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新課改倡導新的課程觀,重建師生關系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要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教師要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尊重并學會向學生學習。這些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個人素質的提高、知識結構的更新、職業能力的發展,是此次課程改革的關鍵。因此,如何轉變教育觀念,建立民主、和諧、互愛、合作的師生關系,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的,不可回避的課題,也是實現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目標的必然要求。這不僅是推進素質教育和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學校的具體體現和要求。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關鍵詞】師生關系 和諧 策略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此,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每一位教師不可回避的課題,也是實現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目標的必然要求。改革中學英語教學和其他學科一樣要在對學生加強智力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情感教育,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不僅是推進素質教育和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學校的具體體現和要求。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也是學校里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它是教師與學生在日常的正式與非正式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包括師生倫理關系和師生情感關系。而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在教育過程中情感的接受、相容和相互的需要。和諧的師生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現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新型師生倫理關系。二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的新型師生情感關系。師生之間感情溝通,互相關愛,充分建立起互助互學的良好情誼,提升個人的品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訴老師,不愿意與老師開誠相見,那么談論任何教育都總歸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但是目前的教育工作者中仍然有一些人在有意無意中以居高臨下的姿態面對自己的學生,甚至把學生看作是容器、產品,造成了學生“敢思不敢言”、“有話不愿說”的局面。師生心靈間缺乏交流和理解,學生畏懼老師,有心里話不敢或不愿向老師傾訴,老師無法了解學生的內心需要,不知學生內心的喜怒哀樂。老師與學生的這種心靈阻隔既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也影響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在英語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中指出:高中英語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只有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取得理想成績的動力。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對學生平等相待,尊重每個學生,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發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和交流渠道,為高中英語學習創造合理愉悅的課堂環境。
那么,怎樣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呢?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以情入手,以情換情,以情激情。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是一個師生情感熔合的過程。師生之間坦誠﹑無拘無束的交往才能達到師生情感的真正融合,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有意的、主動的。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必須轉變教師的角色
現代教學要求教師退出往日的課堂的權威性的角色,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中,教師在不同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既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又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合作者,還是學習評價的參與者。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發揮其主體作用。為此,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就必須轉換傳統的教師角色,樹立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發展觀,樹立學生為主的教學觀,樹立人人均可成才的學生觀,樹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觀。
二、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了解學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
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師要既做先生,又做學生,只要尊重學生,才能取得學生對你的信賴,此時教育教學才有可能走向自由。其次,教師要熱愛學生。仁愛產生仁愛,這是教育的真理,熱愛是教育的保證,教師熱愛學生與學生熱愛教師互為條件。沒有教師的摯愛,也就不可能有學生的樂學,因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思想、情感、知識的綜合載體。再次,教師要了解學生。霍姆林斯基說過“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沒有對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的觀察與了解,我們的教育就難免是偶然的教育目的。不了解學生的學情,何以指導學生的學習,何以因材施教。
三、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特別是教師的學識魅力和專業學科知識
作為一個教師,真正能吸引學生的,對學生將產生終身魅力的是其人文科學知識的文化底缊。要想成為一個有文化底缊的教師,就要不斷地對自己進行“充電”。培養自己閱讀課外書的習慣,例如廣泛閱讀教育理論、文史類、時事類等理論性書籍,結合日常教書育人情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不斷地進行總結,反思,有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此外,教師還要加強自身的專業學科知識的學習。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需要經常使用,教師更需要不斷地自我學習,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努力使自己具有廣泛深厚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扎實系統精深的專業學科知識,全面準確的教育科學知識和心理科學知識。
四、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可使學生產生巨大的感染力,激發出思維的極大活力,為學生樂學創造了條件。第一,教師要在講授對話、課文時,巧妙構思,隨之介紹一些外國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名人軼事,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正像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那樣:當教師像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在教學中要“學會”到“會學”轉化,指導學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也是高中英語教學大綱中的目標之一。學生的潛力其實是無限的,給予他們機會做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參與到營造和諧課堂氣氛之中來,更會事半功倍。
泰戈爾說過:“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形成了美麗的鵝卵石”。教師只有用愛去呼喚學生,用智慧去啟迪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把每一個學生都當作與自己完完全全平等的人來與之交流,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作為我們教育工作者要使我們的教育對象聽從我們正確的教誨,樂意接受我們的意見甚至批評,我們必須用一顆愛心與他們交流,取得他們的信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良師益友,才能建立起新形勢下的朋友似的師生關系,這也將會是我們成功的教育實踐的新的開始。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