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超越與完善離不開家長的啟迪與潤澤,離不開家庭教育的引領。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的心理狀態、言談舉止、教養態度與方式,直接影響子女對所經歷的事件的認知與適應,直接影響他們今后的心理發展和健康成長。然而,家長不良教育心態會給子女心理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導致子女產生過度的依賴心理,缺乏開拓創新精神,性格狹隘逆反,社會適應能力低下等。農村學生家長在這方面尤其存在一些不理想的狀態,只有有意識地調整農村學生家長的教育心態,才能保證家庭教育效果。
一、農村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過度溺愛
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家長的過度溺愛會壓抑孩子的創造性和進取精神,滋長孩子的依賴心理,限制孩子的意識,往往使孩子形成唯我獨尊、任性固執、狂妄自大的不良品性。家長要把孩子視為家庭的普通一員,要把握好“度”,要分清合理與無理要求,對孩子實施“人之初”的家庭教育,要利用一切場合和機會進行有意識地培養,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讓他們有能力依靠自己健康地成長。
2.過分忽視
父母關愛子女是天性,有些父母由于事業忙碌或其它的原因,忽略與孩子相處和教育的機會。這種心態極易造成孩子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不合群或放蕩不羈。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參與和認可,父母如果錯過了與孩子一同成長的機會,容易在孩子心理產生“自己不夠好而使父母不喜歡”或“我不是父母的孩子”等偏激看法,影響孩子身心發展。
3.過高期望
過高期望即不管孩子的能力、興趣和原有水平,提出子女能力不及的要求,或無視兒童間的個體差異,將自己的子女與別的孩子盲目攀比,并經常感到心理不平衡,產生極度焦慮、緊張情緒,表現為要求子女在所有方面都只能高人一等,而不能少有不及。期望過高、求全責備子女的教育行為,會使孩子的學習興趣下降,親子關系緊張,容易產生自卑感,形成急功近利、愛慕虛榮等不良個性。
4.過多保護
過多保護就是對子女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可能造成傷害的細節都表現出不必要的擔心,對發生在子女身上的各種事件的消極后果有主觀夸大的傾向。家長要認識過多保護的危害性,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擺正子女在自己生命和家庭中的位置,相信孩子有能力保護和發展自己,相信孩子有獨立生存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5.過于求成
過于求成即無視兒童身心成長發育的客觀規律,期望對子女的教育能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表現為望子成龍心切,希望子女早成才、快成才。這種急于求成的心理和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扼殺了子女的興趣,影響了子女個性的形成和智力發展,容易形成閉鎖、狹隘、冷漠、自私的性格,出現社會適應不良和反社會行為。
6.過重壓力
有些父母給學生過重的心理壓力,一味要求孩子出人頭地,片面地要求孩子為自己爭光爭氣,如果孩子達不到理想的成績或比不過別的孩子,就斥責、打罵,使孩子疲于奔命,精神痛苦。家長一定要認清:孩子是孩子,家長是家長,父母的使命不是把孩子當工具,而是與孩子為友,陪孩子走一程。不要為了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要求孩子為父母爭面子,殊不知,這也是對孩子心靈的一種摧殘。
二、農村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
農村家庭教育孩子存在許多“錯誤”的做法,情況各種各樣。家長不良教育態度和方法,往往會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通過與子女頻繁接觸,不自覺而又經常地對子女的心理產生“污染”,影響孩子的認知、情緒和情感、性格和品行,家庭成了子女滋生壞習慣的溫床。因而,家長要正確地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確地對待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消除和避免對子女心理上的不良影響,防止各種心理“病變”,促使孩子健康成長。
1.家長要保持健康的心態
家長心態反映了家長的思維、選擇、言談和行為能力。作為家長,要學會調適自己的心態,盡力做好自我調節和自我心理控制,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做到理解孩子、寬容孩子、尊重孩子、與孩子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使孩子樂于接受家長傳遞的知識、價值觀和各種行為要求,蹲下身子看孩子,在與孩子互動學習和交流中,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星座。
2.家長要努力完善自我
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在孩子活動的世界里,家長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為去影響孩子,塑造孩子美好的心靈。這就需要家長不斷完善自己。處處給孩子做表率,在一定意義上說,品德只有靠品德去培養,性格只有靠性格去鍛煉,情感只有靠情感去感染,行為只有靠行為去指導。在學習中不斷進步,家長一定要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與學習,改善本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學識與才能,展示自己的才華,在完善與塑造自己的同時,努力把子女塑造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3.家長要努力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生活矛盾往往是因教育子女問題引起的,在教育子女時,夫妻之間以及父輩與祖輩之間由于每個人的性格特征不同,對孩子教育的態度、培養的目標和策略不一致,影響家庭的和諧。因此家長們應注意遇事有理智。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冷靜地分析,妥善處理,保持理智,避免感情失控,出現語言過激,甚至動手打孩子的不文明行為,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對待孩子還特別需要耐心,不能三分鐘熱情,一個心理素質良好的家長,對孩子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把教育內容時刻融會到日常生活之中,尤其在面對孩子的錯誤和不足時,要靠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直到問題圓滿地解決。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心理素質決定的教養態度影響著孩子心理素質,制約著家庭教育的發展。作為家長,一定要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與學習,注重自己的榜樣示范,預防家長不當教育態度和行為的發生,及早發現苗頭,及時進行調整,在完善與塑造自己的同時,努力把子女塑造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