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過程:
2010年冬天的一個上午,我接到一個預約電話,我聽到的是一個男人的聲音:“我兒子今年14歲,現在呆在家里,說是要去學習汽車修理,怎么勸也不去上學了,您能幫幫我們嗎?”
第二天,他們夫婦應約來到了我的咨詢室。夫婦二人大約三十八九歲,過分的焦慮顯得有些與實際年齡不太符合。媽媽還帶著一個大約1歲的女兒。
他們告訴我,兒子叫世豪,幼兒園和小學里成績都很優秀,并且以雙百分的成績結束了小學,順利地進入中學。在初中一年級,表現也很好,放學回來總是先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然后才出去找同伴玩耍,晚上還預習第二天的功課。可是好景不長,初中二年級以來,他變了。
“初中二年級,家里發生了什么?”我及時地發問。
爸爸說:“是我們女兒出世了。”
“女兒出生以后,家里有什么變化?世豪有什么變化?”我問。
媽媽說:“女兒出生以后,我們家里頭更忙了,孩子他爸要出差幫人送貨,我要照顧這個小女孩。顧不上世豪了。”
“你們的小女孩出生以后,世豪有什么不同嗎?”我又問。
“女兒出生以后,我發現世豪不太高興,并且經常弄出麻煩事來。”爸爸接著說,“女兒出生還不滿月,世豪就經常發脾氣,經常甩著個臉。我們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有幾次,他從我們家的房脊上,跑到我們鄰居家的房脊上去,嚇得我們心都吊到嗓子眼了!”
“經常這樣嗎?”我問。
“有十多次吧!為了這件事,我們曾經打過他,但是沒有用。”媽媽也說。
“從那以后,世豪還有別的變化嗎?”我問。
爸爸說:“他的學習下降了。在家里也不像以前那樣做作業、復習功課。再后來,我們聽老師說,世豪不時地缺課。他還經常去網吧,甚至通宵達旦。有幾次,我們把他從網吧里揪出來,痛打他一頓。當時他也表示,以后再也不敢了。可是,后來還是去。”說到這里,爸爸流淚了。
經過幾次咨詢,這對父母降低了面對孩子現狀的焦慮,在與孩子互動的方面有了新的改變,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了他在爸爸媽媽心中依然是重要的,他和妹妹一樣處在爸爸媽媽愛的中心。孩子也發生了變化,愿意回到了學校學習。
專家點評:
爸爸媽媽的初衷,可能是想要為了給孩子找一個伴;或者認為一個孩子顯得孤單,要多生一個。但孩子不知道,孩子會以為,爸爸媽媽再生一個是自己不好,不優秀,這樣就足夠先出生的孩子糾結一陣子了。同時,當一對爸爸媽媽生下新生兒之后,為了要這個新生兒很好地成長,爸爸媽媽會把全部精力放在這個孩子身上,從而客觀上忽略了原來的孩子,原來的孩子就會覺得受到了冷落甚至拋棄!喪失了已有的安全感。于是,孩子感覺到了生存的危機,就會拼命地制造事端,以引起父母的關注,找回原有的愛。而爸爸媽媽會覺得這個孩子是如此的頑劣!甚至施加嚴厲的懲罰。這樣會造成惡性循環,使孩子更加的頑劣。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