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案情
2011年7月22日,布雷維克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市中心制造爆炸案,隨后在距奧斯陸以西大約40公里的于特島開槍行兇,共致死77人、傷80多人。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最恐怖的罪行。他遭捕后承認發動襲擊,卻否認有罪。
兇手被抓,死者落葬,但事情的余波遠遠沒有平息。每個扭曲的靈魂背后都有一段值得玩味的故事,布雷維克這個生長于中產家庭、養尊處優,長大之后沒有任何不良紀錄的男子是如何變成冷血殺手的?連篇累牘的報道,開始反思兇案發生的背景,帶著人們走進了這位冷血殺手前半生的瘋狂內心。
父愛缺乏、母愛過剩的童年
布雷維克在奧斯陸長大,但他一歲前的時光在倫敦度過。他的父親詹斯·布雷維克退休前是挪威外交部的商務顧問,當時在挪威駐英國使館任職。與安德斯的母親、護士文徹·貝林相遇時,他已經結過一次婚,有了三個孩子,而文徹·貝林也有一次婚史,有一個女兒。作為他們倆的愛情紀念,安德斯·貝林·布雷維克于1979年2月出生,但是沒過一年,兩人就矛盾加深,布雷維克與文徹·貝林離婚,沒過多久就再婚,后來去了巴黎。
安德斯成了監護權斗爭的目標,最后安德斯跟著媽媽回到了奧斯陸。
幼年時期,安德斯常到父親在巴黎的公寓看他,有時也住在他位于法國西部諾曼底的度假屋里。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會面越來越少,到安德斯15歲時,他們失去了聯系。
在安德斯那長達1500頁的手記里,缺席的父親是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自從我15歲之后,父親就陷入自我封閉,以后我就沒再與父親說過話了——他對我13到16歲這段粗糙的時光不太滿意。”“我五年前曾試著與他聯系,但他說他精神上還沒有做好與我重聚的準備。”
挪威不少媒體稱,布雷維克走到今天的瘋狂境地,父親難辭其咎。
母親貝林對他百依百順,當年長一點的同母異父姐姐搬去美國加利福尼亞后,母子倆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他的母親貝林很愛交際,十分健談,她提起兒子,總是滿口贊揚之詞,顯然對他十分溺愛。
不過,布雷維克在手記中談到母親時,表現出一種奇怪的矛盾感情,他好像既喜歡母親的愛,但對于她對他采取的自由主義教育方式又充滿怒氣。他寫道:“我確實不贊成超級自由的、女家長式的撫養方式,因為它完全缺乏紀律,并使我有一定程度的女性化。”他還記錄說,自己曾經因為與母親而不是與一個年輕女孩同住而受到朋友的嘲笑。在手記中他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清教徒主義,譴責姐姐有太多性伙伴,并說他媽媽的新丈夫是一個“原始性野獸”。
從自戀到憎恨女性的少年
在少年時的朋友眼中,布雷維克自視甚高,但在學校表現平平,六年級時就被大家疏遠,甚至被一些人欺負。少年時代,他常與一些來自巴基斯坦的移民子弟混在一起,卻常常挨揍,有一次還被打斷了鼻梁。后來,他和這幫孩子斷絕來往,并漸漸對移民產生了怨恨。
交不到朋友,布雷維克就將興趣轉向健身,還吃激素提高鍛煉肌肉的效果。他十分注重外表,總是把頭發梳得整整齊齊。據其朋友介紹,布雷維克幾年前曾經飛往美國,進行多次麻醉整形手術。而挪威心理學家托格森說,這正是布雷維克有嚴重自戀人格障礙的表現。“這種病人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認為外貌對于他們而言意味著很多。而患上這種病的人,會認為自己有權做別人不允許做的事情。”
