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展示】
請以“叫我如何不想”為題,寫一篇有關鄉情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不少于800字。
【原作雛形】
叫我如何不想
夜黑得深沉,懸浮的心被深邃的夜空拼命吮吸,不能自拔。天際下,思緒被晚風理得細密而綿長,向無邊的遠方延伸。我是又在想著它了。
它是一座如此精巧的石橋,狹窄瘦小,像是一位病態的美人,參差不齊的橋面有些歷史了,沿河的橋墩布滿了青苔,散發著神秘的氣味。
每個清晨是它最忙碌的時刻,潔凈的小橋在天邊泛起的一點魚肚白時,便迎來了它第一批客人。早起的農民背著一大簍新鮮的蔬菜急急忙忙趕著路程,偶爾落下一兩片菜葉兒,沾著晶瑩的露水服服帖帖地躺在青石上,等待著他們歸來時的喜悅。鄰村的小販在橋墩搭個棚子,一籠熱騰騰的包子,幾碗剛研磨的豆漿,誘人香氣早已飄到對岸的村舍去了。大人們都出去勞作了,孩子們便滿村地跑起來,繞著橋躲迷藏,清清的河水倒映出他們天真的笑臉。
傍晚時分,年輕的女子拎著藤蔓編織的籃子,立在橋上,用細膩柔美的方言喊著:“買蘭花兒嘍!”她像薔薇一般探出橋頭,她或許是一朵流落街頭的蘭花,在塵世中抱著自己的白色。在微風中觀望,與夕陽融為一體。
那時,我住在鄰橋的平房,天天看著行走的人群如流水般流過橋面,時緩時急,而小橋卻始終跨越在兩岸,像是歷經滄桑的老者,笑對一切。多少個日日夜夜,我讀著書本,唯有它做伴。它用弱小的身軀為人們貢獻微薄之力。
月色填滿了池塘,隨著清風微微摩挲著縹緲的霧氣,吹向毫無邊界的遠方。年幼的我常常獨自佇立家鄉的小石橋上,望著一汪清瑩的河水送走一批又一批青年學子,猶如一群放飛的白鴿,向著無邊的遠方翱翔。內心也在暗暗編織著自己的夢想,激動的心情像走在田間的馬車,把滿心歡喜撞得叮當直響。只有它靜靜地做我的傾聽者。
而今,已離開家鄉多時,可那座橋始終銘記在心,它是歷史的印記,也是我兒時不滅的回憶。這又叫我如何不想呢?
【升格示例】
叫我如何不想
□吳沁沁
夜黑得深沉,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于是我起身推開窗戶,想欣賞一下夜景。一陣風吹來,我的思緒被晚風梳理得細密而綿長。我知道我又在想念它了。
它是一座精巧的石橋,狹窄瘦小,像是一位弱不禁風的美人,橋面上的坑坑洼洼記錄著歲月的變遷,河水在它下面靜靜地流淌。沿河的橋墩上布滿了青苔,散發出我熟悉的清甜氣息。
每個清晨是它最忙碌的時刻,潔凈的小橋在天邊泛起一點魚肚白時,便迎來了它的第一批客人,早起的農民背著一大簍新鮮的蔬菜急急忙忙趕著路。偶爾落下的一兩片菜葉兒,沾著晶瑩的露水服服帖帖地躺在青石板上。鄰村的小販在橋墩處搭了簡易的棚子,擺了幾籠熱騰騰的包子和幾碗剛煮好的豆漿。它們散發出的誘人香氣裹挾著清晨第一縷陽光的溫度飄到對岸的村舍去了。大人們都下田勞作了,孩子們沒人管,便滿村瘋跑,繞著橋玩捉迷藏,清清的河水倒映出他們天真的笑臉。
傍晚時分,年輕的女子拎著由藤蔓編織的籃子,立在橋上,用細膩柔美的語調叫賣:“賣蘭花兒嘍!”她像薔薇一般探出橋頭,迎著陽光,綻放笑臉。她時而獨自徘徊,時而在微風中觀望,但臉上始終洋溢著甜甜的笑。
終于,月色填滿了池塘,清風微微摩挲著縹緲的霧氣,吹向無邊無界的遠方。年幼的我常常獨自佇立在家鄉的小石橋上,望著一汪清瑩的、向著無盡遠方流淌的河水獨自發呆。在小石橋上,我確立了自己最初的夢想,而石橋,是我唯一的傾聽者。
那時,我天天看著行走的人們如流水般涌過橋面,時緩時急,而小橋始終跨越在兩岸,像是歷經滄桑的老者,笑對一切。多少個日日夜夜,我埋頭苦讀,抬頭透過窗戶,我總是看到與我做伴的它。直到有一天它把我送走。
離開家鄉的我,早已見識過寬敞平坦的立交橋,鐵索交織的高架橋,可這些再炫目雄奇也終究不能讓我心生依戀,相反,鋼筋混凝橋的剛硬總給我逼仄的壓抑感。我常常在夢中遇見那座古樸的小橋,它依然寧靜,映射出世間百態,沉淀了一份濃濃的鄉情。
我在這個寂靜的深夜將內心的鄉情緩緩鋪展開來,夜色如水,將我腦海里晃動著的隱約的小橋顯出倒影,我心中的褶皺被一股柔和的暖流輕輕撫平,回憶便如漣漪般層層漾開。
啊,家鄉的小石橋啊,叫我如何不想你?
