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地理環境的重要因素——氣候,是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一個自然條件,也是反映地表自然景觀的先決條件。有關氣候方面的內容,在中學地理的高初中教材里,占有很大比例,也是地理教材的一個重要內容。這方面內容比較抽象,形成因素復雜,影響面廣,因此,它往往成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如何突破這一難點,方法很多,這里僅就如何運用地圖講好氣候做初步探討。
一、運用地圖講好氣候的空間分布
各種氣候要素的空間分布,是通過各種等直線圖來表現的,如:等溫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壓線和風的分布圖等。首先,指導學生會讀這些圖,用這些圖,這是講好氣候的前提。然后教師要講清有關這些圖的基本概念和這些等直線圖是怎樣畫出來的,這些等直線的走向和它所表示的氣候的變化幅度有什么關系等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作讀圖和填圖練習,并指導學生分析,以點代面,久而久之,就可使學生逐步學會用地圖分析氣候要素,并且可以分析出氣候分布的成因。例如從北半球一月等溫線分布圖上看出,中國、北美等溫線走向也大致和緯線一致,但中間向南彎曲,間距較密,這就說明了在冬季歐洲氣溫變化的幅度比北美和中國要小,冬季氣溫,歐洲大體成緯向變化,即由西向東,氣溫逐漸降低。北美和中國則是經向變化,即由南向北逐漸降低。主要原因是:冬季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歐洲左右的氣溫分布;而北美和中國則主要受緯度的影響。另外,北美東西兩側鄰海,所以一月等溫線出現了向南彎曲,也表現了海洋對氣溫的影響。在一月等溫線圖上看南半球的等溫線比較平直,特別是到南緯60°往南就更平直,因為南半球海洋面積廣闊,物理性質均一,海水熱容量大,溫度變化小。通過對等溫線分布圖的分析,就可以使難點簡單,得到的知識就更形象,也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除了各種氣候要素的空間分布外,各種氣候類型在世界上的分布也十分重要,它反映了影響氣候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在地帶性因素的影響下,各種氣候類型大體成帶狀分布。我們也可把氣候類型分布看成是氣候空間分布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例如:從赤道到兩極依據緯度氣候類型有規律的分布為熱帶的雨林、沙漠、草原、季風;溫帶的季風、海洋、草原、沙漠;寒帶的冰原、苔原等各種氣候類型,但同時又受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則出現了氣候類型分布上帶狀的間斷,沿經線的延伸和不同氣候類型在垂直方向的分布等不同情況。但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地帶性,要講清這一復雜因素,就要借助地球五帶分布圖和氣壓帶及風帶分布圖,使學生先認清所學氣候類型在風帶和氣壓帶的位置,然后,再通過理論分析,講清各種非地帶性因素對氣候類型分布的影響。
根據我們上面的舉例說明,使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講氣候類型,不但需要氣候類型圖,而且需要能反映影響氣候各因素的其他地圖,如地形圖、洋流圖、五帶圖、氣壓帶及風帶圖等等,只有多種地圖密切配合教學才能講清氣候各要素的內在聯系和因果關系,從中找出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才能使學生建立起較強的空間概念,從而能系統地掌握各種氣候類型在世界的分布。
二、運用地圖講好氣候的時間分布
在高中地理上冊有幾個重點問題,講的是氣候內容,不過只是從時間和季節加以論述。如果再能配上比較直觀地圖講解,就比較容易突破這些難點。
例如:在北半球不同季節等溫線的彎曲與季節的關系就十分密切。1月份大陸等溫線向低緯凸出,7月份向高緯突出。而海洋剛好相反,這表明同緯度在1月份海洋比陸地熱,7月份海洋比陸地涼。這樣僅用語言講解學生很難理解,也記不住。如果指導學生看圖,再講向高低緯突出的原因就容易理解了。
再如,地中海氣候的季節特征與季節的關系反映氣候的時間分布規律就更明顯。北半球1月份地中海氣候區,處在西風帶的控制下,溫和多雨,7月份(夏季)處在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下,氣候炎熱干燥,再結合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及地中海式氣候成因分布圖,學生就一目了然,比較清楚了。
另外,我們還可以把不同季節的有關氣候圖加以對比,找出同一要素在不同季節的表現,然后歸納出規律。例如,在講熱帶季風和溫帶季風氣候時,把有關地區的冬季氣壓和風的分布圖及夏季氣壓與風的分布圖加以對比,就可以明顯看出,風向隨季節有規律的轉變的情況。在對比的基礎上,如能進一步繪出氣溫的年變化曲線,大氣降水量的柱狀圖進行綜合分析,各要素在時間的分布上,就看得更為直觀,進而也可得出他們之間的最主要差別,使得氣候特征在學生頭腦中就有比較形象的認識,使他們學得生動活潑。
三、運用地圖講好形成氣候各因素之間和地理環境等其它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一個地方的氣候特征,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
例如:馬達加斯加島,雖然地處南回歸線附近,但在它的東部卻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這和它地處非洲東部海面,東南是信風帶,以及馬達加斯暖流的影響等有著密切關系。如果這些因素中的某一個發生變化,這里的氣候類型就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在講述時,要注意運用有關地圖,使學生明確都有哪些因素對馬達加斯加島施加了什么樣的影響,它們之間又有何聯系,最后得出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
再如講北美氣候特征及成因時,如果照本宣科,不僅枯燥乏味,而且還很難理解。如果利用北美氣候分布圖和北美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就能夠使學生展開思維和推理能力的翅膀,取得好的效果。我們可以先引導學生在“北美氣候分布圖”上找到北回歸線和北極圈兩條特殊的緯線,回憶已學過的五帶知識,懂得北美位于熱、溫、寒三個熱量帶中,然后,再看哪一種氣候復雜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這就比教師直接闡述效果要好得多,又省了很多時間。然后馬上提出為什么?先指導學生看北美的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以冬季為例)分析找原因,圖上數字①表示西風帶,北美洲地處北緯40°~60°的陸地面積最大,東西兩岸緊靠大西洋和太平洋,應該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占主導地位,但由于兩部受縱向排列的高大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使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只能影響沿海狹長地帶,無法進入內陸。從而使溫帶海洋性氣候的范圍大大縮小。圖上數字②表示北美大陸中部是縱貫南北的廣闊平原,地形北高南低,因此,冬季來自北冰洋強烈的冷空氣可以長驅南下,氣溫急劇下降,形成寒潮天氣,使北美廣大地區冬季普通嚴寒。圖上數字③表示冬季北美大陸處于冷高壓區,干冷氣流從大陸內地直沖東海岸,使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擴大。圖上數字④表示有時暖濕空氣偶然進入內部,(無山脈阻擋)帶來了短期的反常溫暖,這樣就解決了上述難題。
由上看出,我們在地理教學中應用地圖,對突破氣候這一重、難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闡明氣候和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復雜關系,便于綜合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在氣候影響下的動態變化規律,它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思維的能力,是基本技能訓練的主要形式,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生動直觀的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地圖同文字相比,具有形象直觀性,地理方位性和數學的精確性等特點,實踐證明,運用地圖進行氣候教學,是可以嘗試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
(作者單位: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