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當美國17歲男孩安德魯·康利走入警察局,自首他殺死了10歲的弟弟康納·康利時,幾乎沒有人相信這一切。案發時,這個美國印第安納州少年死死掐住弟弟的脖子,直到“20分鐘后有鮮血從弟弟的鼻子和嘴巴里流出才松手”。他甚至笑著告訴警察,康納在死前的最后一句話是:“安德魯,住手。”
而2009年12月,北京市大興區,一個名叫李磊的年輕人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妻子、父母、妹妹6位直系親屬,隨后在海南被抓。
近年來,全球殺害親人的犯罪案件頻發,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會對自己的骨肉至親痛下毒手?他們是惡魔、冷血、變態……調查有些出人意料。17歲的安德魯被老師視為優等生。事業有成的李磊很講義氣,是妻子眼中的踏實人,朋友眼中的“好父親”。
“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向讀者揭開“滅親門”罪犯的心結。
“心結”讓安德魯殺人
被問及殺人動機時,安德魯只是說,他曾不斷地產生殺人的幻想,比如割斷喉嚨看著血噴出。
“就像一個饑腸轆轆的人看到一個漢堡,只有吃了它才能得到滿足。”這種殺人幻想被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推測為對“權力的欲望”。這種幻想的發生常與當事人在幼年時期孤獨、缺乏親情交流有關。如果人在幼年最可怕的體驗是恐懼,那么就會渴望自己強大及充滿暴力。
李玫瑾推測安德魯屬于“心結型”犯罪者。這種人平時看起來十分正常,但生活中有過某種心理創傷,一旦受到刺激就可能引發犯罪,并且往往具有意外性、變態性和嚴重暴力性等特點。
安德魯和弟弟之間7歲的年齡差距或許是心結之一。他可能一直憎恨弟弟的出世,搶走了自己在家庭的中心位置。父母可能忽視了他的某種感受,導致他最終殺害了自己的弟弟。
性格缺陷 導致悲劇
與這名少年殺手不同,李磊被李玫瑾推測為性格缺陷。
李玫瑾推測,李磊或許從小被爺爺奶奶撫養長大,這是他對父母不親、討厭父母管教的一個原因;同時這種撫養也極可能造成他被寵溺的背景。此次的過激殺人還應該有一個強度較大的刺激。李玫瑾認為這個刺激很可能是此前他們家在被拆遷時拿到的拆遷款。
“李磊是家中唯一的兒子,他一定想早點兒拿到剩余的錢款,但他的任性與揮霍使父母不愿意這么早就交給他。他說‘老婆爭強好勝’這很可能是指妻子對他經濟上管得很嚴。從他殺人后跑到三亞、一路揮霍上萬元,到他被捕后還貪婪于窗外的景色,這些表現都可讓人們發現他的玩心、任性和自私。由此判斷,拿到剩余款是他這次殺人的動機。”李玫瑾分析道。
犯罪者在殺死兒子前的沉思,讓李玫瑾更加斷定這是個極度自私的人。據說李磊殺死其他親人后,在客廳中呆坐了一個小時,想到自己逃亡后孩子無人照料,“閉上了眼睛”,用刀捅死兩個熟睡的兒子。“殺死兩個兒子是在現場決定的,殺死4個親人是在此前決定的,而他在此前根本沒有考慮過兒子。”
這種殺手類型屬于“缺陷人格”的“人格類”犯罪者。這種人一般生長于結構健全,但功能并不健全的家庭中。例如孩子幼年主要被爺爺、奶奶撫養,10歲前后才回到父母身邊等情況。這種交替撫養的背景往往讓孩子經歷更多混亂的溺愛。這種不連貫、不均勻的愛常會導致他們自私、驕橫,甚至對父母的管教產生拒絕與怨恨,一旦覺得自己的利益被侵害,就會犯罪。
據統計,“缺陷人格”犯罪在所有案件中所占比例高達22%。
犯罪動機很詭異
即便屬于同一種類型,犯罪者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
2007年前在安徽宿州,警方發現一個箱子,其中裝滿了女性尸體的碎塊,唯獨缺少頭顱和生殖器官。這讓刑偵人員一度l不疑兇手心理變態。李玫瑾卻認為,尸塊的形狀顯示,這就是為拋尸方便而碎尸,案犯手法干凈,不像變態。頭顱被砍下,是為了讓警方難以辨認死者身份,而生殖器官被挖走可能是被嫌犯保存或吃掉了,這說明嫌犯與受害人之間有性關系。
警方逮捕了犯罪嫌疑人朱明(化名)。被碎尸的受害人是他的妻子,他也確實吃掉了妻子的生殖器官,同時還殺害了他們的兩個女兒。朱明一度供認說,自己殺人是因為父親與妻子私通。
李玫瑾并不相信這個說法,既然朱明能將生殖器官吃掉,說明“他認為她是干凈的”。在看守所里與朱明談了一天后,她發現朱是長子長孫,一直對妻子沒能生個兒子心存不滿。直到遇到了有一個兒子的情婦,他可能會想,如果自己能夠和她結婚,就一定也能生個兒子,于是就殺害了自己的家人。
當朱明的謊言被李玫瑾戳破時,他沉默了一會兒,忽然問:“李教授,如果你們到現在都沒有抓住我的話,那個人會和我結婚嗎?”
