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李澤厚對哲學的貢獻,對美學的研究,大家有目共睹,他親身經歷了中國從舊社會到新社會的變革期,度過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迷茫期,他從小接受中國的教育,長大后自己從事教育,這些都使他對中國的教育有著切身的感受,他對教育談論不多,但不代表他對中國教育沒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我們的教育目的觀就應該確立如何使學生能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相互對待和社會交往中發展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他還認為要想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就是搞好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大力實施人文教育,學校教育更是要有多方面的變革。很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關鍵詞】教育目的觀 實施途徑 學校教育
一、李澤厚的教育目的觀是什么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如何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相互對待和社會交往活動中發展一種積極健康之心理。”
他提出把養成健康的心理作為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要塑造健全的人格,他還說,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性,而非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人。進而提出學校教育的重心是培養人的健康的優秀的心理本體,而不是工具本體,明確這一點極為重要。如果學校給學生太多壓力,整天評比,整天計較分數,勢必誤導學生去追求外在的虛榮和機械的作業,而不懂得從根本上培養學生對本學科的濃厚興趣和高貴的心靈,那么教育就失敗了。因此新世紀的目光要移向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把教育本身視為目的,而不是手段。于是他提出更大膽的想法:歷史終結日,教育開始時。并說明教育不應再成為實現其他事務的手段,如成為培育資本社會所需要的各種專家,培育封建社會所需的士大夫的手段,而應當以自身即以塑造人性本身,以充分實現個體潛能和身心健康本身為目的,為目標,并由此而規范,而制約,而主宰工藝(科技)。也就是說,教育不應以培育“生存技能”為目的,而應當以提高“生命質量”和培育“生存意義”為目的,至少可以說,生存技能與職業技能是第二目的,只有塑造人,塑造優秀人性本身,才是第一目的,根本目的。
教育目的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有多種分類,按照價值取向,有社會本位和個體本位之別。李澤厚的教育目的觀,無疑傾向于“個體本位”。但是,他的教育目的觀又不能以純粹的個體本位還是社會本位來區分。從物和人的對比看,李澤厚傾向于人,而反對和擔憂人的“物化”。在李澤厚看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讓每一個人都全面發展。何謂人的全面發展,就是每個人的潛能都能充分發揮出來,這對每一個人來說是最大的幸福。每個人的潛力不一樣,好比每個人的臉都不一樣。個人潛在能力的發展是不容易的,有的人一輩子也不知道自己能夠干什么。所以,教育要發現,引導,培養,讓人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真正地實現自我,這對社會來講,也是共享。
二、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是什么
那么如何來實現這一教育目的呢?李澤厚也給了我們明確的答復,一是重視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二是大力推行人文教育。他斷言,人類歷史在不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不僅是外部的生產結構,而且是人類內在的心理結構,可能日漸成為未來時代的焦點。語言學是20世紀哲學的中心。教育學——研究人的全面生長和發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學,可能成為未來社會的最主要的中心學科。人類的生存觀念由“怎么活”轉向以追詢“活的意義”,“為什么活”的開始。這個就是教育學需要研究的領域了。人類的教育目的最終就是為了實現人類的生存發展,“人”本身就是一個內在自然的和諧關系,不能破壞,而教育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內在自然的一個學科,研究它的自然性和它的“人化”,以即如何培育人。隨著這些研究的深入,教育心理學必定超過經濟學、物理學。這是李澤厚認為實現教育目的的第一個途徑。
