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一個被光環纏繞的人群。可事實上他們活得并不自在。相比其他群體,他們比其他職業人受到更多的嚴格目光審視。手握公權力的他們,面對更復雜的責任和壓力,心理問題卻被忽略。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公務員是社會上最有保障的一個群體,但是調查顯示,20.4%的公務員呈抑郁狀態。
一則調查令人吃驚517人接受檢查20%呈抑郁狀態
去年,吉林省健康教育所和吉林大學共同對吉林省517名在職公務人員進行了健康研究。結果顯示,這517名在職公務人員中,54.7%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表現,其中有7%的人呈現出焦慮狀態,20.4%的人呈現出抑郁狀態。
調查表明,517名在職公務人員中,12.2%的人出現情緒衰竭,38.6%的人存在職業效能降低。這樣的工作狀態不影響工作效能是不可能的。
有關專家分析,在對這個群體數字的觀察中,50歲以上年齡組的情緒衰竭和玩世不恭程度顯著低于其他三個年齡組。“可能是由于50歲以上公務人員感覺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能夠從容地面對工作,心態逐漸平和,能夠有效控制情緒,從而與同事的關系比較融洽。處于中青年時期的公務人員,可能就要進一步追求自我實現,面對家庭的經濟負擔和較大期望,一旦工作受挫,會感受到更大的挫敗感,更容易產生倦怠現象。”
焦慮狀態可能與繁忙的工作加上頻繁的應酬,或是不被重視和理解有關,他們常會出現消沉頹廢、郁悶不樂、焦慮煩躁等不良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被稱為“灰色心理”。
一個趨勢擋不住公務員會越來越“辛苦”
一方面是公務員心理問題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社會對公務員的要求卻越來越高。國家公務員局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公務員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已經明確,方向鎖定完善公務員考核、獎懲、辭退、問責等制度。
以長春為例,早在2008年,長春市即開始將黨員干部進行八小時以外生活納入監督。其中,長春市朝陽區率先在各社區統一設立《黨員干部社區登記卡》、《為群眾排憂解難服務卡》、《廉潔自律情況反饋卡》,對社區及住轄區黨員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和“家庭圈”進行監督管理。
其中,《廉潔自律情況反饋卡》,社區將收集群眾對家住轄區黨員干部廉潔自律、作風建設情況,隨時向黨員干部所在單位黨組織反饋。每年末,都要對黨員干部“八小時以外”廉潔自律、生活作風、參加社區公益活動和為民志愿服務等情況形成綜合報告,并評定出“好、較好、一般、較差”四個等級,記入《廉潔自律情況反饋卡》,送達黨員干部所在單位,作為組織考核評價黨員干部的參考。不斷加碼的要求和約束,讓公務員越來越不輕松。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