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報載6名湖南志愿者徒步從長沙出發,途經多個城市,通過用嘴撿地上的垃圾,又下跪膜拜環衛工人的“行為藝術”,來倡導環保,呼吁人們停止隨意亂扔垃圾的行為。廣州是他們的最后一站。
對此,有人盛贊他們的勇氣和奉獻精神,甚至將他們的行為與革命先輩為啟蒙國民精神而犧牲的精神相比較,說是不如此決絕,不能震醒國人麻痹的環保意識。
可是,這樣做果真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嗎?
魯迅先生在《藥》《阿Q正傳》等小說中曾談到啟蒙者與被啟蒙者的隔膜。你為了人家把命都送了,可結局僅是充當看客的談資。那些被啟蒙者甚至要吃你的血,奉獻的偉大意義就這樣被消解于無形。用嘴撿垃圾的“行為藝術”本欲警醒人們學會如何處理垃圾,但是如果僅停留在刺激看客的視聽,而無視對心靈的救贖,只能淪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置身“快時代”,做什么都講究速度,但有些事情恰恰是不能快速的,比如提升國人的文明素養、環保意識,根本不是幾個人用嘴去撿一次垃圾就能奏效的。因為這需要教育的長期教化、法規的長期約束,輿論的長期監督,最終還要落實到個人恒久的自覺反省、不懈的自覺執行上。一次性的“行為藝術”反倒暴露了“快餐式”的激進心理,“恨鐵不成鋼”的失控,雖然可敬,但不可取。
貝多芬說過:“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強大,而是由于晝夜不舍的滴墜。”志愿者們既然連下跪都愿意(跪撿垃圾,跪拜環衛工人),為什么不能聯合起來,自發宣傳環保對城市形象、市民形象、大眾健康的重要性,呼吁社會各界一起杜絕亂丟垃圾的不文明行為,或者利用業余時間主動參與到清理城市白色污染的行動中去,特別是從身邊做起,感染并帶動更多的人一起行動,以更加可行的方式普及文明,感化眾生呢?
用嘴撿垃圾,看似大膽、果斷、激進,順應了這個時代信息爆炸的特點,但是這里爆炸,那里爆炸,炸得多了,公眾的神經就會逐漸麻木。當新一輪的信息爆炸鋪天蓋地而來時,原先的所謂爆炸性新聞就會被淹沒得無影無蹤。搞不好,一些不明真相的主兒甚至還會反咬你們是嘩眾取寵,或者是故意炒作,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如此一來,本是善良的舉動,卻被潑了臟水,連行動的價值都被徹底否定,這又何必呢?
有網友打趣,說:“用嘴撿垃圾,環保了城市,但不環保個人。”
這種善意的解嘲,應該是值得志愿者們反思的真誠的提醒。
點評
與擁護“嘴撿垃圾”的“奉獻說”“啟蒙說”不同,作者反其道而行,指出志愿者們注意了對看客的感官刺激,卻忽略了對其心靈的救贖;指出改變人的惡習需要各層面恒久的通力合作,而非靠極端的行為藝術一蹴而就的道理;進而說明這種偏激的行為藝術只能導致新一輪的麻木,甚至被扣上炒作的惡名。這些新銳觀點的迭現,無不反映出作者思考的獨到,批判的犀利。尤其是對社會心理的解剖,對喚醒環保意識做法的議論,足以看出作者的家國情懷。
【作者系福建省廈門市英才學校九天湖文學社社員,指導并置評:汲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