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中華民族文化里的一朵奇葩,因其對仗工整,音韻和諧,言簡意豐的特點而倍受人們喜愛。對聯能以最簡練的形式喚起人們最濃郁的美感,給人以豐富的啟迪,以最精巧的語言和最和諧的旋律集中反映人們的生活,讓人在品味的過程中,體會到對聯文辭的精練和民族精神的深邃。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堅持將對聯引入課堂,以聯導學,以聯促教,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人格志趣,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闡釋文旨理趣,開發思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真可謂巧用對聯,點亮課堂。
那么,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巧妙地運用對聯呢?
一、巧妙導入,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是一堂課開始的第一個環節,常言說:“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巧妙的導入,能創設出精彩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例如講《岳陽樓記》,就可引用陳大綱的題岳陽樓聯:“四面河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因為這既是對岳陽樓地理的描寫,更是對范仲淹憂國憂民情懷的贊賞和肯定。
二、以聯過渡,古意盎然
一堂課是由一個個教學環節組成的,如何讓一堂課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功勞全在于過渡語,正是有了過渡語,才使整個課堂幾個方面內容的組合銜接如行云流水,天衣無縫,讓人不知不覺。那么,如何使語文課堂的過渡文采斐然,靈動雋永呢?曾多次試著將對聯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經過反復思考、實踐,發現運用對聯作為過渡語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筆者認為,如能巧妙運用對聯作為語文課堂的過渡語,從而使我們的語文課詩意盎然,語文味十足。
筆者在教授《對聯》時,就運用對聯設計過渡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講授對聯的特點并舉例,接著運用對聯進行過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會讀會寫很重要,悟更重要。讓我們來讀一讀、悟一悟,看看這些對聯,告訴我們什么道理。這個過渡語是由寫到悟環節而設計的。對聯是從杜甫的詩中仿詞化用過來的。在巧妙過渡的同時,也教給學生一種創作的方法,一舉多得。
三、以聯練筆,余音繞梁
對聯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達的語言形式,要想表達得貼切、有感染力,必須有較強的概括能力和創造能力。怎樣才能從成千上萬個詞語中選擇最恰當的詞,學生首先要學會煉字,篩選詞語。由此可見,對聯是學生思維訓練的利器。對聯的創作同時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對知識積累加工的同時,還能讓學生自主體驗情感,在方寸間感受詞匯的豐富內涵,使學生的創造力真正體現出來,并從中享受到聰明才智得以發揮的樂趣。
在教完《馬說》一文后,我在黑板上寫了一句上聯:無才難做千里馬。讓學生推敲、揣摩,對出下聯。
不久,學生紛紛展示,如“有志不當百足蟲”、“有志可吞九霄云”、“有志能攀萬丈峰”、“有志可成萬里駒”、“有能好為仁義君”、“有理無需高聲音”、“有忠易成大賢臣”……
我見時機成熟,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反復琢磨,比較各聯優劣,并說明理由,同學們各抒己見,最后一致認為前四句較工整,在這互動中,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想象力得以豐富,獲得了知識,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總之,對聯之美,概莫能表;對聯之妙,概莫能述。只要心中有聯,講授則招之即來,用之于教,益之于生,取得“投石沖破水中天”的最佳效果。愿廣大同仁重視對聯在教學中的作用,共同探索,把這一民族語言藝術的瑰寶,巧用于課堂,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熠熠生輝。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