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內容就是一個多層次、多結構、多要素的美學系統,它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蘊涵著極其豐富、極其廣泛、極其深刻的美學內容。憑借這一巨大的美學資源優勢,語文課自然也就義不容辭地承擔了對學生進行審美熏陶的重任。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展現語文課堂的美,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捕捉美、理解美、感悟美、挖掘美,進而鑒賞美、創造美。
一、創情境,捕捉美
在閱讀和講授課文時,教師首先應該受到感染,該亢奮時,昂然動情;該悲壯時,慷慨淋漓;該委婉時,和風細雨,絲絲縷縷,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體驗和審美陶冶,變課文中的“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從而撥動學生內心的“美感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鳴。例如在執教散文精品《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上網搜集各種有關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一開始就給學生描繪出一幅迷人的“月夜圖”,創設一個“遍地月華清輝”的特定審美情境,從而使學生進入一片清涼的月色之中。借此觸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置身在月下荷塘的美妙景色之中,興味盎然地帶著一種對荷塘月色美景的憧憬去捕捉和領略荷塘月夜的幽雅風光,從而領略到這段文字的景物美、語言美和情操美,進而產生審美情趣。
二、意形象,理解美
高爾基說:“文學是人學。”文學作品是作者在紛繁的自然、社會生活基礎上,經過觀察、思考、選擇,按照美的規律,通過塑造美的形象來反映生活。在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運用作品中優美的自然環境、典型人物的高大形象進行審美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喚起學生對美好的追求和對丑惡的憎恨,讓學生具體感知人物的思想行為,并在學生心靈上引起共鳴,產生巨大的藝術感召力,使學生思想得到凈化,進而升華至精神美的境界。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中的周恩來,為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奮斗一生。他在少年暑期就具有偉大的救國抱負,并確定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崇高。在解放戰爭時期,為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立下了不朽的功績。新中國成立后,他為了把中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日理萬機,辛苦操勞,身患重病后仍堅持工作。再如《人民的勤務員》中的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他說:“我覺得要使自己活著,就是為了別人過得更好。”“自己辛苦點,多幫助別人做點好事,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我幸福。”還有文天祥、魯迅、聞一多……在他們的身上,無不凝聚著對事業、以人類無比的愛和對丑陋、邪惡無比的恨;對科學、對真理、對人類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責任感和義務感。這些形象,都是感人的、美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地理解這些美的形象,從而達到用美的形象去打動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學習真、善、美,鞭撻假、丑、惡,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從而培養他們優良的品格和堅強意志。
三、激情感,感悟美
劉勰《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傳誦不衰,常讀常新,就是因為作者筆墨飽蘸著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心血和生命。作者既然借景抒情,讀者就應該讀文生情。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架起一條溝通作者情感與學生情感之間的橋梁,使之碰撞與交融,引導學生感悟“美”的深蘊。
如《背影》一課,其語言平淡無奇,敘寫亦樸實無華,表面看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如果教師的把生活中“父子”的情感體驗講給學生,啟迪他們去體會作者的情感,那充滿人間至愛的父子之情便會從作者平淡樸實的文字中奔涌而出。例如,教師在分析研究課文內容之前,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反復朗讀課文,體會作者通過車站送別所表現的親子之情。當一位學生讀到朱自清的父親吃力地用雙手爬月臺為其買橘子的情景時,不由自主地掉下了動情的淚水,語言是表達情感的,當學生接觸到相關的閱讀材料后,遇到了過去相似情感體驗的刺激,聯想便接通了這種刺激源,于是感情上產生了共鳴,為感悟課文做好了鋪墊。
四、用比較,鑒賞美
生活中的矛盾對立統一普遍存在。運用比較,是人們在認識、鑒別事物中獲得新知的一種方法。通過比較,人們對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膚淺到深刻,不僅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質屬性,而且能夠揭示事物相互之間的關系和異同。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對于文學作品來說,運用比較映襯,最能顯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教師在教學中,若能把握并突出這一點,則能使學生更好地發現美并受到陶冶。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同是描寫雪景的詩詞,從感情基調這一方面來比較,毛澤東的詞始終贊美祖國江山的多姿多嬌,感情樂觀豪邁,抒發了自己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壯志和抱負。而岑參的詩則是極力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的慘淡,“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抒發了因朋友返京而無限惆悵的感情。從風格上比較,前者粗獷豪放,后者清新細膩。
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美的不同特點風格進行理解辯析,會使學生的審美行為更富理性,更具目的性,從而達到感情與理智、直覺與自覺相統一的高層次的審美境界。
五、馳想象,創造美
葉圣陶先生說:“要鑒賞文藝,必須驅使我們的想象。”想象是把記憶力表象經過加工改造而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文學作品是以語言文字來創造形象的,具有間接性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完成“轉換”“補充”“再創造”過程,把文字符號轉換成多姿多彩的立體畫面,把作者沒有直接說明的意思補充完整,這樣才能領會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在教學時,要善于發現、挖掘教材中可以點燃、激起創造性火花的因素,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如《沁園春·雪》這首詞,意境壯闊,場景宏大。要正確而充分地理解詞所飽含的深刻內容和強烈感情,感受革命領袖崇高、博大的胸懷,就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從作品的表層走進作品的深層。引導學生想象著作者站在陜北的袁家溝眺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而如何滿懷激情地展望革命的燦爛前景;體會作者在大雪紛飛中,聯想到天晴后紅日與白雪相映照的景象;由此再進一步體會作者從歷代帝王,聯想到今天的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把作品描寫的內容再現了出來,不但感覺到了美,而且創造了美。
總之,語文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都貫穿著美的因素。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能夠帶領學生面對赤壁的江月、西樓的滿月、楊柳岸的殘月吟嘆生命;在瑰偉奇麗的騰王閣、秀竹瑟瑟的瀟湘館、魯鎮的河埠頭感喟人生。讓我們把文學作品中的美感還給學生,賦予他們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權力,讓他們對著美驚奇,因美而感動,讓語文學習成為他們的歡樂,成為他們精神上的需要。讓美走進語文課堂,相信語文教學會有一片新的天地。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