可見,“犯罪人知道我分析的是對的,所以他讓我幫他分析一下他更想知道的下一步的事情”。這就是犯罪人犯罪心理——自私、任性、謊言、無恥,普通人如何能懂他們的心思?
“犯罪動機是很詭異的。”已經在犯罪心理學領域鉆研了28年的李玫瑾常常重復這句話。
正常人突然成了冷酷殺手
美國首位犯罪心理畫像專家、美國聯邦調查局前特工約翰·道格拉斯也常常被犯罪者迷惑,“等一下,在你捅了她27刀之后,你怎么還可以說對受害者懷有愛和同情呢?”
他還記得一場美國式“李磊滅親案”。1971年,在新澤西州一幢住宅中,巡警發現了5具被槍殺的尸體。他們分別是約翰·李斯特的母親、妻子、女兒和兩個兒子。
經過調查,男主人就是冷血殺手,但犯罪理由聽起來匪夷所思。在給當地牧師的信中,他講述自己沒有能力賺到足夠的錢,家人被迫減少了對宗教的熱情。為了讓他們忠誠于信仰,他經過深思熟慮,以上帝的名義,讓“大家都上天堂去過幸福的生活了”。同時,因為“自殺會妨礙他進入天堂之門”,所以他自己就不自殺了。
這個狡猾的兇手從此失蹤了18年,直到“美國最想捉拿的人”這一節目關注到了這個案子,李斯特才被發現以另一個名字再次結婚,成為第二任妻子眼中“善良并十分溫柔的人”。
直到進入監獄,李斯特都一直彬彬有禮、樂于合作,“從來不給其他人添任何麻煩”。這迫使道格拉斯開始思考另外一個問題:一個看來如此正常的人在某一個時刻成為最冷酷的殺手,該如何將這種謀殺扼于萌芽之中?
犯罪能預防嗎
“犯罪心理的研究不僅僅是解釋犯罪人的心理或動機,更重要的是讓人們知道如何防止悲劇的發生。”李玫瑾說。
她認為有兩種犯罪者難以防控。其一是“危險心結類”犯罪者,平時看起來十分正常,難以從人群中被分辨。另一種是“危險人格類”犯罪者中的“反社會人格”者。由于先天性地具有情感缺陷,沒有能力學會情感和道德。有的科學家將這種現象解釋為,大腦里負責情感部分的額葉發育不成熟。但這在人群中所占比例十分小。
除此之外,“人格類”犯罪者中的“缺陷人格”和“犯罪人格”是可以預防的。李玫瑾說,和“缺陷人格”相反,犯罪人格是由于家庭的缺陷,從小沒有被人溫情善待過,他們成年后往往仇恨社會。因此李玫瑾總是強調,父母一定要親自撫養孩子,付出“連貫均勻的愛”。對于那些流浪兒童,國家要建立救助系統給他們進行早期干預和保護,避免這些人形成冷酷殘忍的犯罪人格。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法律心理學研究所所長馬皚發現,攻擊行為正出現越來越極端的趨勢。他推測刺激變量的變化過快或許是犯罪升級的原因之一,“人們做決策時只求迅速解決問題,理性思考的余地越來越小。人的生命觀也產生了變化。”馬皚這樣判斷,“人們開始缺少對死亡的敬畏。”
專家稱,利用犯罪心理學進行犯罪防控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編輯: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