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孔子乃“萬世師表”“至圣先師”,其人、其思、其智、其性,絕不是一遍兩遍就能讀懂的。孔子思想歷經幾千年興衰,依然在中國人言、行、思中發揮作用,不曾被忘卻。即使在當代,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我們發現更多孔子的智慧,也從孔子的思想中獲得裨益。在崇尚人文回歸的今天,我們更應該銘記孔子,重溫圣人的諄諄教誨。
選文1
孔子的“大同”之夢
孔子的“激進”
□錢 寧
今人看孔子,多見其“復古”,見其“守舊”,其實,回到2500年前,孔子卻屬激進一派。他對現實采取批判態度,有“不同政見”,還能看到未來。
春秋之際,諸侯們一心想的是爭霸天下,謀士們建言獻策,談的都是如何富國強兵。諸子百家中,只有孔子的政見卓然不同。他說,富國強兵,爭霸天下,絕非“大道”,“仁政”才是“大道”。
可惜,沒有君王愿走他的“大道”。君王自有君王的道理,但孔子不肯放棄自己的理念。“仁政”之路在魯國行不通,他便毅然辭別父母之邦,周游列國,游說每一位可能給他機會的諸侯,甚至發出“道不行,乘桴浮與海”的毒誓。這完全是一個流亡者的作為,沒有一點忠臣的樣子。顯然,他忠于的是自己的理念,而不是各國的國君。
孔子不僅執著于自己的理念,還將“仁政”上升為“大道”行于天下的“天意”,并以“天意”來抗衡君王的“寡人之志”。正是這高懸于所有君王頭上的“天意”,
將君王們置于被衡量和被評判的地位,千百年來,讓
皇權威壓下的儒生士子,多少有一點抗衡君王的精神武器。
孔子的激進更體現在他對“大同”之世的向往。他追尋的政治理想不是“天下一統”,而是“天下大同”。在這一點上,他比同時代人看得更遠。
“仁政”之路通往的就是天下“大同”。“大同”之世是一個托名于“復古”的未來社會,以“天下為公”為特征,人人都有生活保障,關愛他人,也被他人所關愛,有點社會主義性質,也有些“和諧社會”的色彩。
對天下“大同”更深的體悟,是在《論語》“各言其志”一章。一天,孔子與子路、曾點、冉求、公西華等閑談,讓他們“各言其志”。子路搶先說,他能讓弱國在三年里變為強國;冉求說,他能讓窮國在三年里變為富國;公西華說,他更愿意主持宗廟祭祀,會盟典禮。待問到年紀稍長的曾點,曾點正在鼓瑟,一曲彈完,才緩緩答道,自己的志向,與上面三位有些不同。孔子鼓勵道,不妨說出來,大家“各言其志”嘛。于是,曾點說出了自己著名的向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點的描述,讓孔子喟然而嘆:“吾與點也!”——我贊同曾點呵!
孔子贊同曾點所言,深有意味。宋儒說,從曾點描繪的景象中,可以看出“堯舜氣象”;近人也說,其中蘊涵有“太平社會之縮影”。其實,更深一層說,在孔子看來,強兵也好,富國也好,文化建設也好,都是手段,人類文明社會的最終目標,應當是讓人類回歸最自然的嬉戲狀態,就像2000多年后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
形容的那樣:“人詩意地棲居。”那才是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
孔子為中國人提出了一個終極夢想。像所有理想主義者一樣,他在現實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窘境,但他一個人的“大同”之夢,歷盡千載,超越時代,成為所有中國人的夢想,并最終會成為全人類的夢想。
(選自《新民晚報》2010年2月15日,有刪改)
含英咀華
作者置身于孔子的那個時代,以獨特的視角,為
我們解讀了一位“激進”的孔子形象,構思新穎,論據充分,論證有力,讓讀者對孔子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視角。正所謂“孔子,絕不是一遍兩遍就能讀懂的”,會常讀常新。
思考練習
1.從文中看孔子的“激進”,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2.孔子贊同曾點所言,體現的是消極還是積極的思想?請簡要分析。
