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感覺有壓力、情緒不佳的時候,你需要思考,到底是哪些方面導致的壓力?只有把壓力的來源一一分解開來,你才能一一對應解決。而事實上,分解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減緩壓力的過程。
相親、被相親,在這個“剩男”、“剩女”被過分渲染的社會,擁有這樣經歷的人千千萬萬。有人練就了一身“剩斗士”的本事,有人卻被折磨得遍體鱗傷。成功的,抑或是失敗的,都曾承受著來自情緒上的沖擊。是越挫越勇,還是承認自己不行,這是一個問題。
相親多次失敗導致心理疾病?
10年前,武漢一位24歲的小伙子還可以以工作忙為由,不去理會父母提出相親的要求,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終于拗不過執著的父母,走上了相親之路。沒想到,至今已至少相了二十多次親的他卻沒有一次是成功的,變得焦躁反常甚至故意弄傷自己。
母親無奈之下只好帶著兒子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得到的結果是,由于性格內向,再加上長期以來相親失敗,對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因為無法排解心中的負面情緒,導致他出現自卑、狂躁、抑郁等癥狀,醫學上稱為“情感性精神障礙”。
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醫師龐宇告訴記者,所謂的“情感性精神障礙”現在多被叫作“心境障礙”,也就是情感或者情緒出現顯著的、持久的改變,超過了對生活事件應激反應的程度,有時還會出現情感倒錯,比如在葬禮上本應情緒低落,這類人卻可能在那一刻哈哈大笑,或者是情緒的反復發作,包括抑郁、狂躁等等。
龐宇說,“心境障礙”在心理學上是一種重型精神障礙,跟先天的性格、心理素質有一定關系,從臨床上看,并沒有證據顯示,單單因為多次相親失敗會被逼出這樣的心理疾病。他認為,這樣的說法并不科學,不必恐慌。但是,他也表示,對于當前眾多的“剩男”、“剩女”來說,來自家庭、社會的持續施壓,確實可能普遍存在一種焦慮、抑郁的情緒。
從“相親失敗者”到“失敗者”
“由于個人本身在情感問題上的迫切性,再加上來自家庭、社會的催促,往往會加大壓力的復合感,確實容易產生負面情緒。”華夏心理網資深心理咨詢師茍炎也表示。
這類情緒先是從恐懼開始,害怕自己一直嫁不出去,或者娶不到老婆,伴隨而來的就是持續的焦慮,嚴重的可能有抑郁。這些負性情緒過多,持續時間過長,就會逐漸上升到自我價值感偏低,認為自己找不到另一半是因為自己太糟糕。就像人們在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很沒用。
在茍炎看來,這種低自我評價如果長期存在,即使嘴上不說,在遇到其他方面的困難時,也會變得越來越沒有積極性。因為價值觀是一種潛在思維,對行為有著指導作用,如果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在外在表現上可能真的有所體現。這時,你就會從一個相親失敗者,慢慢把自己泛化成一個事事都不行的失敗者。比如,對原本駕輕就熟的工作,你都可能變得不自信。
“事實上,自我價值感是在童年就開始形成的,所以,如今越來越要求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引導他們建立相對正向的、積極的價值感。不過,這不意味著自我價值感在形成后就不可改變。成年以后的自我教育階段,如果對產生的偏低的價值感有自我察覺和認知的能力,就完全可以幫助自己走出這種困境。”茍炎告訴記者。
容許自己有負面情緒
2010年,一部熱播劇《大女當嫁》中,34歲的女主人公,弟、妹都相繼成家,為了配合家里人過度熱心的張羅,她也只能開始走馬燈似的相親,卻始終擺脫不了“滯銷品”的命運。期間,她的母親為了促成其與相親對象的婚事,甚至不惜以裝病施壓。此后,她還經歷了失去奶奶的傷痛。她為此對抗過、絕望過,但盡管如此,女主人公始終堅持不要沒有愛情的婚姻,一刻都沒有妥協過。
茍炎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內心強大的人,他們有著穩定的自我價值評價,不會輕易地受到外界事件的影響而否認自己。她告訴記者,并不是所有被“剩下”的人都會有持續的負面情緒,甚至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比如,你的一個好友結婚了,此時,還單身的你一定會很低落,伴隨而來的是出現一種認知,“我在感情方面怎么就不行呢?”此時,如果你有很好的洞察能力,能夠洞察出自己有了負面情緒以及低自我評價,其實問題就不難解決了。
茍炎解釋,任何情緒都是流動的,不管正向還是負向,都不會永久固著在你身上。要容許自己有情緒,因為情緒很正常,你越是抗拒,持續時間越長。因此,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我就是羨慕了、嫉妒了、恨了,那又如何。也許,此后別人的一個微笑,抬頭望一望天空,或者給自己購購物,找人聊聊天,那種情緒也就煙消云散了。
其實,在現實中,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自我轉換的,只不過都是無意識的,而一旦能有意識地認識到,就會加速這個轉換的進程。
精神世界也要細節化
“在當代,很多80后、90后看似是為婚姻大事發愁,其實,一些負面情緒的產生過程恐怕是綜合因素導致的,比如工作、住房、家庭關系等等,疊加在一起的壓力讓你很難去分清。”龐宇認為。
“物質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細節化,我們的精神世界應該做到更精細,而不要過于模糊。”茍炎提出,“當你感覺有壓力、情緒不佳的時候,你需要思考,到底是哪些方面導致的壓力。只有把壓力的來源——分解開來,你才能——對應解決。而事實上,分解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減緩壓力的過程。”
比如,你覺得今天很煩躁,那么你要幫助自己分析,今天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是受到領導批評了,還是家里又催去相親了等等,總有一些是相對主要的因素和次要的因素,如果在分析的過程中,能分解掉一部分,對情緒的調節就會起到作用。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