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語文課堂,尤其是公開課,教師都喜歡追求課堂中的“動”,也就是說追求形式多樣。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提問咄咄逼人,講解絮絮叨叨,對話居高臨下;常常看到教師頻繁的運用媒體,游戲活動混亂,學生忙碌的很,根本沒有片刻的安靜。形式的生動是好的,但是這樣的課堂卻沖淡了學生對文本內容、方法和思想的關注。嚴重的干擾和破壞了學科知識的系統性、深刻性和科學性,影響了教育質量。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周彬副教授這樣說道:在靜的狀態下,學生容易獲得知識,在動的狀態下,學生容易獲得能力。“動”在課堂教學中確實重要,但是,我們在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動”時,不能忽視課堂中的“靜”。實際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張揚學生的學習個性外,還要給予靜靜的學習和思維的時間,讓學生在靜靜的學習和思維中不斷完善思維品質,體驗思想方法。因為“靜”的思維更是一種激烈的思維過程,他的內涵豐富多彩,足以讓每個學生收獲不少。所以靜靜的課堂是思維活躍區,是理性的思考地,是充滿靈性的碩果園。
南宋教育家朱熹說:“靜者,養動之根也。”也就是說教學過程中的“靜”是能為“動”服務的。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巧妙運用“靜”,將對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那么我們在語文課堂中應該如何巧用這個“靜”呢?
一、上課之前靜一靜
教師要想學生的學習好,不能只拼命的擠時間,而要講究效率。40分鐘的緊張聽課,讓學生與學習有關的大腦皮質細胞一直處于興奮狀態,如果長時間興奮,這些大腦皮質的細胞會因為吃不消,而消極怠工,這樣學生就很難再接受新的知識。所以,在下一節課上課鈴響之前,教師不妨提前一兩分鐘來到教室,讓學生放下手中所有的東西,安靜下來,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輕音樂、可以讓學生閉目養神、也可以讓他們遠眺窗外,欣賞窗外的景色……這樣就能很快的讓學生的大腦皮層得到休息,放松下來,學生就能以更好的狀態等待下一節課的到來。可不能小看這靜靜的一兩分鐘,它可以讓學生能夠有更充沛的精神上好下一節課。這樣有張有弛,學生就更容易學習新知識,自然學習效率就提高了。
二、開場之時靜一靜
“叮鈴鈴……”上課鈴響了,有些教師為了抓緊課堂的40分鐘時間,立即開始上課,希望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時間。但是,我認為,上課鈴響后,教師不要急于打開教材開始上課,不妨先靜下來,用親切的目光環視全班學生。不要小看這時的靜,因為此時的“靜”能排除外界干擾,使學生安定下來。有些學生還會想“老師接下來會講什么呢?”這樣,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到課堂上來了。此時此刻,如果教師能抓住這“靜”后的黃金時分,抓住學生這“靜”化了的心靈,來一段精美的開場白,那么,接下來課堂上的知識和信息就會像一泓清溪流進學生的心田。
三、讀書思考靜一靜
默讀,特別是在小學高年級,是很重要的一項訓練內容,教材中有多篇略讀課文明確要求通過默讀了解課文內容。精讀課文的思考練習,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默讀的要求,但是許多練習必須在認真默讀的基礎上完成。默讀能力的提高有個訓練的過程,要求學生默讀應留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和安靜的環境,使學生能切實地默讀課文,并按要求認真思考問題。可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很少讓學生默讀,即便采用,也是蜻蜓點水般地安排2~3分鐘。甚至有些教師因為怕這樣的環節太過于靜了而失去課堂教學活躍的氣氛,在學生默讀時,時不時的冒出這樣的話來“一定要認真的讀”、“讀好了請快速的思考問題”、“準備好了請告訴我”等等。這樣一來,學生在默讀中思考問題的思路就被打斷了,這樣就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其實,教師不要怕學生讀書時靜靜的,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室里一片寂靜,學生都在聚精會神地思考,這將是課堂最真最美的時刻。因此,我們應該珍視這樣的時刻,因為閱讀教學需要“綠色冷場”。
靜思默讀,是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嘆、一起喜怒哀樂,使心靈如雨后的青山般澄澈、清明和舒朗。默讀其實是快樂的心靈之旅!我們一定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安安靜靜地默讀,認認真真地思考。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在讀書時才能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才能真正用心地與文本進行跨越時空的無聲對話。比如古詩教學時,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靜思靜想,體會詩歌的意境是必需的。在“靜”中凝神深思,順著教師語言的點撥,漸入詩境,反復品味。小令《天凈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不必在學生讀后即讓其大談感受,而是讓他們對這九個名詞組成的意象靜想片刻,在頭腦中形成各種有關畫面。從而在沉吟中對下文“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之“斷腸”二字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品味出詩的美感。
四、情感升華靜一靜
語文課堂教學中,特別是抒情類文章的教學,當課堂情感達到高潮的時候,教師的話語不妨戛然而止,留下更多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想象,這樣會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比如,在我教學《二泉映月》這一課時,文中有一段是介紹阿炳坎坷經歷的,文中這樣介紹阿炳的經歷:那恩重如山的師父離去了、阿炳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了、為了生存只能賣藝度日的經歷深深的感染了學生,我知道學生此時的情感已經達到高潮,于是我立即播放悲傷的音樂,隨即說到:“阿炳的經歷怎么能讓人不同情呢,他遭到的不幸又何止這些呢,或許阿炳在街頭賣藝時會遭到別人的唾棄,或許還會……”在這一刻,我停止了說話,教室里安靜了下來,只有那悲傷的曲子在輕輕的回蕩著,看著孩子們的眼神,我知道此時的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他們的腦海中都會浮現阿炳在生活的艱難,于是他們的回答都很精彩:有的學生說:“他生病在床時,會痛苦掙扎。”有的說:“他會不分嚴寒酷暑,為生計奔波。”還有的說:“在賣藝唱愛國歌時,還會遭特務們的毆打。”……多么豐富的想象力啊,這就是利用了情感升華時的“靜”,學生的想象力才會如此的豐富,這比教師直接提問學生直接說出來效果會好得多,學生的印象也會更加的深刻,文章的重點也就記得更牢了。
五、結尾總結靜一靜
《學紀》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在課堂結束時也靜一靜,就會出現“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的效果。因為,此時的“靜”將會產生“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在教學完一篇課文時,教師不妨抽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靜靜的想一想這節課講了什么內容?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從中學到什么……此時此刻的“靜”不僅可以讓學生快速地回憶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還能深深地記住所學的知識。人們常說的“教學已隨時光去,思緒仍在課中游”也就成為學生此時的真實寫照了。
在語文課堂中,“動”非常的重要,但是各位教師們千萬也不能忽視語文課堂中的“靜”。這種課表面上是安靜的,但由于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引導,全體學生的思維卻總是處于活躍狀態,并且這種思維在適時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深入。因為,課堂表面的“動”有時并不代表思維的靈動和活躍,相反地,課堂氣氛的“靜”也并不等于思維的靜止,而是凝神靜氣下思想的河流在流淌朵朵浪花。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豐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