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預習在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學生課前預習后不但能更高效更主動地學習課文內容,而且會提高課堂學習的興趣與效率。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即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把語文學習的第一個環節——預習,作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突破口。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可從“讀、查、思、記”這幾個方面來指導學生。在教學實踐中常用來激發學生預習熱情的形式有:誦讀型、表演型、合作型、討論型、練習型、上網查資料型等。
【關鍵詞】語文預習 自學能力 終身學習 獨立自主
《禮記·中庸》中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思是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戰爭中也有句名言:“不打無準備之仗。”軍隊打仗要備戰,學習亦是如此。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更要備學,這就是預習。
預習在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更是不可或缺的。《現代漢語詞典》對“預習”的解釋是:“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課。”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在精讀指導前,得先讓學生預習”。著名專家楊再隋教授也曾說過:“在學習新知識前,讓學生利用一些學習資源進行適當的預習以建立舊知與新知之間的聯系是必要的。”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條教學理論:以學定教。也就是說,教學活動必須牢牢定位于學,學生學先于教師教,每一個教學過程應從學生的自學開始,即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啟動教師的教學活動。這樣,有利于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教師“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
對于學生來說,課前預習不但能更高效更主動地學習課文內容,而且會提高課堂學習的興趣與效率。預習了知道難點重點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數,聽課就會主動,就容易與教師產生共鳴,配合默契,積極主動地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十幾年的教學過程中,這一點,是我感受最深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社會中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所以,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即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無疑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基于以上認識,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把語文學習的第一個環節——預習,作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突破口。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許多學生并不懂得如何預習。要么走馬觀花,粗略的讀一讀課文;要么丟了西瓜抓芝麻,查一查生詞,了解一下文學常識,以為這便是預習,根本不知道預習的目的,更沒有預習的方法。結果,文章上沒有留下任何預習的痕跡,預習與不預習半斤八兩。這樣不僅達不到預習的目的,甚至養成了做事草率的壞習慣。
因此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作為為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預習的基本方法,使預習收到實效。結合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一般從“讀、查、思、記”這幾個方面來指導學生預習。
一、讀
讀的形式很多,有速讀、默讀、朗讀等。一篇新課文,可以根據文章的體裁、老師的要求及自己的喜好選擇一種形式進行閱讀。特別強調盡量選擇朗讀,因為它可以訓練語感,還可以幫助學生把握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一些名篇、美文,更應反復吟讀,領會詞句美,品味句式美,把優美的詞句儲備在自己的語庫中,豐富自己的詞匯。另外,要提醒學生不能忽視了閱讀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或“自讀提示”,以及課后的“研討與練習”,帶著問題預習課文。
二、查
運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達到積累詞匯的目的。查與課文相關的內容,如作者、作者的其它作品,本文的寫作背景等。對于文言文,則要求學生通過查《古漢語詞典》,和回顧已學過的文言文,力爭對文中的每一個實詞都能了解意思。這樣聯系以前所學的知識,既幫助理解要學的新課文,又溫習了以往學過的知識。
三、思
“學者先要會疑”,預習課文時一定要善于思考。思考作者在文中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寫。試試能否在老師講解之前求得一個初步的答案,這對訓練思維能力極有好處。而思考中所確定的自己理解上的疑難點,恰恰是自己的學習重點。課上,可以通過對老師的提問,同學間的討論,師生互動,解決自己的問題所在,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四、記
在前面讀、查、思的三個環節中做好筆記。我們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預習時,心到、眼到、口到還不夠,手也必須要到,邊讀邊用筆在文中做圈點批注。可以用符號標出生字生詞、關鍵詞語、重點語句或中心句;可以針對文中自己最有感觸之處,在課文空白處把自己的感悟記下來;也可以把看了課文以后想到的問題注在書上。宋朝學者朱熹讀書時就喜歡用各種彩筆做記號。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要利用預習讓學生首先學會對課文圈點批注。因此,老師可以事先與學生商定常用的記號方式,相對固定使用,在書上做標記、眉批、旁注等。
以上幾點,如果落實好了,不僅可以有效指導學生預習,同時,對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
不過,預習是一種課前自學,往往是放在課外的。所以,對于一些貪玩的學生來說形同虛設。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改變學生預習無力、無味的情況,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教學內容,靈活、多變地采取預習形式,讓學生不感到枯燥和厭倦,增強預習的興趣,感受預習成功的喜悅。下面介紹幾種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常用來激發學生預習熱情的形式:
(一)誦讀型
適用于詩歌、散文、文言文等。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全文或重點段落,乃至背誦。課上再進行朗讀比賽,檢查預習效果。我在教學《春》、《安塞腰鼓》等課文時就采用了這一預習形式。事實證明,學生的朗讀、背誦可以讓他們最大限度熟知課文,走進文本,激化對課文的理解,促進形象思維的能力。
(二)表演型
就是讓學生通過表演,預先感觸情景,對課文有關內容有更直接的領會。如《范進中舉》這篇課文,我預先布置學生擔任課文中的角色,在課堂上表演。其余學生做點評者,對表演者加以評論。讓全體學生進入課文描寫的情景,體味課文中最能體現主人公特點的詞句。在不知不覺的情、知滲透中,他們快樂地預習、學習,又在“樂學”的過程中學到學習的方法。
(三)合作型
學生剛剛進入初中,小學時期對老師的依賴性使他們很難自主地去完成預習任務。所以,有時我會根據學生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設一個組長,明確預習任務,并責任到人。上課時提問檢查一個組的一兩個同學,如果預習不到位,該組在教授下一篇新課時,必須放學后留在學校,完成預習任務后再回家。此種方法我一般用于教學相對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的文言文,如《魚我所欲也》、《出師表》等。經過努力,這種“共生圈效應”促進了學生自覺預習習慣的養成。
此外,還有討論型、練習型、上網查資料型等等。
另外要說明的是,預習后教師一定要考查,考查必須要認真,真正收到預習的實效。而且要有足夠的耐心,切不可操之過急,要反復地對學生進行強調、訓練,直到習慣的養成。
如果學生人人積極參與預習,就能逐步自主確立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增強自覺性和自信心,品嘗到探索的樂趣。教師若把這種狀況向課外閱讀滲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則無疑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一步!真正達到葉圣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不教”之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南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