆,占據電視節目的黃金位置。
對于專家審核方面,養生類電視節目的編導說,現在對于專家的界定并沒有太明確的規定,節目組在選擇嘉賓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的考慮,不僅考慮專家的權威程度,還要在外表形象、語言能力等方面符合電視媒體的特有規律,這樣才能收到比較好的收視效果。
“自從張悟本事件曝光后,我們在專家的選擇上要求明顯嚴格了許多,力圖從源頭上杜絕偽專家的出現。但是,很多時候,我相中的專家沒有時間,有時間的專家又不夠權威。”這位編導告訴記者。
作為權威的電視媒體,如何成為類似張悟本這樣的“偽專家”的表演舞臺呢?張國璽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大眾對健康養生的強烈需求和專家資源的匱乏之間的矛盾造成的。
電視養生節目應該加強監管
雖然目前電視養生類節目在數量上已經達到泛濫程度,但是與國外相比,在節目單質量上還存在很大差距。
日本的養生類節目收視率也是高居不下。其中一臺熱播的節目《電視加油站》收視率就曾一度高達33.1%。節目中主持人、嘉賓、觀眾共同交流,一天一個話題,以醫學專家為主,其他嘉賓和觀眾參與為輔。專家結合圖板、圖表、動畫片、外出采訪短片等多角度講解,穿插觀眾參與和與話題有關的小活動。節目看似形式中規中矩,但主持人調節氣氛的功力不淺,使節目顯得并不沉悶。
在德國,140多家電視臺幾乎都有養生類節目。不論是公共電視臺還是私營電視臺,每天至少有10%以上的播出時間涉及健康話題。
鳳凰衛視中文臺副臺長劉點點曾經專門撰文指出,國外并未出現媒體瘋狂熱捧某位“養生專家”的局面,也沒有大眾盲目聽信某種理論造成社會問題的發生。究其原因是,媒體深知在健康領域,人命關天,一旦出事,相關責任者將被嚴懲不貸:其次,不少國家在學校教育中,從小就開始進行系統的健康知識教育,對“偽健康知識”辨別力較高;最后,各國政府對養生類電視節目的管理,始終沒有放松。
張國璽也強調,對于養生類電視節目,公眾要保持一種理性的態度,不要盲目相信,看這種節目不要把它想得太權威,日常的醫療常識和養生知識多了解一些沒壞處,但如果生病了一定要及時就醫。節目只是保健范疇的應用,千萬不要把它當成醫生。
吳孟超說,公眾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的關鍵,而如何進行公眾的科普教育,包括通過哪些途徑進行,哪些部門實施,哪些人員參與,哪些部門監管和審查,哪些措施和制度來保障,如何嚴懲不法和違規行為等問題,值得政府和衛生部門深思并具體落實。
吳孟超院士認為,大眾媒體發布健康資訊需要提高門檻,應有正規資質的醫學專家顧問團為媒體制作養生類節目時把關定向,以保證傳播內容的科學準確。他呼吁:“傳播健康,請健康傳播!”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