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春酒》由來已久,也許是因為自己也是久外不歸的女兒,內心永遠放不下那份遙遠的牽掛。一杯春酒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聲,觸動他們心底的那個叫做故鄉的地方。
《春酒》一文,主要通過春酒寫故鄉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抒發自己對故鄉親友的懷念,對母親的追思。其間流淌的涓涓的思鄉之情感染著無數的讀者。在寫作手法上,主要是通過富有情趣的細節描寫,抒發了自己對童年,對母親,對家鄉的濃濃情思。閱讀這樣的文學作品,只有細細品味諸多細節,才能充分體味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意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把語言訓練落到實處,我設計了讀、析、感、拓四個教學環節。
一、讀
文體特點注定了這篇文章的教學應以動情的朗讀來帶動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對情感的領悟以及對語言的積累。所以此設計的第一環節就是通過教師的朗讀,使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同時,老師將朗讀的要領示范于其中,也能讓學生領會到一些朗讀技巧。
我選擇了日本陶笛大師宗次郎的代表作品《故鄉原風景》作為背景音樂。音樂一起,立刻將我帶回自己童年的記憶中,作者不事雕琢的語言讓我覺得似乎在和每一個孩子訴說著自己的童年往事。悠悠的陶笛聲伴著我深情款款的朗讀,將綿綿的情思化作絲絲甘霖,浸潤著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朗讀結束后立即爆發出的掌聲,是孩子被情感所動的最直接的證明!
二、析
《春酒》一文語言生動傳神,細節描寫成功。學習此文,引導學生品析生動的細節,是一重要環節。對此,我先做品析示范,這樣使學生有的放矢,等于化難為簡,容易接受,也易受啟發。
師:作者圍繞新年吃春酒寫了許多有情趣的細節,你從文中感受到了嗎?請你把最喜歡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品一品,然后告訴大家你喜歡的理由。(提示:分別從“我”、“母親”和以“阿標叔”為代表的眾鄉鄰這三個角度去分析。)
教師示例:“我呢,就在每個人懷里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
[“靠、點、舔”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動作,寥寥幾筆,寫出了小女孩的活潑可愛、嬌憨。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愛這小姑娘,在故鄉,鄰里之間是如此親密隨和、融洽溫馨。]
師:給課文描寫“我”之精彩處作批注,加評點。
生1:“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
——“一馬當先,不請自到”寫出了“我”對喝春酒的急切與熱情,也寫出了鄉親們之間隨意,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形象奇特,蜜蜂小小的,很可愛,很像當時的“我”,也寫出了我在鄉親那里受到的優待,和后面“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體現了鄉鄰們的淳樸與盛情,短短的幾句話,饞嘴的、可愛的“我”躍然紙上,形神畢肖,而淳樸的鄉情正像“我”這個形象的背景氣氛,氤氳開來,彌漫成濃濃的人情民風之美。
生2:“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我”對母親的八寶酒很喜歡,很饞的樣子。
師:如果把“偷偷”和“好幾回”去掉好不好?為什么?
生2:不好。“偷偷”表現“我”內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讓母親知道的隱秘心理。“好幾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見出母親的八寶酒對“我”充滿了誘惑,也顯示出“我”的可愛。
生3:母親給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點點,我端著、聞著,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卻全灑在衣襟上了。抱著小花貓時,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覺。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
——“我”的可愛和童趣。(情趣)“端著、聞著,走來走去”表明了只得到了一點點的酒,但還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直”表現小花貓對八寶酒滿是喜歡,舔個不停,煞是可愛。“呼呼”地睡了,表現了小花貓舔碗酒后的相當滿足和陶醉的情態。“也是”一詞,是以“我”當時的心理來揣摩小花貓的,可見“我”也同小花貓一樣饞得要命,也寫出了“我”的那種童趣。
師:請一個同學來給我們來示范朗讀。其他的同學注意欣賞,聽他們讀得怎樣。
生4:“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鄰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著大花廳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眼巴巴”寫出小女孩那種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滿是期待和向往。寫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和企盼的神態。(情趣)
教師小結:通過評析,朗讀,我們讀出了童年的琦君是快樂、幸福的。這么幸福的童年是誰給的?(自然引出對母親和眾鄉鄰的分析)
師:文章中母親是一個怎樣的女子讓琦君如此地魂牽夢縈?
學生很快找出了相關的句子“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嘗嘗。‘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寶酒,都問母親里面泡得什么寶貝。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其實母親是滴酒不沾唇的。”;“不僅是酒,母親終年勤勤快快的,做這做那,做出新鮮別致的東西,總是分給別人吃,自己卻很少吃……她做什么事,都有個尺度在心中的。”
通過語言描寫、神態描寫,一個熱情好客、慷慨大方、勤勞善良、溫柔慈愛、質樸賢淑的母親從字里行間浮現出來,栩栩如生。而這些這正是人類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
眾鄉鄰中的代表阿標叔“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寥寥幾筆,就寫出了阿標叔熱情好客、樂于助人的性格,這不僅突出花匠阿標叔的熱心,更能體現出鄉親間親如一家的關系。就在這看似平常的敘述中,表現了鄉親們的熱情、大方、和睦,和諧,讓讀者感受到了淳樸的民風和濃濃的鄉情。
三、感
琦君寫人的散文都小說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個個生動形象,形神畢肖。而能讓我們真切地觸及這些鮮活的人物的正是基于文章的語言魅力。在這一環節中,我先以文字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了自己的閱讀感受。
文字一出,亦博得了學生的陣陣掌聲,也激發了學生的靈感和對文章語言的深層次的感悟。所以此環節學生的表現尤為出色,他們也紛紛以優美而生動的語言將自己對語言的感悟表達出來,可謂精彩紛呈!
四、拓
琦君認為:“好的文章必須語語動人,字字珠璣,而要做到這一步,必須做到:1.平易;2.凈化;3.蘊藉;4.真摯。”她正是用這種洗盡鉛華的筆調絮絮地訴說著自己對童年、對母親、對故鄉的無限眷戀,于無聲間感動著每一個讀過或正在閱讀她的童年的人。《春酒》是如此,類似的文章還有很多,如《月光餅》《粽子里的鄉愁》等。
“臺灣是產糖的地方,有各種餡的美味月餅,可一想起家鄉的月光餅,那又香又脆的味兒好像還在嘴邊呢。”——(《月光餅》)
“每年的端午節來臨時,我很少吃粽子,更無從吃到清香的灰湯粽。母親細嫩的手藝,和瑣瑣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盡的懷念中追尋了。” ——(《粽子里的鄉愁》)
琦君的散文不是讓人入目頓生驚艷之感的,而是給人一種溫柔、沉靜之感,一如三月煙雨的江南。一杯春酒,醉了母親,醉了“我”,醉了無數讀者的心,撩撥起我們或感傷或甜美的心緒,飛向自己記憶中美好的快樂之鄉。年年歲歲,花開花落,任世間萬象紛繁變遷,唯一不變的是我們這方水晶般透明的心靈家園。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成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