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一種教育理念。美國教育學家加涅認為,凡是符合教學規(guī)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活動就是有效教學。華東師大崔允郭博士說:“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基于以上觀點,筆者認為,所謂“有效教學”,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了教學有效性的嘗試與實踐,把學生的進步與發(fā)展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以關注教學效益與質量的方法,把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統(tǒng)一起來。
一、準確定位目標,關注學生差異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了課堂教學的運作,對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開展至關重要。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要求是準確和明確。
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定位為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過去“工具性”“人文性”搖擺或者組合的性質界定往往使得語文教學目標的定位模糊甚至混亂,這樣的定位是合乎語文本身的規(guī)律的,是經過廣泛實踐和調研后的一種反撥。
1.語文教學目標應擺脫“知識中心論”,定位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不僅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發(fā)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當然,目標眾多,并非時時處處都要一應俱全,面面俱到。具體到一篇課文、一節(jié)課,可以適當增刪,有所側重。語文教學目標的明確是指不要過于寬泛。在一篇課文中,在一節(jié)課上,哪些知識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識需要理解并會運用,要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哪一項能力,應達到什么程度等等,都應盡量細化,明確到位。
2.語文教學應確切規(guī)定培養(yǎng)思維品質、陶冶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標
毫無疑問,只有高度明確的教學目標才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另外,教學目標要體現一定的層次性,即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的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上文提到的教學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級教學中學生間獲得同樣知識所需的時間存在較大差異,要在同一時空中向著同一目標發(fā)展,部分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十分明顯。在實踐中,如能按照“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把獲得某種知識所需時間和認知發(fā)展水平大體相當的學生進行歸類分層,并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xié)調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教學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語文教學,決不能搞“一刀切”,讓全體學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二、優(yōu)化合作討論,精心設計問題
考察語文教學效率的標準之一,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程度。在一堂課上,如果80%以上的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這就可以說是一堂高效率的課。當代教學理論認為:盡管教學是教與學統(tǒng)一的過程,但是如果以為教師教的過程同時一定也是學生學的過程,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真正有效的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占有別人的知識,而是要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依靠教師單方面的積極性,不爭取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是無論如何難以實現有效教學的。在新課程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zhí)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fā)課程,豐富課程,即時生成的過程,有效教學、有效質量在融洽和諧的環(huán)境中默默提升。那么怎樣才能使合作討論成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呢?
1.設計難易適度且具有“核心作用”的問題
合作討論是很好的學習方式,只要運用得當就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果由教師來設計問題組織大家討論,在語文教學中要抓具有這樣特點的問題:首先是設計的問題在本課教學中具有核心作用,這個問題一旦解決其它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即所謂“牽一動千”的關鍵問題,具有牛鼻子作用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巧妙地找到這樣的問題,還可以在“文眼”處設疑,在關鍵句上設疑,同樣能夠發(fā)揮“以一當十的作用”。抓住關鍵,不及其余,既可以減少環(huán)節(jié),把問題解決透徹到位,又可以向縱深開掘,提升水平。
2.用好學生提出的問題
有時候,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會匆匆解決,尤其是出現不理想答案時,教師會放棄“錯誤”,另辟蹊徑,直到看到自己想要的“果實”臉上才露出滿意的微笑。其實當“錯誤”出現時正是教學的最佳時機誕生時。如果此時教師能夠對學生的“疑”加以開掘,利用,及時組織大家討論,課堂才會出現出人意料的精彩。只有善于“抓錯”的老師,才會成為教學的高手。
3.抓住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
