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離開生活的數學在小學階段是不現實的。《新課程改革標準》指出:“數學的內容是源于學生生活的,適應未來社會生活需要和學生發展需要的內容。”因而我認為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要讓生活走進數學,讓數學課堂回歸生活,讓數學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得到拓展與延伸。具體來講,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聯系實際生活,從生活中引進
以往許多學生覺得數學很枯燥乏味,對數學的興趣不高,究其原因,常常是例題脫離學生貼切的生活情境,學生感覺不到數學源于生活。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把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創設具體的現實情境,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可以這樣做(1)為每位同學準備一分、兩分、五分、一角、兩角、一元、兩元、五元;(2)把準備的人民幣發給學生,讓他們自己來認識;(3)組織學生去購買商品比一比誰買得數量多、品種多;(4)說一說每位同學買了什么商品,花了多少錢,你是怎樣組合的?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了元、角、分,還使學生會把1角換成10分,把一元換成10角,而且課堂氣氛異常的熱烈,他們從中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趣味性,體會到了數學知識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數學與生活同在。
二、抓住生活的素材,在生活中學習
教學時教師可組織各種數學活動,將數學題的具體情節和數據做適當的調整與改編,用學生熟悉的、興趣的、貼近生活的素材來取代,讓學生和經歷這些概念、公式、定義、法則的形成過程,獲得體驗,明拜數學不是從天而降,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在學習一年級的位置時,可利用玩偶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把玩偶放在柜子中,有奧特曼、多啦A夢、芭比娃娃、櫻桃小丸子,可把芭比娃娃放在奧特曼的上面把櫻桃小丸子放在奧特曼的下面等,老師說學生放位置,通過這些生活化的表演游戲,學生不但在熟悉的情景和已有的知識中體會數學、理解數學,而且在活動中喚醒意識。
三、體驗數學的實踐性,到生活中實踐
無論是知識,還是技能都必須到生活中去實踐、去運用,這樣才能理解的更透徹,掌握的更牢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學生參與具有實際生活背景的數學實踐活動,通過一些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例如學了“利息”,可以讓學生去實際體驗:學了“圓柱”,可以讓學生測量實際生活中有些近似圓柱體的直徑、周長等:在學習中結合商店商品降價來學習“折扣”等。讓學生從現實的世界中數學事實出發,去進行觀察實驗、度量、測量以及對數據的分析,整理得出規律和解決方法。
實踐證明,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究問題的廣闊空間。聯系生活實際教學,是改變單一學習方式的重要舉措,是必經之路,通過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既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拓展,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思維的得以發揚,是數學課堂更加精彩紛呈,這不也正是我們所追求的一種課堂魅力嗎?
(作者單位: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沃巴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