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自我對話的模式
得覺自我理論最核心的是修煉人的自我對話,順應自然,順應社會,順應內心的一種自我對話模式。和諧的自我對話表現為遇事的時候能積極地面對,不是說服自己,而是找到未來。不是找到做事的理由,而是獲得積極的動力點,讓自己積極地面對并不帶負性情緒。這個時候他展示出的行為是張弛有度的,符合現實并能夠順應現實的,也不會因為別人的猜測、評判或者懷疑而感到自己內心的糾結。當得覺對話系統建議起來,這種對話模式使得對話者主動地積極地調適自己,迅速回歸到一個真實自我而不帶面具,這個時候“自”起到主導作用,不太受到周圍的影響和干擾。外人看這種人,是一個簡單的人,有時候似乎沒有頭腦,但又覺得很聰明,有些時候處理事情會很智慧,還有一種真實的感覺;這種人在人群中往往會不知不覺逐步成為核心,因為人們都可以從他那里接收到正向的力量。這種狀態是得覺修煉的第一個狀態,自己如何判定進入第一個狀態,可以用以下幾個指標:自信,化解情緒的時間比以前縮短,讓人產生希望,自然地獲得快樂,展示出樂觀的狀態,抗挫能力增強,遇事更能夠淡定。
如果在社會中所用的角色的“我”和“自”確認的“我”的量一樣,那么這個人的體驗就是心理很平衡,喜怒哀樂是自然的,能夠去面對所發生的事情,很快就可以恢復平靜。“自”的感受是祥和的,行動是有條不紊的,心里的欲望是客觀的,“我”的扮演是有度的。這種人是愛我的,也是自愛的,即“自”愛“我”。
2.2 自我對話的狀態
人有三個自我對話狀態,可以這樣測定:讓人寫下他認為最重要的5件事,如果5件事中有至少3件跟過去有關,那么這種人是喜歡往后看的人:如果有至少3件跟現在有關,那么這個人是關注現在的人;如果有至少3件事跟未來有關,那么這個人是往前走的人。第一種人一直生活在過去里,考慮的問題是過去的問題,處理的問題是過去的問題,就像每天在翻弄自己家的儲藏室一樣,在過去的歲月中不斷地清理自己的庫房,清理自己的儲藏室。雖然會有一些短暫的頓悟和驚喜,可是還是在過去里,并且這種短暫的頓悟和驚喜,讓這種人更依戀過去,不斷重復過去,時時處于依戀中、回憶中、情境中,在這樣的感覺和情緒里度日,丟失掉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這樣的人,他的面是朝后的,朝著過去的,可是生命無論你朝向哪里,都是要成長,都是朝向未來,因此在生命的大路上,在發展的場合里,他是倒著在走,面向過去,背向未來,這是“倒退”的含義。
第二種人是轉身看著現在,他的整個身心都在忙著現在的事情,這種人很少關注過去,也沒有時間顧及未來,他們一直在處理現在的事情。這個時候的他們一直在抓,抓住眼前可以抓的東西,以為抓住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樣的人,他們的行動就是橫著在走,就像螃蟹一樣,看不到未來,忙碌于現在,沒有價值感。可是人這一輩子又能夠抓住多少東西呢?我們知道我們只能吃自己能消化的東西,睡一張床,兩手也只能抓住兩把東西,更多的東西我們都只能放棄。
第三種人是往前走的人,他們每一步都是面向太陽,他們的行動跟生命的自然發展軌跡合拍,猶如在飛機場走在平步電梯上,下面的電梯在走,上面的人也在走,合起來就是加速度。因為這樣的人活在夢里,敢于放棄過去不能解決的問題,敢于面對未來的挑戰,他們主要的精力都是放在未來的夢想里、發展上,看著一路風景,留下前行的腳印,度量著大地,把握住每一個當下,給自己生出一個命來,走出燦爛的生命。這種人輕松、喜悅。
糾結的人一直在看過去的事情,忙碌的人一直在關注現在的事情,智慧的人一直在看前面的事情。我們把這個現象叫作生命路上的當下狀態。得覺人是一直往前走的,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讓自己覺知,把自己調整到面對往前的狀態,這就是自我對話的訣竅。把不快樂的放在身后,讓它在后面跟著,這是陰的部分;讓快樂的帶著自己往前走,這是陽的部分,叫陽動。走著走著,會喘口氣,這個時候一直在后面跟著的陰動的部分就會出來,我們剎車了,他還沒有剎車,由于慣性的原因不快樂的情緒就會鋪天蓋地地籠罩著我們。這是處于得覺的第一個層次,這個時候人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無聊感甚至是失落感,這時候繼續修煉的技巧是,轉過身來對那個不快樂的自己說句話:“跟上來了嗎?繼續跟吧。”然后繼續往前走。
2.3 自我對話的平衡關系
“自”的表達方式是“念”,“我”的表達方式是“信”,自我的對話產生“信念”。
2.3.1 信念
