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源指的是能夠為課程和教學活動所應用并能滿足課程與教學活動所需要的一切素材和條件,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新世紀課程改革與建設的一個亮點。新課標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要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同時,課程資源是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教學不可缺少的要點,它既是教學信息的來源,也是用來“教”與“學”的素材,更決定著教學的有效性。有鑒于此,本文就如何挖掘整合語文課堂教學所需的素材性資源(教材及教學輔助文字材料),通過對相關案例的分析,提出應對策略,以期不斷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語文教科書是語文課程的基本資源,所選的范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經典著作,傳遞著作者在特定的語境下的所思所想,打下了個人獨特情感和生命體驗的烙印,既給我們語文教學帶來了許多困難,也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廣闊、自由的解讀空間。而相關語文知識和素材的積累和利用,能使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采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
一、用好知識點,刪繁就簡,錦上添花
背景知識往往是教學導入中必不或缺的部分,也可以說是文章開講的鋪墊部分。此環節主要從作者的身世,人生經歷等方面入手,從中發掘作者的原創智慧,進而尋找到讀者與文本解讀的契合點。余映潮先生認為,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大凡陌生作家的名作,大凡已經了解過的名家的經典作品,大凡名作中的節選,都需要一個比較認真的鋪墊過程,這樣所謂的“知人論世”,所謂從作家作品的創作風格、創作個性出發來深入理解文章的特點,就有了著力的地方。但在實際教學中,對作者以及創作背景的介紹往往呈現出“傳記化”,而與文本相關的因素被潛化或忽略了。如教師在教學《六國論》時,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其中一部分引入了商鞅變法、李悝變法、吳起變法、胡服騎射等教學資源,其目的是說明變法或變革是使國家強盛的內在動力,并通過六國變法的不連續和秦國變法的持續的對比,得出秦完成統一大業的歷史必然性。但教師卻淡漠了作者的創作意圖。本文是一篇史論,以史為論,借古論今,提出戰國時期六國敗亡的原因是“賂秦”,語文課非歷史教學,教學資源的利用應圍繞教學目標加以整合,而非胡子眉毛一把抓。又如教學《蘇武傳》時,對蘇武的介紹資料很多,而如果抓住了蘇武留胡十九年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跡作為這篇文章的中心來引導學生閱讀,既抓住了教學目標,又明確了教學重點,文章的寫法則自然彰顯出來。導入:欣賞歌曲《蘇武牧羊》。所以,背景資料只有適合教學目標,清晰明了,才能真正激活學生的思維。
二、補好疑惑點,于無聲處,柳暗花明
作者的原創文章給讀者的閱讀留下了空白,促使教師要靈活處理教材,創造性地進行教學,以豐富、完善以致糾錯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文本的理解。必要的文字材料的補充,可讓學生茅塞頓開。如教學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本文所呈現的對農業文化的依戀和崇尚靜趣的審美情趣,教學中通常很少涉及,學生也無法真正體會作者超越生死,委心任去留的莊子式的瀟灑。而教學中,當精讀五月月景時,教師投影展示了《隨遇而安》中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記錄了作者被打成“右派”后下鄉勞動的場面,特別是提及他最愛干的活是給果樹噴波爾多液。學生由此聯系前后文閱讀,豁然開朗。然后教師從語言入手,以文中開頭一月“聽不到一點聲音”到十二月“眼界空闊,一覽無余,只剩下發白的黃土”。在賞析每個月景都是處在一個和諧的恬靜的環境中,適時展示汪曾祺的文化選擇和審美情趣的相關文字資源。在此基礎上,品讀語言的深度則不言自明(文字的精美、美學追求、結構詳略)。而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時,錢夢龍在解讀本文時,稱是“套子里的套子”,“套中人”除了別里科夫,還有村長夫人等人,而造成人人自畏的特定環境——沙皇統治并沒有詳盡的介紹,如教學時插入背景:這篇小說反映了19世紀末沙皇俄國的黑暗現實。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繼位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強了專制恐怖統治。受歐洲進步文明潮流的影響。俄國也興起變革之風,要求自由民主。面對洶涌的變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進行鎮壓,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進步刊物,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全國警探密布,告密者橫行,一切反動勢力糾合起來,對抗進步的潮流,竭力維護腐朽沒落的沙皇統治。那么問題:他是校長嗎?不是;他是市長嗎?也不是;他只不過是中學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臘文教師。可是他為什么能轄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教學資源的補充和完善應準確適時,以促進課堂教學的生成和目標的達成。
三、挖掘好研討與練習,近水樓臺,水到渠成現行高中教材中,課文后面都有研討與練習,這是根據教學習和要求廣義看的,既是為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又是課程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能作為我們教學的向導,一是可確定教學目標,提高閱讀的針對性,把課后的研討和練習作為學生的閱讀目標,在學生的預習或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意識練到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如余映潮先生在教《李商隱詩二首》中,設計兩個環節分別與研討與練習(一)、(二)有關,這兩個問題囊括了本詩的教學目標,如以《小狗包弟》研討與練習(一)設計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有了明確的指向;二是可以確定教學重點、難點,課后研討與練習既有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有探究性內容,而這些恰恰是教學中重點、難點,明確了這一點,教學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故都的秋》研討與練習(一)朗讀課文,說說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寫出故都的秋怎樣的特點。另外,從哪些句段中,你感覺、體察到了作者所謂的“悲涼”?你如何看待這種“悲涼”?三是作為導入語。為學生的閱讀做好鋪墊,合理地使用課后的練習的導入語,往往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情境之中,學生的思維首先被點燃了,如《祝福》思考題(一):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三種觀點);四是拓展文本內容,提高學生的分析鑒賞和實際運用能力。由于受篇幅限制,作家的作品不可能一一呈現,而往往在與本人或他人、同一原型的文本互相聯系或對照中,通過添加篩除或過濾信息,使學生閱讀按照一定的方向進行構建,以達到閱讀的目的和期待,如《雨巷》研討與練習(四):閱讀下面的詩詞(李商隱的《代贈》、李璟的《浣溪沙》、王十朋的《點絳唇·素香丁香》),說說“丁香”在這里被賦予了什么含義。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如上述幾種類型的研討與練習比比皆是,只要我們養成一雙“慧眼”,去主動發現,精心選擇整合,有效地應用于教學,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必將發揮其落實目標、鞏固基礎、提升能力的作用。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不斷增強課程資源意識,合理利用好現有的課程教學資源,我們的課堂就會變得豐富多彩,生機盎然。
(作者單位:安徽省含山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