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諺語是語言文化中的精華,在英語教學中適當引用英語諺語,能夠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鞏固語法和擴大詞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中適時引用諺語對于教育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能達到事半而功倍的成效。
【關鍵詞】英語諺語 英語教學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民族之智慧在于諺語(The wisdom of nations lies in their proverbs.)。諺語是人們日常生活經驗和智慧的積淀,是語言文化中的精華,它反映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具有生動形象、含蓄雋永的表達力。《現代英語高級詞典》(Th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對諺語下的定義是:“民間流行的簡短而含蓄有勸告或鑒戒意義的語句。”① 在英語教學中適當應用英語諺語,對于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非常有利。
一、擴大詞匯量,掌握語法知識
學習英語掌握詞匯是重中之重,英語詞匯和漢語中的漢字可以說同等重要。眾所周知,學習漢語,只有先認識語言的最基本單位——漢字,才能組詞、造句、寫文章。英語詞匯是英語語言的最基本單位,掌握大量的詞匯對于學好英語至關重要。英語諺語有著豐富的詞匯,含有大量的語法知識。學習諺語能擴大詞匯量、掌握語法知識。例如:
Wisdom is to the mind what health is to the body.(知識之于精神,如健康之于身體)學習what用法,what作關系代詞,“就像……一樣”。
以下幾個諺語對于學生了解掌握定語從句有很大幫助: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最后笑的人笑得最好)
It''s not gold that all glitters.(閃閃發光的未必都是黃金)
Heaven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主者天助)
諺語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不是“一個聰明人從不犯錯誤。”而是No matter how wise a man is, sometimes he will makes mistakes.“無論怎樣聰明的人也難免要犯錯誤。”再如,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再好的馬也會有失蹄的時候)。It is + a (an) +adj. +n+ that…既不是定語從句,也不是強調句,實際上,它是一種民間長期以來約定俗成的成語或諺語的習慣表達法,學生通過這兩個諺語的學習,很容易記住了這個句型。它往往用肯定結構形式,表達內容含讓步和反意的意思。通過這兩個諺語的學習,學習者很快掌握了這個句型。
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加深對西方自然文化的了解
學習一門語言,不只是學習詞匯、語法,還要學習語言文化背景,學習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拓寬視野,有利于更進一步了解世界。每一個民族都有它的語言、習俗、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習俗也有所不同。
諺語反映著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化、風土人情。初學英語者遇到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百思不得其解。因為在中國“狗眼看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狗仗人勢”可以看出人們對狗的鄙視。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類的忠實朋友,所以西方人對于狗寵愛有加。我國的文化哲學是儒、道、釋的相互作用與合流,漢語中含有大量的儒家、道家、佛家的諺語,而西方國家信奉天主教,所以出現了一些與天主教有關的諺語。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諺語是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的總結,所以與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英語諺語中含有不少表現個人進取,個人力量,個人意志的諺語。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 (自身的幸福靠自己)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應吹自己的號角)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這是由于英美國家屬于海洋民族,他們在長期與海洋搏斗中磨練出了個人拼搏和冒險的精神。在中國,關于天氣的諺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東風化雨”,這是因為我國是季風氣候,東部是廣闊的太平洋,風從東部吹來帶來豐沛的降水。而西歐則是諺語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s at the best.(風起西方,氣候最佳)。我們了解到,西歐國家處于中緯度,西部是海洋。西風從海洋帶來溫暖、濕潤的氣流,利于農作物的生長,所以有此一說。
學習英語諺語一方面可以加深對說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文化學習有利于學生產生對英語和說英語國家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能達到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英語諺語詞語簡潔凝練,內容精辟,語調優美,音韻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悅耳動聽,所以廣泛流傳。英語諺語有押韻、重復、對仗而增添其音韻美。增添了諺語的語言魅力。
例如諺語Haste makes waste.(欲速則不達)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歲月不待人)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押韻,使學生感受到語言的優美韻律,體會美妙的語言情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而諺語No pains, no gains.(不勞無獲)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見,心不煩)No news is good news. Let bygones be bygones.(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Who chatters to you, will chatter of you.(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利用重復和對仗達到音韻和諧、句法一致的目的。
還有的英語諺語利用排比,結構整齊、句式對稱,增強韻律和情感力度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親臨,目睹,全勝)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讀書足以怡情,增彩,長才)
另外英語諺語中還使用大量的比喻、借代、擬人使語言表達更加形象、生動。Live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沒有目標就像航海沒有羅盤)。Lies have short legs. (謊言腿短)
英語諺語的語言魅力大大提高英語學習者的欣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諺語來自于民間大眾的日常生活體驗,是語言文化的璀璨明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有著豐富的道德內涵,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有的諺語涉及到人生觀、價值觀,道德修養,具有一定的經驗性、可行性,對社會有教化、引領作用。在教學中運用諺語,能正確引導學生、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適時教育學生惜時、立志、求真、求善、不怕失敗,有毅力。
教育學生立志、鍛煉毅力的諺語:
Rome is not built in one day.(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One thousand miles start with the first step.(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Nothing is too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
教育學生惜時的諺語:
Time flies like an arrow.(光陰似箭)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歲月不待人)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一日之計在于晨)
教育學生謙虛、謹慎、虛懷若谷:
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驕傲者必敗)
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一知半解,害己害人)
教育學生求知諺語:
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
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失敗: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敗是成功之母)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人無完人)
在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中,適時引用英語諺語培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此同時,引用英語諺語對于教育學生立志、做人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耿茜. 試論英語諺語的語言特色[J]. 教學與管理,2007年(5)105頁.
[2] 郭忠才. 英語諺語的來源及特點[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5(4)86頁.
[3] 劉素文. 英語諺語的藝術特點及其教學價值[J]. 教學與管理,2007年(8)71頁.
[4] 張小玲. 從跨文化視角解讀中英諺語[J]. 湖南社會科學,2006年(4)153頁.
[5] 張小玲. 中英諺語語義的對比與研究[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6年Vol.27No.3.186頁.
【注釋】
① 郭忠才. 英語諺語的來源及特點,《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四期86頁.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運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