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是最值得研究和討論的問題,如果老師能夠提前了解到這方面的信息,就可以直接抓住“關注”點,引導學生從不同方向進行思考,并組織討論,此時的討論結果往往令人叫絕。因為學生“關注”的問題最容易引起他們的思考,討論才會深入,交流才會熱烈,答案才會精彩。
4.建立有效的討論機制。有效的討論機制可以催生每個人的思想火花。有效機制的特點是左右暢通,交流方便,相互制約,相輔相成。我曾經使用過,前后四人組合討論法,學習小組討論法,自由組合式討論法,就近區(qū)域組合討論法等,并給每個成員一個具體任務,反饋交流時對每個成員進行有序定位,這樣就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進去,并保證討論的質量。
三、有效拓展延伸,超越課堂、文本
課堂拓展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對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與超越,因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最終必須超越課堂、超越文本。語文教學中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有助于對文本的深刻感悟,有助于對文本的認知表達和再創(chuàng)造。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進行了一些實踐嘗試,現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闡述:
1.從語言品味處拓展延伸
語文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是語文課程最基本的目標或核心目標。從語言的學習角度看,文本的語言教學要遵循認知規(guī)律,注重三個過程。一是言語感受和言語積累過程,學生在反復閱讀中調動各種感官感受美詞佳句,逐步積累優(yōu)美的言語材料,并儲存在個人的言語積累中。二是言語感悟和言語內化過程。學生在閱讀課文時,與目睹、口誦、耳聞同步進行體驗與心語,品味和感悟作者蘊含并流露于字里行間的情感與思緒。三是言語模仿和言語表達過程,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語言積累與運用的訓練,使之落到實處,獲得實實在在的效益,同時不缺乏形象的再現、意境的體驗、韻味的品評、情緒的感染。因此在課堂教學的語言品味中進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學生對語言表達與作者情感的深層理解,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2.從情感體驗處拓展延伸
“文學的本質是始于感情終于感情的,文學家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的或是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引領他們走進作者的感情世界去體驗,捕捉作者的情感旋律,引領學生走進作者內心情感世界,并結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產生個性閱讀體驗,描繪心中的景與物,傾吐自己的情與意,激發(fā)心中的漣漪。
3.從感悟、挖掘主題處拓展延伸
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作者往往通過對人、事、景、物的描繪來表達愛憎、褒貶、取舍、抑揚等情感。許多時候作者的見解、意愿含而不露,隱藏其中。文本閱讀就是通過不斷地感知、品味、比較、思考、探究來感悟、挖掘作品的主題內涵。課堂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文本,通過橫向比較、縱向挖掘、提供文體性和背景性知識等方法引導學生探究主題,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一是在橫向比較中感悟主題。把不同文章中具有共性的或有對比性的內容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復比較,發(fā)現不同中的相同,相同中的不同,這樣的拓展比較有利于訓練學生縱橫貫穿和拓展的能力。二是從作品縱深處挖掘主題。在閱讀中,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寫作背景、人物形象等進行拓展挖掘,有助于學生全面、深刻理解材料主旨,提高閱讀能力。
4.從文本空白、懸念處拓展延伸
語文學習的綜合性與開放性要求教師將語文學習的內容向課外拓展,在延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探索,在比較、對照、引申、拓展過程中拓展思維的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構建一種開放的、動態(tài)的教學流程,不僅要善于引進“活水”,更要善于把課堂學習內容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位成功的教師不僅能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生成問題,解決問題;更要在學生離開課堂時帶著新生成的、更精彩的問題去課外探究。教師要善于在文本中的空白處挖掘,激發(fā)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課外自主探究。這種拓展延伸可采取兩種方式:一是補充續(xù)編。有些文章結尾戛然而止,耐人尋味,留給了學生極大的想象空間,這給學生順著課文思索帶來了機會,可以啟發(fā)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fā)展,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fā)展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二是引向其它作品探究。拓展性閱讀要求學生不能再把一篇作品簡單地視為語言學習的載體,而應看作是提升自身語文能力的一個階梯、一個范本,也是豐富自身文學底蘊,培養(yǎng)自身人文品質的媒介。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名家名作,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名著的熱情與興趣,進行有效課外拓展。這種延伸性不僅體現于課內課外的延伸,還體現一種回歸性反思,這種反思不會由于一篇課文的結束而終結,反而隨著個體閱歷,體驗的豐富而延續(xù),這就使不同年齡學生對同一作品會有不同的感受與體驗,對作品恒讀恒新。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我們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必須樹立促進學生多方面發(fā)展的教學思想,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fā)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實現有效的、多項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姜堰羅塘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