升格點評
文章選取了從日出到日落石橋上的幾處場景來作文,這些很常見的水鄉圖景鮮活而富有意趣,文章因此而顯得淳樸清新,親切感人。
作者善于圍繞中心選取素材,敘事集中,不枝不蔓。小小的石橋承載了作者對家鄉深厚的思念,語言樸實流暢,感情真摯動人。作者善用修辭手法,如將小橋比做美人,貼切而生動。
【片段集錦】
一
如果讓我寫一本小說,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為我可以撿著我知道的寫,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讓我把北平一一道來,我沒辦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雖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歲才離開。以名勝說,我沒到過陶然亭,這多可笑!以此類推,我所知道的那點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討她老人家喜歡的時候,我獨自微微地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言語是不夠表現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表達出來。我愛北平也近乎這個。夸獎這個古城的某一點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后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兒,每一細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只是說不出而已。
二
遠離了家鄉,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這時我仿佛真切地感受到落葉掙脫枝頭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在召喚它呀!
每個生靈都有著它的根,都牽引著一段鄉情。在秘魯和玻利維亞的交界處有一個的的喀喀湖,那里住著一群烏魯人。無論世界如何變幻,他們依然生活在這個浮島上。當印加文明漸去,當溫室效應襲來,他們依然堅持固守。他們說:“那是根生長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動的。”這是多么簡單卻動人的話語,讓我再也按捺不住回到家鄉那片熟悉的土地的渴望。
手捧一杯熏豆茶,踱步于鄉間小道,感受著那氤氳的濕氣里彌漫著的泥土的芬芳,猶如泰伊·蒙迪的彌撒曲一般令人銷魂,這一刻我覺得自己被融化了。
三
古人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思鄉是客居他鄉的人對故鄉的依戀。故鄉是一杯醇酒,讓我沉醉一生。
每每想起故鄉,總會在記憶的黃昏里飛滿蜻蜓,炊煙也成了黃絲帶,在夢里飄蕩。雞鳴狗吠,甚至和鄰里的爭吵都成了一種溫馨的回憶。如一曲輕柔的音樂,伴隨著淙淙的溪流在心底流淌,我的鄉思變得如此詩意盎然。
或許是離鄉太久的緣故,行走在故鄉的古街深巷中,嬉戲的小孩視我為觀光的游客,而我熟悉這里的一切,深巷中也有過我快樂的童年。沒有人叫喊我的名字,沒有人跟我說話,這樣反倒覺得自在逍遙。若這個與我招呼,那個與我聊上幾句,那激動興奮的心情,便會打破心中那漫游的小魚的安適。這是一條在故鄉大街小巷愜意游動的小魚,這條魚喜歡故鄉的熱鬧,也喜歡故鄉的寧靜。漫游其間,感覺故鄉像一條寬闊而清涼的河,會令自己胸懷蕩開無數感動的漣漪。
無論我身處何時何地,那悠悠的鄉思,總讓我感到輕松與溫暖。因為故鄉總會伸出它那溫情的手,為我拂去滿身的風塵。鄉思如春草,在悄無聲息的暗地里生長著;鄉思如醇酒,在密封的瓷壇中悄無聲息地暗自醞釀著;鄉思如一杯不加糖的咖啡,微微地品呷中有意蘊深遠的苦味;鄉思如奶糖,淡淡的醇甜中是無盡的馨香,是無盡的思量!
四
這里流淌的水,都由路泉水匯集而成。夏天清涼,冬天溫熱。其上,總是泛著一種難以名狀的光,古籍中曾以“叭叭”“涎涎”之類的詞匯來形容,但我覺得還不夠貼切。它四季常綠,綠得晶瑩,綠得柔嫩潤滑,透著青春肌膚的魅力。這是經過千萬重沙石過濾的,沒有任何雜質和塵屑,清澈透明,魚蝦蟲草畢現。地上的一切,都在這里留下影子。日月星空,屋宇樓舍,車馬行人,山巒樹木,哪怕是在樹枝間啁啾,在空中飛掠而過的小鳥,都會映上它的屏幕。溪水總是如此多情,村里的一切,它都要銘刻在心。小溪雖沒有大江的滂沱之勢,但它曲盡起伏跌宕之能事。落差揚瀑,潭里回流,擊石濺珠,拍岸撕絮,漏斗旋渦,應有盡有。有的溪段如飛禽在泄泄其羽,有的又如奔馬在振鬃奮蹄;時或飛絮輕■,時或懸壺倒注,千姿百態。大江如進軍瞽鼓,小溪如妙手文章。它比大江更能體現大自然的神韻。只有站在家鄉的橋上,才能將家鄉的全景盡收眼底;也只有站在家鄉的橋上,才能領略家鄉有形的倩影和無形的眷戀。如果還要聽有聲的家鄉:流水的汩汩,石瀨的淙淙,細流匯于空谷的鏗鏘,清泉漫過草灘的柔曼,石縫間滴泉的清脆,潭底回流的嗚咽……也只有站在家鄉的小橋上,才能聽得真切,分出層次。家鄉的小橋,是家鄉的鏡頭,山水詩的詩眼。我愛家鄉的小橋。
【陳乃香、王燕/供稿】
升格建議
作者善用修辭,如將月色化實為虛,說其“填滿了池塘”,將河水比擬為滋養學子的母親,貼切而生動。但文章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與“鄉情”這一話題扣得不緊,文中應該適當點題。二是沒有交代清楚為什么想念家鄉的石橋。作者修改時,可以將家鄉的石橋與現在的立交橋、高架橋作一對比;交代原因的同時,強化思念石橋的情感。三是文章首尾的語言不夠好,可綜合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富情韻與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