信,從信的字面上看,就是人言,信是“我”的表達方式,是“我”的一種行為方式、存在方式、語言方式。信可以是語言,可以是眼神、表情、呼吸、行為、肢體動作,或者是某一件事情。人們以“信”這樣的方式和社會、自然界、人進行交流,當這種表達的能量傳遞出去的時候,對方就可以感受得到,感受到的就叫“息”。人對外交往的整個方式就叫信息,一個眼神,如果讓對方收到,產生心靈的波浪,就叫秋波。信息有長短和多少,總會被對方收到。人們以信息的方式來表述自己的存在,同時給自己定位,并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用信息的方式來確定自己的安全系數。
念,是“自”產生的,是自的描述方式、表達方式、交流方式和顯化方式。念是一個自動的,是自的能量,有一個與生俱來的能量,和與生俱來的能量空間。能量可以越聚越多,也可以越來越少。如果念的能量(感覺)被“我”收到,“我”就會有力,如果“我”收到這種力量并去完成念的內容,這個時候就叫念力,“我”的行為叫精進力。這個時候叫正念。念是用情來表達它的內容,釋放和儲藏、提升它的能量都與情有關系。
(信與念的關系以及信息的傳遞圖如圖所示)
2.3.2 信多念少
“我”不停地以一種外顯的方式向自己存在的環境、人群、事件傳遞自己的信,沒辦法傾聽內心念的聲音。如果經常過度地用這種信,沒有一種固化下來的表述信的方式,這就是濫用信,往往就會失信,沒有信譽。相當于一個廠家生產出一種食品或者化妝品,產品很少,但用不同的包裝去進行銷售一樣的道理。
2.3.3 信少念多
這種人往往表述的方式和傳遞信的方式比較單一,有可能是行為,有可能是語言,因為只有單一的銷售通道,使得生產出來的很多念的產品堆在倉庫里滯銷,“我”就會產生極大的壓力和糾結。
2.3.4 信少念少
這樣的人,是很簡單的人,有童心的人,表述方式都很簡單,擁有的產品也很單一,常常可以自得其樂,也可以經常輔助別人,自給自足。
2.3.5 信多念多
這樣的人,他會有很多的欲望,也有很多的途徑去表達和展示自己,信的通道和表述的空間和路徑都很多。很多念可以得到表達,這種人常常忙得不可開交,但精力旺盛,充滿自信。就像一個企業,生產出的所有念的產品,都能夠銷售出去,這樣的團隊具有生命的活力。
2.4 自我對話和諧
“我”的角色扮演,在調整、選擇和篩選下,確立下來了哪些是可以讓自己愉悅、輕松的角色,基本上習慣化,固化下來,并自動地用這樣的習慣去調整自己去扮演新的“我”,同時快速地把可以固定下來的“我”進一步固定下來。“自”和“我”進一步協調,“自”能夠迅速地收到“我”一次一次地確認,并感受到快樂。“自”的信息能更進一步準確地讓“我”去達成目標,同時,“自”會選擇“我”能夠完成并不斷地開發出“我”的潛能,讓“我”生活在一種新奇的狀態中,回饋回來,幸福地確認,增加“自”的能量。
自我和諧第一層次需要到處去充電,第二個層次,就可以自己充電了。判定第二個層次的自我標準:目標更清楚,自信心更強,擁有信念,精進力增強;無論遇到什么,都會自然地有力量往前走;發現自己的適應能力增強,無論在什么狀態下,內心都會出來一個讓自己喜悅的力量;而且可以從多個渠道、多個途徑打開這樣的開關和渠道,時時享受;與第一層次相比,在具體的項目中更加專注并放下與此項目無關的事情。
給別人的感覺是,這個人的淡定能力增強,一直活在自我的狀態里,但同時又是快樂的狀態。一直忙碌著,不知疲倦,好像有使不完的勁。感受獨到,看點獨到,體驗獨到,更回歸自然,適應社會。能量很強,可以自動提升,并感染周圍的人,擁有決策能力,夢想顯化并變成理想;執著,決策力強;與第一層次不同的是,很淡定,好像與世無爭,但在某些領域里,好像競爭力更強。隨行者會感覺到很快樂,跟行者會覺得很輕松,開行者會覺得好玩,這個人很好玩。
第三個層次:自我協調,并感受覺的存在;自我的對話,已經成為無需覺知的習慣;在覺的感受下,欣賞著自我的對話,輕松面對每一件事情,并從中獲得喜悅:還可以清晰地知道,這樣的對話所產生的最后的結果,并會視覺化,同時可以將過去所經歷的所有生命歷程中可以運用的畫面整合成一個系列圖片,并顯化在大腦中,從中獲得快樂,并在不斷地回放中確認最后的畫面達成后的景象——像向。充分地體會到,可以預知未來,感受未來,并真實地享受未來,給“我”帶來的理由,給“自”帶來的喜悅,給“自我覺”堆積起來的幸福,這個境界下,人可以很自然地照顧到周圍的一切。
用一句話概括:自無雜念,我不亂行,覺知自我;所得自然,所行無礙,身心安穩,神聚力足。這樣的狀態人會更加專注,同時更加忽略,更加清晰,更加明朗,自己可以感覺到自我的專注和忽略,更順應自然、社會、內心和自身的身體,放下也拿起,其實都一樣。
這個時候自己的感受是:在目標里,在終極目標里,在終極目標的畫面里,而不是達成目標的,時時體驗著每一個當下所能夠獲得的快樂,淡定,自如;輕松地可以化解和面對身邊的事件;無論遇見喜怒哀樂悲恐驚,都能夠從中獲得力量,達到最自然的狀態;自無需指導我,覺也無需指導我,他們都是自動運作。有人說這是心如止水,其實不妥,應該是心如水,當靜則靜,當流則流,當結冰則結冰,該化水則化水,該澎湃則澎湃,該拐彎則拐彎:自身的體驗也是無我,無需用我,智慧之光就會時時照耀。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