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啟發誘導,讓學生以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如何在課堂中讓學生學會探究、樂于探究,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問題的學習方式,用探究的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呢?下面就根據我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選準探究內容,提高探究教學的針對性
選準探究內容,這是上好一堂探究課的前提。教學中,如果沒有找到非常合適的探究點,千萬不要輕易去上探究課,否則,事倍功半,出力不討好。比如:對于一些化學概念和化學計算的學習,如果采取探究式教學,學生會感覺難度很大,無法探究。要知道這些知識的形成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慢慢完成。
那么,怎樣選準探究內容呢?首先,教師應將教科書中的“活動與探究”、“討論”、“調查研究”等進行排隊“摸底”,這是組織科學探究教學的主線,因此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其次,依據主線,結合學校教學資源,列出哪些已具備條件可以開展相應探究活動的內容,這樣全年進行科學探究的重點內容就可以確定了。最后,對那些尚未具備條件或不完全具備條件的內容,必須采取滲透的方法進行教學設計,經過逐年探究與積累,逐步完善進行科學探究的條件。
現實實踐中,很多老師依然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認為探究學習都是“花架子”浪費時間,因此在教學中經常不情愿,甚至干脆不指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這是違背素質教育的,只要我們深挖教材,選準探究內容,運用好教學手段,不但不會耽誤時間,反而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的時候,如果我們只是空洞地去講,學生很難真正領悟定律的涵義,也會影響將來的應用。但是,如果選用幾個有代表性的反應進行探究實驗(生成物有固體產生,有氣體產生,有沉淀生成等),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驗,親自觀察和思考,體驗定律的涵義,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有效的探究情景,激發探究欲望
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將具體的情境與學習、探究活動聯系起來,便可以把生活中豐富的化學現象和問題化為教學情境,讓充滿韻味的教學情境成為架構課堂與生活的橋梁,有助于學生自覺地深入到學習中。我認為:一堂成功的探究課,離不開探究情景的創設。良好的探究情景,可以誘發并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作為化學教師應當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創造最佳的探究情景,通過探究情景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確定思維方式,并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
那么怎樣創設有效地探究情境呢?化學情境的創設要符合化學的學科特點。生活中處處涉及化學知識,尤其是初中化學教學,更應聯系日常生活,創設趣味橫生的生活情境。如在學習化學元素時,可用《人體中的化學元素》圖表來設置教學情境;在學習“有機合成材料”時,可以聯系家庭中所用的合成材料創設教學情境。另外,生活中的化學實驗素材也是俯拾皆是,教師大可放手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讓他們在利用生活中的物質進行實驗,不斷提升學生對生活和化學關系的理解,促進應用能力的提高。如在學習燃燒時,讓學生從一根木條和一塊木頭的對比燃燒中,感受讓燃燒更旺的條件。在學習二氧化碳時,可用汽水來進行實驗。當然創設探究情景的方法還有很多,例如,講述小故事、小典故,利用錄像、多媒體,小魔術等。
三、牽手引領,使探究更真實
課堂時間的有限性決定了學生對問題的探究不能是無目的無休止的,為能使學生的探究更有意義,達到高效、深入的目的,教師的指導和生生、師生間的密切合作至關重要,探究性學習中教師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當教師能夠認識到其在學生探究學習中應承擔的職責時,探究學習就更容易合理有效。
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做到適時的點撥和牽手引導呢?首先,激趣引領,自學探究。激趣引領是指教師課堂中的問題導入,探究是指教師提示后的學生活動,這一環節起著影響全局、輻射全課的作用。要求教師的問題設計,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例如,在教學稀硫酸性質內容時,先向試管中加入氧化銅,再向試管中加入稀硫酸,由于氧化銅不溶于水,試管中的物質呈黑色,一會兒變成藍色,學生感到非常驚訝!由此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這時教師要用生動、準確的講授,聯系物質的性質和用途,給學生加以引導,逐步使學生的好奇心發展為學習的興趣。我認為探究的目標是挖掘學生的潛力,發揮其自主性,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因此,在探究中不必擔心學生有沒有探究能力,重要的是教師相信不相信學生,能不能給他們探究的權利。其次,解疑導撥,合作探究。學生自主探究是學中有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均可以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只要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即可。例如,在教學質量守恒定理時,有些學生認為紙張燃燒和鎂帶燃燒不符合定理,如何給學生解疑呢?實踐證明,我用上述方式處理,教學效果很好。最后,強化實踐,深層探究。教師要根據教科書要求和學生探究情況,簡要歸納、概括討論要點。并且要求學生運用自學和討論探究獲得知識,設計實驗探究以解決問題。例如,對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物的選擇是本節課的精彩之一,通過收集自己的方案,再逐一排除不恰當的方案,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還學會了方法,具有探究的意味。
四、啟迪探究思維,激發創新精神
探究的核心是啟迪學生的思維,而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既是思維的源泉,更是思維的動力。因此,在組織探究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生動具體的問題情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熱情。
那么,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的呢?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更要善于啟發學生對問題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創新價值的,哪怕只是一點創新的火花,教師也應該予以肯定與表揚,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鼓勵他們提高創新的積極性。當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通過向學生講述科學家的故事讓學生知道,創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風順,創新成果的取得是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和打擊之后才誕生的,從而增強學生戰勝困難的決心。其次,必須淡化課本和教師的權威,鼓勵學生對教材進行質疑,自主思考,自主發現,同時克服思維的求同性,養成不人云亦云、盲目服從的習慣,培養學生敢為人先的勇氣。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識,也培養了他們不迷信課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五、建構生活課堂,讓探究聯系實際萬事萬物的變化中都蘊含著一定的化學原理,化學已經深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探究聯系實際,做到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學生的需要,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產生進一步學好化學,造福于人類的愿望。
那么,怎么建立生活氣息濃郁的生活課堂呢?首先,探究的導入生活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探究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鮮感。例如,在講解《酸的性質》時,我拿著一瓶白醋走進教室,讓學生觀察白醋的性質,然后與學生一起探究鹽酸和硫酸的性質,學生很快探究出二者的性質。其次,探究的“教學媒體”生活化,讓學生在探究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增強研究生活與感悟生活的熱情,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培養知識的應用能力。我在教學中,常常利用多媒體素材來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的化學,例如,在生活中如何防銹,工業上如何實現水的凈化,怎樣滅火等等,效果很好。最后,課堂探究生活化。教學即生活,生活即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參與教學生活,剖析生活素材,提取其中的化學知識元素。例如,在教學鐵的生銹時,提出怎樣防止菜刀生銹這樣一個問題,學生探究欲望極強,提出了好多方法,最后,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反思了鐵生銹的條件,并且很快理解了知識的應用。
總之,上好化學探究課一定要力圖實現三個轉變,一是教師的轉變,教師的角色一定要由知識的講授者變為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共同研究者。二是學生的轉變,學生在“做中學”,變學會到會學,學生不是停留在學會課本知識層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將課本拓廣深化,體驗研究的氛圍和真諦。三是教學目標的轉變,教學目標從落實雙基、培養思維能力提升為情感、意志、能力、知識等全方位的培養。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北市臨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