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讀“簡樸不至枯澀,高華不至浮雜”的《咬文嚼字》(人教版必修《語文⑤》第三單元),筆者都會嘆服朱光潛先生“一字都不肯放松的謹嚴”精神。先生對賈島《題李凝幽居》“推”“敲”兩字意境的分析,直入詩歌之堂奧:古人煉字,“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受先生啟發,筆者這里不揣冒昧,對賈詩關涉的“推”“敲”二字略作小議。賈島《題李凝幽居》詩云: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復言。
筆者認為,“推”“敲”二字孰優孰劣,是牽一字而動全詩的問題,需從以下幾方面闡述:
“幽居”并不冷寂
讀詩當從題目入手,詩題中的“幽居”乃全詩之“眼”。朱先生認為“幽居”是“寺”,且是個“冷寂的場合”,恐怕受“草徑入荒園”中“荒園”一詞影響。筆者查閱《全唐詩》發現,有18首含“荒園”一詞,可16首詩中的“荒園”非但不荒,反而充滿生趣,如“清露夏天曉,荒園野氣通。水禽遙泛雪,池蓮迥披紅”(韋應物《南園》)、“古屋藏花鴿,荒園聚亂流。無機心便是,何用話歸休”(貫休《寄棲一上人》)、“古岸扁舟晚,荒園一徑微。鳥啼新果熟,花落故人稀。宿潤侵苔甃,斜陽照竹扉。相逢盡鄉老,無復話時機”(張祜《晚夏歸別業》)等。
當然,不能僅據唐詩中的大多“荒園”富有生趣就證明先生讀誤。首先,《辭源》對“幽居”釋義為“隱居”和“幽靜的居處”。據此,賈詩中的“幽居”自是清幽之所。其次,《全唐詩》題目中含“幽居”的詩共43首,除賈島《題李凝幽居》詩外所描述的“幽居”莫不清幽,賈島此詩當不例外。再者,《題李凝幽居》本身就是明證:頸聯“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景色“幽活”(陳繼儒《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恰如何焯所評“直是深山寫幽趣,仍覺應接不暇”(《唐三體詩評》);詩歌尾聯“幽期”一詞表明,正因此處之幽之趣,賈島才會“暫去還來此”,“幽期”一詞輝映題目之“幽居”。所以,筆者認為,詩題中的“幽居”,理應是個遠離塵囂的清幽、靜謐之所在。
賈島理應是“僧”
無論“題李凝幽居”意思是“題寫在李凝幽居”還是“描寫李凝幽居”,“幽居”都無疑是李凝的住所。那么,“僧○月下門”中的“門”當然是李凝居所之門。詩歌尾聯“暫去還來此,幽期不復言”兩句分明告訴讀者,“暫去還來此”之人是賈島,全詩是賈島寫自己月夜拜訪李凝,按自己的行蹤組織成詩:首聯寫賈島趨李凝絕少鄰并的“幽居”;頷聯寫賈島來到“幽居”前,“推敲”李凝居所之門;頸聯寫在友人李凝陪伴下,賈島月夜于歸途覽景;尾聯是賈島告別友人,自言不久將兌現歸隱承諾。
并且,《新唐書》卷一七六《韓愈傳》附有賈島本傳,“初為浮屠,名無本。來東都,時洛陽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島為詩自傷。愈憐之,因教其為文,遂去浮屠,舉進士”一段文字告訴世人,賈島曾是僧人。因此,詩歌中的“僧”為賈島不僅合乎詩理,而且符合人物真實身份。
“敲”字較為佳妙
“僧○月下門”之“僧”既然是賈島,那么,從描寫對象看,賈島“敲”李凝之門自然較為禮貌,而“推”就顯得有些魯莽。朱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從詩歌意境角度分析:“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
若賈島欲營造冷寂意境,先生所言極是!可詩題“幽居”二字明示,詩歌意境不是岑寂,而是幽謐。所以,從詩句照應角度看,“敲”字的妙處,就在于打破沉寂,“驚起了宿鳥”,鳥兒或輕鳴幾聲,或盤旋一會兒,使得月夜因此充滿生機與活力。進一步說,敲門的聲音和鳥兒的鳴叫,恰好從動(或說“聲”)的角度襯托了月夜的靜謐,營造了“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效果,吻合詩題中的“幽居”,正如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所言:“‘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寫得幽居出。”而“推門”的“無聲”“冷寂”,與題目中的“幽居”內蘊相違背。有人說,“推門有時也會發出‘吱呀呀’的聲響,同樣可以驚動池邊樹上的鳥兒”,可須知“敲門”的聲音相較而言清脆悅耳些,給人以美的享受,而“推門”的聲響難免刺耳,失去了美學韻味。
(作者單位:安徽利辛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