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就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小學各年級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在閱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激發想象。”由此可見,朗讀就語文學習而言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它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天籟之音”。那么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到底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呢?
一、放聲疾讀,久之自悟
清人姚鼐說過:放聲疾讀,久之自悟。這句話告訴我們:大聲的朗讀,時間長了書中的意思也就自然會領會了。可見,在我們語文教學中,朗讀對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著名的學者、文學家朱自清也極力主張學生朗讀,強調“讀”的功夫。他認為,語文教學中,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其意義獲得一般就在聲音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朗讀的熱情,從而更好的理解課文。
二、朗讀便于記憶
語文教學中,有許多的知識是需要積累背誦的,那么朗讀在這時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有位心理學家說過:一般來說,朗讀比較好記。尤其是頭腦不清醒的時候,更應該清楚地讀出聲來,這是因為朗讀會給大腦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點,整個身心好像進入了“臨戰”狀態。有這樣一個例子:發掘特洛伊城遺跡的德國人希泊來,是一位語言天才。他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學會許多國家的語言,他用的便是朗讀的方法。即使閱讀相同的文章,他也是一遍一遍地大聲朗讀,甚至一直念到深夜。據說,希泊來正是因為這個而數次被房東趕出門。結果,每一國的語言,他都僅用了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就學會了。看來,朗讀對于記憶是如此的重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忽視朗讀,要充分的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充分的積累語言材料。
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代大詩人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他告訴我們書讀的多了,寫的時候就得心應手了。換句話說,就是在讀書的過程中積累的多了,那么在寫作時就可以運用到積累的知識了。而朗讀又是學生語文學習中便于記憶和積累的途徑,寫作又要運用到學生的積累,因此,朗讀對于學生的寫作也是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的。經過朗讀和細細品味的文章便會記于心頭,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背景,一旦遇到相似的情景,便會遷移運用。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會有仿寫的教學,這就是靠學生的積累來拓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由此看來,朗讀在我們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可是,由于一節課的時間往往有限,一些教師覺得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如果穿插很多的朗讀會浪費時間,學生的讀就往往被忽視掉了,所以語文課堂常常出現了教師以講代替學生的朗讀的現象,有的即使讀也只是教師的“過過場”,學生的“有口無心”而已。那么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該如何恰到好處的訓練學生的朗讀,讓朗讀真正的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服務呢?下面我談談我在課堂上的一點體會:
(一)讓學生會讀
語文課堂中的朗讀并不是指沒有目的的亂讀、濫讀。在學生初次通讀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朗讀任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詞可以查字典自己解決”“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課文中出現了那些人物,你喜歡哪個?”……這些簡單的朗讀任務看似簡單,實則不簡單,它可以讓學生掌握課文的重要內容,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中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在精讀教學某個自然段時,如果是學生自由讀,那就更需要學生帶著問題來讀了。在學生讀前,可以設計好問題,讓學生邊讀邊用筆圈出關鍵字詞,在邊上寫寫自己的體會。在教師指名個人朗讀的時候,也應該為其他學生布置任務,要邊聽邊思考。這樣,有了任務的朗讀,學生的朗讀就不會出現“有口無心”了,時間一長,學生在朗讀時就會自然而然的邊讀邊思考,就不再需要教師在一旁督促了。
(二)讓學生愛讀
興趣是激發學生愛上朗讀最重要的因素,只要學生對朗讀產生了興趣,那就會積極的投入到朗讀中了,教師就能真正將朗讀為教學服務。但是,許多語文課堂,由于教師不注重朗讀,一般只有齊讀、個人讀、自由讀等形式。尤其是高年級的語文教學,由于課文較長,內容較多,學生更是沒有很多的朗讀機會和多樣的朗讀形式。久而久之,學生對朗讀便失去了興趣,不愿去讀,也讀不出課文要表達的感情。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好好地在學生的朗讀上花功夫,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讓他們愛上朗讀。
1.利用音樂的魅力
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曾經說過:“音樂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樂曲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所以,音樂對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教師能在朗讀教學時恰到好處的運用音樂,就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我在教學六年級下冊18課《廣玉蘭》時,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特別是這段話“我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說它純白吧,又似乎有一種淡淡的青綠色滲透出來;我也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那花瓣的質感,說它玉琢冰雕吧,它又顯得那樣柔韌而有彈性。”在教學這段話時,說實話,要把廣玉蘭的色彩和質感直接用語言向學生解釋出來,還是比較難的。所以,在理解這段文字時,我只能出示廣玉蘭的圖片,然后配上優美的鋼琴曲,讓學生邊看完圖后有感情的配樂朗讀。學生就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到廣玉蘭色彩的淡雅和質感的柔韌而富有彈性,在潺潺如行云流水般的樂曲中更自然的體會到廣玉蘭的潔凈和高雅。配上樂曲的朗讀,學生也越來越愛讀了。
2.利用范讀的魅力
教師在指導學生在朗讀時,常常對學生說:“用悲傷的語氣讀”“用歡快的語氣讀”……但是學生往往達不到老師預計的效果,因為學生正處于成長發展的時期,是個還不成熟,還處于發展中的群體,教師完全靠他們自己體會讀,有時是很難達到效果的。這時教師的范讀就起到了榜樣的作用,它可以讓學生直接感知,再次感悟,讀出真情實感。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時,里面有好幾處彭德懷的語言和動作描寫。在訓練學生讀彭德懷的話時,起初,學生老讀不出彭德懷的那種強硬卻又不忍殺掉大黑騾子的那種感情。于是,我沒有做進一步的理論指導,拿起書本深情讀了起來。在讀到“槍聲響了。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了軍帽……”時,我看到兩個學生眼圈都紅了。學生聽完也就心領神會了,再讓學生讀,效果就好多了。有了老師做榜樣,學生對朗讀也就越來越感興趣了。
3.利用表揚的魅力
表揚是對人的思想行為作出積極肯定的評價,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育方法,對學生起著激勵的作用。我常常發現,在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越來越不愿意單獨朗讀了,不是讀得不好,而是都沒自信,害羞。長期以往,對學生的發展是不利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學生讀完后及時給予表揚,如“你讀得很響亮,嗓音很好聽。”“讀得真有感情,比老師讀得還好。”……這樣就給他們增加了信心,讓他們在鼓勵下愛上朗讀。
總之,朗讀教學在我們語文教學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所以我們教師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對學生的朗讀要悉心指導,讓朗讀成為語文課堂中的“天籟之音”。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廣匯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