但外表光鮮的布雷維克,還是擺脫不了孤獨,特別是交不到女朋友。他很生氣,干脆不追女孩子了。2010年8月,他去布拉格買槍,曾跟兩個女孩發生性關系。他為此還“自責”:“男性注定是不完美的,因為他們被生理>中動折磨”,“不過,與我將要完成的壯舉相比,鬼混只是小小的罪惡。”后來作案時,他先殺于特島上的女孩子,專家說,這正是他心理扭曲、憎恨女性的反映。
從內向男孩到“圣殿騎士”
很難具體描述一個生活優越、母愛過剩但父愛缺乏的男孩是如何漸變成冷酷的殺人魔頭的。
“他小的時候是一個普通的男孩,但很內向。那時他對政治并不感興趣。”他的父親詹斯·布雷維克說,當他們17年前失去聯系時,安德斯還沒有對任何黨派表現出認同感。直到1997年他才有所選擇:他加入了保守黨派進步黨的青年團,2001年他成為進步黨黨員,但自2004年起就沒再交黨費,后來于2006年被進步黨除名。
真正的轉折似乎發生在他20多歲的時候。2002年4月,布雷維克在倫敦與9名極右翼人士秘密會面,成立一個“十字軍”性質的組織。從那時起,他開始在Facebook、挪威網站Document.no和其他極右論壇上發表一系列有爭論的言論。他自稱“民族主義者”,傲慢地指責索馬里移民拿著挪威護照,坐享該國的福利,同時把錢寄給索馬里的激進武裝“青年黨”(a)-Shabaab,資助他們的恐怖活動。
不過,當他公開在網上發布這些觀點時,并沒有人覺得這個夸夸其談的年輕人有朝一日會發展到持槍濫殺的程度。
30歲時,布雷維克加入了極右翼組織。該論壇的宗旨是捍衛“北歐的身份、文化和傳統”。在極右翼網絡世界中,布雷維克相當活躍,據該組織一名高級成員說,“他是一個很善于規劃的人,我相信EDL中很多人會為此折服。這就像希特勒,人們都說希特勒很有煽動性,這個家伙有著同樣的本事,他對一些人產生了催眠般的效果。”
“隨時做好準備”
布雷維克是什么時候決定動手的?有媒體說,布雷維克從2005年便開始策劃。那一年他注冊加入一個射擊俱樂部,以便獲得火力強大的武器,6年后他獲得了一支格洛克17半自動手槍。
也有媒體說他真正下決心是2009年,那個時候他開辦了一家農業公司——布雷維克在奧斯特雷阿斯塔租了一個農場,取名GeoFarm,對外表示準備種瓜種菜,但在“宣言”中承認,追求商業成功的唯一目的是資助自己的“政治活動”。
無論如何,他一直在細心地準備。他在“宣言”中說,最喜歡羅伯特·貝登堡為童子軍擬定的座右銘“隨時做好準備”。
2011年5月,以農場的名義,他訂購了6噸化肥,還在eBay上采購了硫磺粉,用于制造炸藥,后來在奧斯陸政府大樓前爆炸的炸彈可能就是這樣來的。此外,他還利用電子游戲《使命召喚》來訓練自己。
發動襲擊前6個小時,布雷維克在YouTube上發布了一段長12分鐘的視頻,標題為“2083圣殿騎士”,在視頻中布雷維克身穿潛水衣,手持自動步槍。與此同時,他在互聯網上發布了耗時數年寫成、長達1500頁的手記,取名“歐洲獨立宣言”,公布自己的真實身份和多年來準備襲擊的細節,并預言自己會被稱為“二戰以來最恐怖的魔鬼。”
布雷維克的宣言以一句令人膽寒的句子收尾:“我相信這將是我記錄的最后一筆。現在是周五,7月22日,12點51分。”
聽著音樂殺戮
寫完這句話,布雷維克出發了。他把載著炸彈的貨車停在靠近挪威首相辦公室和政府辦公大樓的街區。下午3點22分,他引爆了炸彈,造成8人死亡。
布雷維克在引爆炸彈之后,搭車來到離奧斯陸40公里開外的于特島,十分冷靜地對正在參加青年夏令營的青少年們展開了大屠殺。根據幸存者的描述,布雷維克在大開殺戒時戴著耳機聽著音樂。對于這一看似怪異的行為,他在自己的“宣言”里做了解釋,說自己特別喜歡英國作曲家克林特·曼塞爾為電影《指環王》創作的配樂《LuxAeterna》,因為該音樂“非常鼓舞士氣而且可以激發人心深處的強烈憤怒”。
事后的死亡統計觸目驚心,整個于特島共死亡68人,傷者近百人。整個屠殺進行了一個半小時。6點25分,挪威中央反恐部隊到達于特島,2分鐘后制服了布雷維克。有挪威市民拍下屠殺后現場的照片和視頻,死傷遍地,慘不忍睹,有如二戰戰場。
(編輯: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