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中會考試卷秉承往年的形式,試卷基本依據《課程標準》和《會考標準》規定的考核范圍和要求命題,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達到了以檢測地理學業合格為主要目標的目的。試題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特點,重視對學生運用地圖和地理圖表能力的考核。試題的呈現形式體現了新課程新的發展要求,重視考查地理的基本學科能力。試題關注時代重大主題和熱點問題,貼近學生生活,體現地方特色,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從對地理會考試卷的分析和平時教學實踐的反思看,它對我們日常教學有很多有益的啟示,一要加強閱讀、分析地圖和地理圖表能力的培養,二要注重地理學習方法的訓練和培養,三要重視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普通高中 會考 分析 啟示
一、試卷總體特點
普通高中地理會考是普通高中學生的學業水平測試,其目的主要是檢測學生是否達到了地理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必修課教學要求,促進學生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掌握,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浙江省2011年會考地理考試分卷Ⅰ(選擇題)和卷Ⅱ(非選擇題)兩部分,其中卷Ⅰ有35小題,共70分;卷Ⅱ有3小題,共30分,全卷共38小題,總分100分。從筆者分析看,會考試卷的主要特點如下:
1.試卷緊扣會考標準,體現新課程教育理念
試卷緊扣《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會考標準》規定的知識范圍和考試要求,著重考查學生在高中階段應掌握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重視了學生環境意識、全球觀念和科學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可持續發展觀念以及對環境負責的觀念的考核。試卷中考核學生理解、應用能力的試題占到85%以上,如與東部地區相比,長江中游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有哪些優勢這些試題單憑學生死記硬背書本知識很難答對,均需要學生通過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遷移才能胸有成竹。體現了新課程和新教材以學生發展為本、重視觀念教育和能力培養理念,對普通高中教學有良好的導向作用。
2.整卷知識覆蓋面廣,結構布局比較合理
試卷考核知識點涉及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教材的所有單元內容。必修Ⅰ選擇題部分共19題38分,綜合題7分(選做A題)或9分(選做B題);必修Ⅱ選擇題部分共11題22分,綜合題14分(選做A題)或8分(選做B題);必修Ⅲ選擇題部分共5題10分,綜合題9分(選做A題)或13分(選做B題)。就整張卷子來說必修I共45分或47分;必修Ⅱ共34分或30分;必修Ⅲ共19分或17分,這與會考標準4:4:2的標準大致接近,符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
3.體現地理學科特點,突出地理讀圖能力
地理圖表是地理學的“語言”,是學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圖表的閱讀、分析、歸納、概括是培養和發展地理形象思維的重要途徑。全卷共設計了16個圖表,分值為72分。有景觀圖、區域地圖、地理事物分布圖、統計圖、原理圖、漫畫圖等多種形式,地理圖表清晰、直觀、科學性強。圖表、數據的處理和設計合理,圖與題干配合、融合較好。其中選擇題從15~35題的21道題目全部有圖,共42分。四道非選擇題(38題有A、B題)也是全部有圖,共30分。
4.注重知識遷移應用,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
試題有實驗性和探究性試題,答案也有開放、多元的,素材有時事、鄉土的,類型多樣、新穎靈活,能很好地體現新課程新的發展要求。“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解決新問題”試題在試卷中占有很大份量。如第21題,直接取材于生活,要求學生用教材中所學到的規律、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第24題要求學生進行計算比較,對最佳區位選擇作出決策。又如第30~31題和第34~35等試題,設計為探究性問題。非選擇題第37題的A題或B題的最后一問設計都有一定的開放性,這樣的試題不必讓學生去死扣教材,而要求學生經過獨立思考,運用地理基本原理、規律進行推理,這樣就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達到考查能力的目的。這樣的試題設計靈活,難度也不大,很受師生歡迎。可以引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多加觀察、多加思考。
5.試題關注熱點問題,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如試題涉及了城市化,環境生態保護,“嫦娥二號”探月衛星的成功發射等。再如38題B題用了浙江省示意圖,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
