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摘編】
那天接到B寶貝媽媽的電話是在上午10點多鐘,急促的語氣里我感受到B寶貝媽媽的焦急的心情。
“我的孩子才剛3歲半,在幼稚園里撒謊,被老師投訴。老師說,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互相碰撞到一起,明明看到B寶貝將小伙伴撞倒了,老師讓他小心點,B寶貝立刻就否認,說他沒有撞到對方,還大聲吵鬧,失聲大哭。老師說這孩子這樣已經不是第一次了。”B寶貝媽媽放緩了她的語速。
“你覺得寶寶在撒謊嗎?”我直截了當地發問。
“嗯!”B寶貝媽媽很坦誠地應答著。
“你想禁止他嗎?”我再問。
“當然了,從小就撒謊,那長大了還了得。”
“我覺得那是掩飾,而不是撒謊。面對孩子的掩飾,我會尋找孩子掩飾的原因;認定孩子的撒謊,我會毫無疑問地制止他。理解我的意思嗎?”我希望她能聽進我的話。
B寶貝媽媽沒有回答。
“一個3歲的孩子,表現出掩飾來,原因會非常幼稚。可能是為了得到一塊糖、一個玩具。也可能為了掩蓋自己的失誤,為了回避大人的強勢。這是寶寶靈動的心在作怪。當你認定寶寶在撒謊時,你所關注的是寶寶的外在行為,是行為與成年人的價值觀的>中撞。”我繼續說。
大約兩周后,B寶貝媽媽帶著B寶貝來到了我的工作室。
B寶貝是位精靈的“活躍分子”。B寶貝很愿意和我這個剛剛認識的“阿姨”交流,沒有任何的“抵抗”和“排斥”。
我又同B寶貝媽媽聊了起來,她告訴我“撒謊”果然是一場誤會,B寶貝媽媽為孩子進行了開解,還與老師進行了溝通,寶寶和老師都很開心。
【案例的思考】
以一個成年人的“價值觀”,去解讀一個孩子的外在行為,通常會造成家庭教育的強硬打造,這對一個具有人格特質,但尚未成熟,甚至是尚未發育完成的未成年人來說,必然會引起家長與孩子、老師與孩子之間“硬碰硬”的對峙,不斷地重復,必然會造成雙方交流、溝通中的剛性的對峙或僵持,便會形成未成年人的成長受壓的狀態,引發孩子社會適應的困難。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忽視家庭教育與校園教育的差異,將家庭教育與校園教育簡單地視為家長與老師協同的關系,而忽視了未成年人(孩子/學生)心理活動系統的特殊性和社會化的特質,家庭教育與校園教育均會陷入以未成年人的外在行為為著眼點,家庭教育與校園教育混為一談,造成未成年人適應社會的阻礙,甚至停滯。
就上述這個案例而言,孩子的掩飾,被解讀為“撒謊”時,家庭教育、校園教育均會將影響行為的作用力放在對“撒謊”的制止方面,成人的施教與未成年人的學習之間形成錯位,教育、學習的過程必然受到阻礙。這是很多未成年人成長過程受阻的原因,而且是較為常見的原因。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