既然是以塑造人的本性作為教育目的,那就必須對人進行必要的人文教育,否則人很可能就被教育成工具、機器,甚至是殺人的武器。李澤厚對現行的中外的教育行為感到悲觀,他認為以功利主義為主要基礎的現代高科技的飛速發展,對人文教育的負面影響大于正面影響。人文教育、人文學科無論在基本觀念、“指導思想”、格局安排、教材采用、教學方法各方面都日漸淪為科技的殖民地。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現在從學校到國家,都大力發展科技,國家還提出“科教興國”的口號,這是好的,但是,不能把這一口號當作斗爭策略,只著眼于“國”,不著眼于人,只著眼國力的強盛,就會只顧技術,不顧教育。其實,真的要興國,首先得興人,用魯迅的話說,就是先立人而后立國。而立人的關鍵就是人文教育。而我們當下的學校教育也多多少少受到功利主義思潮的影響,出現了重理輕文、重技術輕理論的一些現象,學校教育更是讓關系學生人性發展的重要學科讓位于各種要考試的科目,這是很不長遠的打算。如現在深圳的中小學里不正常開設德育課,所謂德育就指望班主任在班會上,在平時教學的邊角時間里滲透點,滲透多了,還說你是不務正業,即使有的學校開設了德育課,也是不全面的人性教育,而是所謂的思想政治課,對學生進行政治立場、政治態度等理論的灌輸,而不涉及身心健康(同情心,憐憫心)和人類的基本價值觀(真,善,美)的教育,這都是跛腳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怎么能全面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現如今的學生普遍人文素養較低,功利主義濃厚,在平時生活學習中,缺乏人文素養的學生,表現出急功近利,見利忘義的事實舉不勝舉。這樣的人,將來成人了,對社會的發展進步會產生不良影響。
三、學校教育應如何實現這一目的
1.改變教育教學方法
李澤厚說:教育的關鍵是怎樣讓兒童心理正常發展。心理發展、人格健全最重要,而現在普遍存在的那種填鴨式教學是最殘忍的教學,它只能摧殘青少年兒童的心理。老師不要讓學生去記些沒有意義的知識,要教育學生,在接受具體知識時,首先要注意的是科學的學習方法,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要以創新為目標,而不應把任何東西都當知識來記,這樣記的結果,只能使思維遲鈍。
2.研究教育學,教育心理學
在前面已經講了這兩種學問的重要性,學校教育應該重視這兩種學問,學校要提供更多的平臺研究這方面的教育問題,教師需要在這些方面有目的的去鉆研,這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還能塑造完美人生。
3.發揮教師的魅力
教師的魅力在于把學科的精髓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對這門學科有興趣。教師的魅力有多方面的展現,有人格魅力,有教學魅力,還有學識魅力。不管怎樣,作為教師要對自己的事業有歸屬感,用李澤厚的話就是說,要安心。心不安,神不定,凡事都做不好。每個教師都應該想辦法讓自己的學生喜歡自己所教授的這門學科,只有他喜歡你的學科,才有可能學好你這科。
4.改變現行的教育體制
在現行的教育體制框架下,我們可以朝著正確的目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正如《李澤厚論教育·人生·美:獻給中小學教師》的編者楊斌所說:我們還處在現代化的初級階段,大多數家長們還指望孩子能通過各種考試競爭光耀門楣,不少孩子也正是在激烈的升學競爭中找到社會階層的上升通道從而改變命運,一味地對違背素質教育的現象作“憤青式”譴責,其實并不夠全面和公正,也無濟于事。在體制性障礙消除之前,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努力空間。你是校長,可以不搞指標,至少不要以此作為唯一依據獎懲教師;你是班主任,可以不在名次上大做文章,至少不要歧視文化成績不好的學生;你是任課教師,可以改進課堂教學上多動腦筋,至少不要為了擠占時間而對作業任意加碼;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通過對教育教學規律的徹悟,發現和創造屬于你自己的那份職業幸福,當然包括學生的幸福。
作為一個在哲學和美學研究頗深的學者專家來說,李澤厚無疑給我們留下很多值得借鑒的理論,而從一個社會教育家的角度來看,李澤厚依然是那么的睿智和厚重,他的教育觀值得我們好好揣摩,用來反思我們現行的教育,指導我們前進的步伐。
【參考書目】
[1] 馮東.《教育評論》2012年第一期,福建教育廳、福建教育研究所、福建教育研究學會.
[2] 楊斌.《李澤厚論教育·人生·美:獻給中小學教師》,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版.
[3] 李澤厚、劉再復.《關于教育的兩次對話》.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觀瀾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