從題型及分值分配、覆蓋面及難易程度、試題的特點三方面來看,與往年比無太大變化,保持了會考命題的連續穩定性。這樣,更有助于一線教師把握課堂教學。
綜觀今年整張試卷,題目設計靈活,重在考查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死記硬背的內容很少,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考察,注重了運用所學地理知識簡單分析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可以說,本次試卷對今后我們的高中地理教學能起到積極、正確的導向作用。
當然試卷也有一些小問題值得以后命題注意。一是難度偏易,試題總體上缺乏梯度。根據學生考后的反映來看,學生普遍感到比較好考,沒有出現導致大面積失分的難題。試題比較適合能力中低水平層面的學生。從學生考試過程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在40分鐘時間內完成全部答題任務。本卷試題的難度和題量比較適合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但與高考新改革中部分院校自主招生時增加會考的選拔功能(以20%的分值比重計入總分),提升會考等第的含金量(自主招生要求n個A等以上)的要求相悖。本卷試題的難度和題量比較適合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但全卷缺乏梯度,在對中等生和優生的考查上,優生的成績沒有明顯的優勢。二是考查內容的分布過于集中。選擇題考核面較廣,涉及到三本教材中每一章的內容,但在各節的分布比較集中;綜合題在必修三本的書中分值分布較不均衡。本卷在考查內容的分布上出現明顯的偏差,必修Ⅰ的比重偏高,必修Ⅱ的比重偏低。選擇題34~35題考查大氣的熱力作用與36題第2小題考查角度重復了。38題(3)小題考查的知識與37題(2)考查的知識比較接近,考查的知識點太集中。三是有些問題設計不夠合理,甚至弄巧成拙。例如第36題第3小題第一空,荷蘭的鮮花種植業按投入狀況分屬于______ 農業。筆者認為這一空的失分與命題不當有一定關系,在目前的湘教版教材中,沒有農業分類的知識內容,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中會考標準中也沒有這一要求,導致學生沒有掌握相應知識。再如選擇題30~31題設計的實驗,且不說能不能形成題目中所說的明顯實驗現象,單就東非大裂谷的形成是由于非洲板塊內部張裂形成的,與圖示該模擬實驗的原理相去甚遠。
二、今后教學啟示
會考試卷雖是學生的學業水平測試卷,但對我們的日常教學有明顯的導向作用。總結反思一年來的高一會考教學,有不少教學啟示供以后參考。
1.明確會考要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要認真學習《浙江省普通高中會考標準》和《學科指導意見》,明確本學科的會考要求、等第標準、會考形式、會考內容等,了解不同能力要求和不同考試要求的例題并熟悉例卷的題型、試題難度和答題要求。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選擇合理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對知識點要細化,分別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要明確該知識點的會考目標是什么?講到什么程度?使學生具備什么樣的能力?例如各種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形成原因、氣候特點等知識,現行教材中沒有,就需要作些補充。特別是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等典型氣候或者我國東南沿海(或我省)有分布的氣候類型就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樣再從氣候類型的分布講到各種自然帶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規律就顯得簡單多了。(2)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復習課時,要整理知識的聯系,形成知識的脈絡,使學生易于從理解的角度掌握知識。例如復習時可以把南亞季風的風向和形成原因結合起來講解,然后再根據這個風向講解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流向,學生就容易理解。又如根據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理論分析水土流失的影響時,可以讓學生歸納出水土流失實際是流水侵蝕作用的表現,然后就可以推導出水土流失會導致本地區的表層土壤被流失沖走導致當地土壤肥力下降,從而影響當地農業生產,接下去就再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水土流失沖走的泥沙去了哪里?會對河流中下游地區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學生也容易想到水土流失帶來的泥沙會淤積和抬高河床,加劇河流中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這樣學生就易于理解知識,也更加深了對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只要我們加強研究,多注意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一定會更高。
