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也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進幾年來,通過老師們大膽地實踐和探索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學生被動的學習局面,學生在互幫互助中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使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得以充分展現,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在認識和實踐上出現了一些誤區,沒有真正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抑制了其實效性的發揮。
誤區一:為合作而合作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有效調控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科學素養有著不可小視的作用。但現在有這樣一些現象,許多老師把小組合作學習當形式,走過場。由于這種片面理解,課堂上熱鬧的合作多了,靜靜思考的少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教師在課堂出示某個問題后,馬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其實,這時候并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討論能深刻嗎?由于思維沒有完全打開,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時“人云亦云”的現象;同時由于沒有充裕的合作時間,制約了合作學習的深入開展,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教室里雖然出現了一片熱烈討論的場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難發現,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
誤區二:合作學習并不合作
在教學中,我們經??梢园l現教師高高在上,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和監督不夠,或事先沒有對各小組成員進行明確分工,在小組活動中出現放任自流,往往出現合作學習并不合作的情況:組內成員不友好,個別學生“一言堂”,多數學生一言不發;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準備不足無從下手,好長時間課堂鴉雀無聲;匯報時常常說:“我覺得……”、“我認為……”,而不是說:“我們覺得……”,“我們小組認為……”等等。而且學生的個體成功也往往被泛化為小組的成功,在10個6人小組的學習中,有8個小組完成了學習任務,我們一般會認為本次學習是比較成功的,可是通過調查發現,這些小組都是因為其中1-3個學生的出色表現而完成了學習任務,這樣我們還能認為這10多人的成功就代表全班學生的成功嗎?不難看出雖然學生參與的機會增多了,但參與度卻不高,成績好的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往往扮演著“主宰者”的角色,學困生卻成了聽眾,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成績好的學生中獲得信息,致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誤區三:教師角色定位不適當
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后,立刻簡單地讓同桌或前后桌的學生組成小組,展開討論。有的教師在講臺上走來走去,等待著評判學生的合作學習成果;有的教師在抓緊時間看教案或思考下一環節的內容;也有的在準備下一環節需要的教具……教師沒有悉心地引導小組學習活動,沒有親身介入并認真觀察學生的小組學習活動,隨時掌握他們在活動中所取得的進展,教師的“管理者、引導者、促進者、激勵者”等各種角色未體現出來。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同樣流于形式、預設的教學目標難以完成,小組合作學習也就成為虛有的形式。
誤區四:缺少有效的評價方式
教師合理的對學生進行評價,小組成員互評與自評,對于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尤為有效。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小組匯報的評價也常常是一捶定音“你說得真好!”、“你這里錯了,應該……”而學生與學生之間、小組和小組之間缺少應有的評價,學生想的是:我的回答老師滿意嗎?在教學中很多教師偏重于對學生個體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生所在小組集體的評價;偏重于對小組合作學習結果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評價;偏重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缺少生生之間的自我評價。顯然造成這些現象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由于教師的不科學的評價觀造成的。
綜觀上述誤區,我們應該怎樣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筆者認為可嘗試以下對策:
一、組建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學習小組的組建是合作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組建學習小組,教師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對學生分組進行認真研究設計。小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4~6人為宜,使每個小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組內成員在性別、個性特征、才能傾向、學習水平、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的差異,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以保證各個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小組成員應是動態的。分組也不是一層不變的,就某一學習內容,這一次是這樣分組的,下一次就另一學習內容分組情況也可以作相應的調整。這樣,讓學生在不同的組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實現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小組成員需要明確分工,每個學生都需明確個人責任。因為每個學生在小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的責任,履行不同的義務,都必須盡最大努力去完成學習任務。個體責任把每個學生的成功與失敗和集體利益聯系在一起,每個人的成功將成為被同伴接納的條件。教師讓每個學生明白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要為同伴的學習負責,要想獲取小組的成功,在自己學會的基礎上,還必須幫助同伴,以保證小組所有成員都能學會。
二、指導小組合作學習全過程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一種形式,學生的合作是否有效,與教師的參與和指導是分不開的。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其教學的主導地位不可缺少。因此在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而應積極參與,從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在組間巡視,對各個小組的合作進行觀察和介入,對各個小組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教師還應對學生合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如對不清楚任務的小組說明操作程序;對開展得很順利的小組給予及時的表揚;對合作中偏離主題或遇到困難的小組提供及時的點撥;對完成任務的小組進行檢查;對小組成員各司其職的情況進行監督等。教師在肯定優生表現的同時,讓他們注意合作,幫助其他同學。教師的目光主要投向中等生和學困生,鼓勵、引導這些學生和其他同學一起討論,探索完善正確的結果。教師通過參與和指導學生的合作學習,就能避免“短暫繁榮”、“華而不實”等無效合作場面的出現,使學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三、激發學生合作的興趣
小組合作學習要激發學生興趣。小組合作學習中,多的是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他們相互幫助,相互發表自己的見解,相互質疑;少的是教師的引導。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時,充分挖掘學習的興趣點,使學生愿意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把任務完成。古人云:“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弊鳛榻處熃探o學生合作的學習方式和技巧,應該抓準契機,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自主學習,選取關鍵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讓他們在不同觀點的碰撞中,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合作學習的樂趣。
四、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空間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學生自主、獨立思考為先決條件的。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標應是培養有獨立行為和獨立思考的人”。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經過了自己醞釀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討論時才會深入,才能有思維的碰撞。例如:在上八年級《思想品德》“與父母平等溝通”這一課時,可采取當兒子與母親爭吵后,請從有話好好說的角度,將情景對話中母與子所說的話,進行修改,交流感受,并談談應按照怎樣的策略去做。這個討論必須給學生足夠思考空間,然后學生才有話說。有同學說,少用命令式口氣,多用商量的口氣。如:“我已是中學生了能不能……”有同學說,要即時體察父母的心情、感受,多作解釋,爭取得到父母的理解。如:“對不起!我回來晚了。今天我值日,我忘了跟你們說?!?;有同學說,要說出自己的心情、感受,或通過書信的方式試著與父母進行情感交流。如:“這幾天,我很郁悶……”同學們各抒己見,談了自己的感悟以及與父母溝通的策略,達到了合作學習的較好效果。
五、重視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
合理的評價機制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因此,應重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
(1)小組合作學習的整體性評價。教師要檢查小組共同的學習成果,對合作學習小組所有成員的總成果進行評價,而不僅僅是對組員個體表現的評價。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組內成員,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兄妹、自己的伙伴,只有大家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小組才能取得成功。
(2)小組成員的參與性評價。在合作學習中,應該強調“不求人人正確,但求人人參與”。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參與程度、團結合作、完成任務、學習效果等指標進行評價,以教師評價和組內成員自評相結合。
(3)小組成員的發展性評價。教師要做學生的朋友,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全體學生,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有鼓勵性、指導性和全面性。特別是對學困生要進行激勵評價,培養自信心,鼓勵其不斷進步和發展,提高合作能力。
(4)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要避免程式化和俗套化,評價時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生,發之內心,動之以情。
總之,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知識的建構,能給每一個學生創造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偉大詩人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教育理論,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新路,煥發課堂教學的生機和活力,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湖北省當陽市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