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已從工業經濟時代逐步走向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則是知識經濟的靈魂。教育義不容辭地要擔負起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創新能力的責任,而對于我國的基礎教育來說,創新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針對當前國際新形勢,我國的教育事業正處于一個重要的社會轉型期,在這一時期里,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該如何做呢?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改變傳統的教師權威理念,與學生親切交往,建立平等對話、民主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將教師的權威片面理解為是對學生嚴厲,認為只有發揮這種權威的作用,學生才能夠很“聽話”地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而結果怎樣呢?最后學生就像沒有思維的機器,只有接收到教師的種種指令才去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這樣行嗎?
當前要實現教育創新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權威理念,建立平等對話,民主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該怎樣構建呢?我認為主要應做到“三多一深入”。
1.多與學生親切交往,真誠相待,消除他們對老師的恐懼心理
學生怕老師這是司空見慣的一件事,但我們是否想過:學生為何要害怕老師,而不是喜歡老師呢?主要是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太少了,即使有交流也只會給學生帶去種種壓力。如課業壓力、錯題壓力等等,久而久之便使學生產生了對教師的恐懼心理。要實現師生關系的轉變,必須減輕學生的精神壓力,多與學生親切交往真誠相待。
2.多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理解學生
在傳統教育中“他們(后進生)享受不到半點學習的快樂,批評、告狀、寫檢查、懲罰是教育對他們的全部饋贈。”現在我們常提要關心學生,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行呢?首先,教師不能對學生有歧視心理,尤其對于后進生,更要多加關愛、輔導、引導。其次,與學生交談的語氣要親切,切忌“兇神惡煞”。應多用朋友式的幫助語氣如:你認為呢?你看可以嗎?你是怎么想到的?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3.多與家長交流意見
家庭對于兒童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兒童一天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里度過的,所以教師有必要經常與學生家長交流意見,以便進一步了解學生。那么如何與家長交流呢?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家訪,也可以打電話。而為了使交流能夠達到可持續、省時高效的目的,給家長寫便條的方式就非常好。當然寫便條也應有技巧,多以鼓勵為主,千萬不能把便條寫成“告狀條”,弄不好會適得其反。孩子進步了,及時告訴家長,家長會更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即使孩子表現不好,也不要全盤否定,可以先談一些孩子的閃光點,再商討解決辦法,這樣家長才不會失去信心。
4.深入學生的課余生活,甘當“孩子王”
說教師是“孩子王”可能有些同事不太樂意,但是我們必須得甘當“孩子王”,還得當好“孩子王”,這對于我們教學活動的開展是不無裨益的。因為教師在與學生的密切交往中能更好的把握他們的個性特征,從而為教師在教學設計方面不斷提供新的素材,設計出適合本班學生思維的創新教案來。而作為教師要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因為“多一條愛好,就多一條同學生走在一起的道路。”
二、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愉快輕松的學習氣氛帶入課堂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夠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1.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共同探索
要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將顯得尤為突出。教師應處于主導、輔導的地位。例如我在教學“十幾減7”的內容時,計算13-7=?,讓學生自主學習試做,并說出是怎樣想的?絕大部分同學都是根據“想加算減”的方法計算,而有一位同學卻說:“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倒著減的,先用7減3得4,再用10減4得6,這樣不也行嗎?”經過討論大家也認同了他的這種計算方法,13-7=10+3-7=10-(7-3)這已經涉及到了高年級數學當中學習的減法性質)可見自主學習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
2.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營造寬松自主的學習氛圍
創設教學情境是愉快式教學的重要特征,但情境的創設必須要注意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生活實際。如我在教學“連加”知識時,根據當時兒童喜歡玩的“打彈珠”游戲以及抓住兒童喜愛小動物的心理特征,創設了一個游戲情境和一個“小雞捉蟲子”的教學情境,有效地延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充分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3.課堂紀律自由而不放任
在學生的學習環境中,鼓勵自由探索,自由思考,自主學習。強硬苛刻的紀律管制,如學生必須坐姿端正,背手等均不利于激發想象力,培養創新意識,必須打破常規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學觀念。但是這些“自由”不是無止境的放任,而是有某種程度的限制的。例如:在自由討論和玩游戲時,不妨礙別人,而且還要耐心等待。
三、加強自我反思,實現自我成長
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認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帶著一個思考的大腦,重復每天平凡的工作”。教師可以經常寫寫教學日記,通過反思、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實踐,超越自我,實現快速成長。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勿因自滿或任何借口而停止成長的腳步,尤其是在這一社會轉型期里,教師應不斷通過再進修、參加研討會和多看少兒節目等方式隨時吸收新的資訊和理念,不斷提升自己。因為我們再也不能以“過去”的觀念教育“現在”的學生去適應“未來”的日子。
(作者單位: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勝利鎮城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