2.加強地圖教學,抓好基本技能訓練
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加強學科能力培養,重視圖像教學,增強學生的圖表信息的提取和整合能力。著重教會學生看地圖的方法,教會學生會繪制簡單地理原理圖,提高運用地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1)重視圖像教學。平時教學中要教育學生地圖不離手,上課時要經常引導學生讀圖和分析圖。培養學生注重從圖表中分析獲取各種信息,教會學生讀圖的次序和方法,如橫坐標、縱坐標,變化趨勢等。要求學生自己學會繪制簡單的地理原理和示意圖,以幫助理解知識和做題時使用,如二分二至日的太陽光照圖,熱力環流圖,北半球三圈環流圖,世界洋流分布和板塊分布簡圖等。讓學生會看圖、會用圖、自己會作簡圖分析解決地理問題。(2)建立圖像學習模型。繪制簡單的原理圖,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模型,便于學生把相關知識加以整理和促進理解。例如:
A:若右圖所示的是熱力環流,則近地面甲、乙兩處氣溫較高的是______處。
B:若如圖示的是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則該環流位于____半球。洋流③按性質屬于____(暖、寒)流。
C:若圖示的是海洋與陸地之間的水循環,則②表示______環節,④表示______環節。
D:若圖示的是北半球中緯度大氣環流,則近地面甲處為______氣壓帶,近地面______(多雨、少雨)。
E:若圖示的是北印度洋的洋流模式圖,則此時為北半球______季?浙江省各地多吹____風。
F:若圖示的是三大類巖石和巖漿的相互轉化圖,乙代表巖漿,則①為______作用,丁為______巖。還需添畫的箭頭有______。
3.抓好主干知識,夯實學科基礎
我們教師在最后復習時要落實與強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引導學生理清知識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構建起高中地理的基礎知識網絡,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1)落實基礎知識的教學。如第3問影響長江流域洪澇災害多發的氣候原因等問題,這就需要老師平時上課時很好地落實好基礎知識,讓學生知道形成洪澇災害的氣候原因往往是降水這個方面,使學生答題時有正確的答題思路。一般會考試題為追求答案的唯一性,題目設問指向十分明確,如石油按自然資源自我再生的性質分,屬于____資源;按自然資源的屬性分,屬于____ 資源。再如洋流對沿岸地區氣候的影響,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對調入地的有利影響主要表現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把基礎知識落實好,使學生在答題時找到準確的方向。(2)抓主干知識教學,構建知識網絡。例如對城市發展條件、城市功能分區及布局原則的理解、城市化進程的動力與標志、城市交通問題的解決措施等知識屬于學科的主干知識。平時我們教師上課時就要講清、講透這些知識并講清他們的聯系,構建起知識的網絡,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這些學科主干知識。例如地球運動、板塊構造學說、全球性大氣環流、氣候形成因子、洋流、農業地域類型、工業和農業的區位選擇、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措施等等這些知識就屬于學科主干知識,我們復習時一定要加以重視。
4.重視審題指導,注意答題能力培養
我們發現學生的許多錯誤往往是由于“答非所問”,反映了我們的學生審題能力的缺陷。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加強審題練習。讓學生注意在解答題目時,首先要讀懂題目,理解題目要求,不匆忙“出手”。例如第38題A題首先要考查的就是學生獲取地理信息和信息的解讀能力。如看什么(文字,地圖)怎么看(如風向玫瑰圖),是什么(化學工業)有什么(化學工業有哪些污染),再考查學生運用地理基礎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能力,如在哪里,為什么在那里。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平時教學中時刻滲透學生審題能力和答題能力的培養。例如第37題第5小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調入地的有利影響這類題目,很多同學答題時只會泛泛而談,不能正確的運用地理專業術語,語言通俗化。所以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多和學生一起參與組織答案,看用詞怎么準確、如何組織答案才會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或者讓學生協作看組織怎樣的答案才全面、準確、合理。另外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訓練學生回答問題時用地理術語表達,有必要時我們甚至可以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審題和使用地理術語規范作答的訓練。
(作者單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