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從2004年至今,官員自殺事件不斷:2004年5人,2005年5人,2006年5人,2007年3人,2008年為10人,2009年17人,2010年14人,2011年9人。可見,后4年官員自殺數字比前四年增長了170%。
官員壓力來源
一是官場競爭及人際關系的壓力。在社會轉型期,官員面臨巨大的晉升壓力。現實中,各領域的官員,與個人升遷有關的因素不僅包括工作績效,與上級、同級及下級關系也非常重要。多數官員在正常的工作之外,還要拿出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來應對我國特有的官場關系和社會關系;我國特有的酒文化氛圍令很多官員身體健康受損而無法自拔,給官員造成很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
二是社會監督的壓力。當前,來自社會公眾的監督尤其是網絡監督發展迅猛,官員在正常工作狀態下的一言一行,都被置于公眾的視線監督之下,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嚴重后果。有些突發事件發生后,部分官員對危機處理缺乏經驗和意識,使自身同時陷入能力和心理的雙重危機,不但要手忙腳亂地處理善后事宜,還要承受來自上級和社會的壓力,忙亂之中口不擇言說出“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你敢在新華網曝光,我就叫它關閉”、“我們是有身份的人”等“雷人語錄”的官員,不但引來非議,有的甚至還丟官挪位。而由于社會轉型時期帶來的分配不公、貧富差距也加劇了老百姓的仇官、仇富、仇警等心理,也成為誘發官員心理危機的原因之一。
三是高壓反腐的壓力。官員掌握著公共權力,由于我國缺乏健全的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回避制度等防止利益沖突的機制,官員面臨眾多的誘惑,“權利尋租”使官員成為腐敗“高危人群”,在眾多誘惑和高壓的反腐政策之間,官員常常處在心理矛盾和失衡之中,導致失眠、抑郁的情況時有發生,如得不到及時的心理干預,極其容易產生嚴重的心理危機,甚至自殺。
四是家庭生活的壓力。在日益激烈的官場競爭中,官員的時間大多放在了工作和應酬中,導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夫妻間缺乏交流、無暇顧及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一方面產生愧疚感,一方面又缺乏知識和科學方法去平衡各方關系,婚姻危機、親子危機時有發生,給官員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加強官員心理健康保護的建議
一、普及心理學知識,增強心理保健意識,重在預防。隨著各種工作生活的挑戰不斷增加,壓力越來越大,官員出現心理危機的可能性也在不斷加大。長期以來,我國對官員的培訓,往往側重在政治思想和業務水平上,近年來,雖然有關部門越來越重視官員心理健康,但仍然停留在一個表層和初始的階段,很少有實質性舉措,可作為空間很大。
二、在政府機關中設立心理服務機構,為官員提供心理服務,防微杜漸。我國由于長期忽視對官員心理上的關注和關懷,一味倡導無私奉獻、為人民服務,而官員的心理壓力無法找到疏導渠道,建議將心理服務作為一項非物質福利,使官員的心理問題第一時間得到救助,避免發展為嚴重心理問題。
三、建立公正公平的用人機制,營造良性的競爭環境,減少內耗。在制度層面解決官員在個人升遷方面產生的焦慮、抑郁、浮躁、不平衡、職業倦怠等情緒。
四、營造清廉的政治環境,讓官員不想貪、不能貪、不敢貪,減少腐敗。引導官員擺正心態,找準定位,為民做官,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自身價值,讓自己擁有一個快樂的精神家園。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