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上癮,大家會想到抽煙、喝酒、賭博上癮等等,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和壓力指數的上升,如今竟出現了一些有時代特征的新上癮癥——鍛煉會上癮,炒股會上癮,愛情會上癮,甚至有人對壓力都會上癮。
壓力上癮
現代上班族往往要應對家庭、社會的雙重壓力,尤其是某些單身的或是家庭親和力較弱的職業者,他們大多在工作上會投入更多精力,一旦停下周而復始的工作,就會不知所措,甚至產生被拋棄的失落感。所有這些負面感受,即是被埋沒于重重任務之中不能自拔的癥狀,心理學家稱之為“壓力上癮癥”。
壓力之所以會讓人上癮,是源于壓力的“魅力”。人們都渴望“被需要”的感覺,女性尤其如此。為了讓自己的存在更加重要,人們總是把日程填得滿滿的,并樂此不疲地籌劃著下一個行動計劃。反之,“壓力上癮”族如果放松下來,就會有一種罪惡感。即使找不到壓力的理由,他們也會沒事找事,把小事夸大,使之升級到“高度緊張”的狀態,給自己制造一點壓力。否則就會覺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自我價值沒有充分得以實現。
他們都以為自己做得越多,就越成功、越有價值。其實沒有人能夠在壓力之下活得幸福愉快,長期生活于壓力之下,感情和身心健康必然會付出代價。
鍛煉癮
當鍛煉成為某人的日常生活重要內容,其重要程度已經凌駕于家庭、工作和人際關系之上時,就會被診斷為患有鍛煉癮。在極端情況下,鍛煉成癮的人會出現沮喪消沉、睡眠質量不高和焦慮不安等癥狀。專家建議,不要過度鍛煉,要做到張弛有度才好。
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每天都運動鍛煉身體的人對此可能會上癮。科學家還發現,健身迷們堅持鍛煉身體,一旦停下來后,控制吸毒、酗酒和賭博欲望的那部分大腦可能會趨于活躍。
心理學家表示,鍛煉成癮非常罕見,但在都市人中正呈上升趨勢。《行為神經系統科學》雜志發表的一項新的動物研究文章提出,鍛煉成癮可能是生理而非心理問題。
獻血成癮
獻血成癮,一個罕見的醫學現象。2009年3月11日《揚子晚報》報道:無錫市有一小伙獻血上“癮”,從2000年來幾乎每隔一個月就要獻一次。一段時間如果不獻血,其身體就會不舒服,甚至出現感冒、發燒等癥狀。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心理問題”。
這名獻血成癮的小伙子姓曹,河南人,1982年出生,血型為O型。1998年剛到無錫打工時,聽人說獻血不但對身體有益還可以“賺”一點錢,他便加入獻血隊伍中。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后,小曹仍然堅持獻血,并且發現自己獻完血后身體比過去健壯很多,于是獻血的興趣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他告訴記者,有一年他回老家呆了一段時間,其間沒有獻過血,結果在每個月固定獻血日的那個星期,他居然出現感冒、發燒等癥狀,這種現象連續三個月發生,他自己都感到奇怪。第四個月,小曹從老家回到無錫,他再次到血站獻血,之后身體不舒服的癥狀再也沒有出現過。于是,他幾乎每隔一個月就要去血站獻一次,每次獻血量從200到400毫升不等。他說,現在獻血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身體健康。2008年,小曹結婚了,妻子對他的頻繁獻血頗為不解,極力阻止,為此雙方還發生過爭吵。他說,現在他只能瞞著妻子偷偷摸摸去獻血。
股癮
股癮,即炒股上癮,癥狀包括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盯著顯示器看大盤,不停計算是賠是賺,心情跟隨股市起落等,目前,心理專家還未將股癮歸入心理疾患的范疇。
1980年,美國心理學會正式認定炒股成癮是一種>中動控制的失調,并且將它與其他成癮歸為同類。除了“追求”輸錢之外,用來界定炒股成癮的標準在許多方面與界定物品濫用(酗酒和吸毒)的標準相似。
炒股成癮者只有在不斷增加炒股規模和頻率的條件下方能達到興奮,當炒股遭禁時,其情緒和行為就會出現紊亂。
鹽癮
鹽癮是指人吃東西吃得成,養成了對鹽的嗜好,而這種依賴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依賴。
鹽和生命的關系,是其主要元素氯、鈉和鉀與人體電解質的關系,這三種元素是人體電解質的主要成分。食物中本來天生就含鹽,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平衡足矣。那為什么人還需要吃過量的鹽?對這一問題,科學界有兩個解答。
解答一,人在食物中獲取的鹽分可能僅僅只夠身體暫時所需,而一旦由于出汗過多等原因導致身體中鹽分大量流失,人就馬上需要尋找鹽來補充。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形成了一有機會就吃鹽,在身體中儲備鹽的習慣。
解答二,鹽加到食物中后能明顯改善食物的滋味,刺激食欲。而那些長時間不吃鹽卻依然保持健康的人,再次證明普通食物中的鹽分足夠人體所需,每天吃鹽可能只是一種習慣,并且被一代代“遺傳”至今。
網癮
網癮又稱網絡過度使用癥,主要是指長時間沉迷于網絡,對之外的事情都沒有過多的興趣,從而影響身心健康的一種病癥。
網癮的高發人群多為12~18歲的青少年,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為2:1。這個時期的孩子,本身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意識也比較弱化,理解判斷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較差。他們大多反叛心理嚴重,對新鮮事物又充滿了好奇,尋求刺激、驚險和浪漫,以滿足這個階段的人生需求。而網絡出現之后,網絡游戲和聊天,恰好對應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自然就會網絡成癮。
信息成癮
所謂“信息成癮”,就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數增長的,但人類的思維模式還沒有很好地調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階段,由此就會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的表現。患有此種癥狀的人,表現為一天到晚瘋狂獲取信息,害怕自己漏掉某條重要的或者感興趣的信息,從而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和休息。
愛情上癮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我們身邊有一個特殊的人群,對多巴胺、后葉催產素等愛情激素“上癮”。這樣的人一旦體內的后葉催產素等激素水平消退,就會通過另尋新歡再次獲得刺激源,從而享受激素高分泌帶來的極度愉悅興奮,心理學上稱為愛情上癮癥。
愛情關系最初的契合階段中,彼此不了解,卻陷入深深被吸引的感覺,連對方的聲音都可以使我們心跳加速。這個階段(從開始,初次約會到初吻)會持續一周或者一月,此時生理喚醒水平還是比較高的。研究人類行為的學者發現,在這個階段,荷爾蒙和內啡肽(一種體內鎮痛物質)的含量在秘密地增加,這就會強化愛情行為和愛情感覺,這個化學過程可能導致成癮。這種欣快感就是之后成癮者追求的目標,也是引發成癮周期的元兇。
心理學專家認為,愛情上癮癥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在一段感情結束之后,渴望愛的需求,變得更加急切。有研究表明,當人們“墜入愛河”時,體內某些荷爾蒙的水平就會提高:正是這些荷爾蒙,引起了激情和歡娛。但在一段時間之后,荷爾蒙水平就會回落。如同任何上癮一樣,愛情上癮者,也不希望這種快樂的感覺就這樣結束,于是,就有了下一次的愛情。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