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似乎是兩個世界。
不過,這兩個世界的核心其實是一樣的:我有價值嗎?
如果自己覺得自己有價值,無論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都不會有什么社交焦慮。如果自己覺得自己不夠有價值,就難免會想通過別人來認可自己。我在別人眼里有價值嗎?當焦點放在這個問題上時,社交焦慮也就來了。
現實世界,社會交往的成本高很多。
想想連電話都沒有的時候,你要和一個人建立聯系,要么見面,要么寫信一手寫的,要么發電報……這都要付出努力,都要等待。
付出努力和等待,都會讓你將注意力暫時放在自己的行動上,如此一來,焦慮也會輕一些。
虛擬世界不同,QQ、MSN、能上網的手機、博客、個人網頁與網站,乃至最近的微博,都極大地降低社會交往的成本。社會交往似乎變得容易了很多,于是,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更大的空間將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而遠離了自己,焦慮也相應地多了很多。
譬如說,有朋友在我新浪微博上碰到了我——其實是對我的文章發表了看法或關注,但沒有證據顯示我關注了他們,最常見的如,我沒有加他們的關注。在現實世界遇見他們時,他們便問我,你怎么沒有加我的關注呢?
有時候,我是疏忽了,或者說,那時并沒有這個心思。但更大的原因是我自己的,我已經預見到這一點,所以將關注我微博的網友都加了關注,加到最后才發現,新浪微博最多只能加關注2000人,而我已經封頂了,沒法再加別人了。
自己這也是一種遠離了自己立場而有了社交焦慮意味的做法。為了讓別人滿意,所以這樣做,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我。
虛擬世界的社交焦慮,我印象中最深的是新浪博客的圈子,這應該是最失敗的一個設置了吧。因為后來看到許多網友的博文一發,下面都是圈子的回應,
“恭喜你的文章被某某圈子加情”,都是這種,常常是十多個圈子的回復,但網友的回復,一個都沒有。
最好的境界是,你的自我價值感足移了,你不期待別人對你如何。
但假若你真的期待別人關注你,那么比較好的做法是,精心經營你的空間,吸引人過來關注你。
但假若自我價值感極低,可能沒有心思經營自己的空間,而只是弄一個博客或微博,然后就期待別人關注。
其中的心理是,如果我努力了別人都不認可我,這太受傷了;如果我不努力別人都關注我,該多好。
微博吸引我的一個地方是,真的應了我以前說過的話——沒有人愿意保守一個秘密。所以,大家爭相恐后地將自己的秘密拋出來。比方說郭美美,某某人送了我瑪莎拉蒂了,你們都不知道,那該多沒意思啊!其實瑪莎拉蒂也沒什么了不起,愛馬仕也沒什么了不起,你們的關注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否則我多寂寞啊,我心中那個缺乏價值感的空洞如何填補?
每個人都期待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能與自己有真正的呼應,微博顯示了這一點。
我對人性是極為好奇的,這勝過我對別人的拯救心,雖然女友老說我愛拯救人。所以我滿心歡心地看著微博這個虛擬世界,真好,你能看見人性的一切細微之處。
(編輯:張鳳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