選文2
孔子的快樂生活
告訴你一個快樂的孔子
□葉匡正
由于電影《孔子》的宣傳聲勢,很多人對了解一個真實的孔子,有了興趣。事實上,因為時代久遠,我們已無法還原一個真實的孔子。但能肯定的是,即便那個留存在一些可信典籍中的孔子形象,依然與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孔子,有很大差異。
記錄孔子生平言行,除《論語》和《春秋左傳》外,散見于《春秋公羊》《春秋谷梁》《孟子》《禮記》《孔子家語》等一些典籍中。當然第一個為孔子寫出完整傳記的是司馬遷。雖然后代學者多認為司馬遷在《史記》中的《孔子世家》對史料并未作嚴格篩選,
真偽相間,甚至條理有些紊亂。但不能否認,《孔子世家》卻成了后人了解孔子生平的一個基礎。唐朝時,韓愈就曾發出感嘆,認為要探知孔子時代的實情,已不可能,何況今天呢?不過,我們還是能通過一些史料,來盡力發現一個真實的孔子。
如果我們認為孔子是一個刻板、無趣的老學究,那就大錯特錯了。孔子可以說是中國最早創造快樂哲學的人。《論語》的開篇,就用“悅”“樂”“不慍”四個字,給學習定下了一個快樂的基調。儒家思想中對于快樂的肯定,也明顯多于其他各家學說。孔子對于學習還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強調的仍然是學習的快樂精神。
孔子對快樂的要求也極為簡單,他曾說,吃著粗飯,喝著白水,彎著臂膊當枕頭用,快樂就在其中了。所以,他對顏回的贊賞就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見,在孔子的心目中,快樂多么容易達到。
可能正因為孔子是一個充滿了快樂精神的人,所以即使他常常碰壁,也總能從失敗的不快中走出來,還注意不時讓身邊的弟子也放松一下。《史記》中記他周游列國,在鄭國和弟子失散后,一個人呆呆地站在城東門口,被鄭國人看見了,就對尋找老師的子貢形容他“落魄得像條喪家狗”。哪知當子貢把這些話轉述給孔子聽時,孔子反而笑了,自嘲地連連說道:“說我像一條喪家狗,還真是像呵,還真是像呵。”一點也不以為意。
孔子也是最早把音樂當做快樂之源的人,而且從來不掩飾自己對音樂和唱歌的熱愛。所以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會三月不知肉味,并驚嘆:沒想到音樂之美能到這個境界。
在孔子看來,人的生命與快樂,有一個與音樂互相呼應的世界,而音樂能充分讓人體會到生命的這種快樂。孔子幾乎天天都要唱歌,除非某天有喪事,才可能讓他停下歌喉。孔子還喜歡與人一起合唱,碰到有人唱得好的,必然讓他重復地唱,細聽對方歌唱的妙處,才與對方一起相和而歌。這些都是《論語》中記載的。
孔子用他的生活證明了這樣的事實:快樂不僅是一種生活理想,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選自《深圳晚報》2010年1月
20日,有刪改)
含英咀華
一個快樂的人不是由于他擁有的多,而是由于他計較的少,懂得發現和尋找,且具有博大的胸襟、雍容大雅的風度。本文立足《論語》,從客觀真實的角度去解讀孔子,告訴了讀者一個“真實的”“快樂的”孔子。文
中多處引用孔子的原話,增強了文
章的真實性,同時也增強了文章的
文化底蘊。
思考練習
1.“快樂不僅是一種生活理想,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孔子是如何證明這一點的?請簡要分析。
2.結合全文,你是怎樣看待孔子的“快樂”的?
選文3
孔子的高貴
獨步闕里
□曹俊英
清晨的闕里,人跡寥寥。一座四個石龜托起的牌坊門兀立了2000多年,相隔不遠有一個古老的鐘鼓樓,一樣的沉默。
我獨步于這條孔子母子生活過的簡陋小巷,想象著母子二人貧寒而快樂的日子,感慨頗多。闕里一側連著孔廟,一側接著孔府,我驀然想到了兩個詞語:高貴和富貴。
是的,你只要來到了闕里旁的孔廟,你就會明白什么叫高貴,什么叫文化的尊貴。
走上一條古老的林蔭道,兩側的松柏無言相伴,紋路凸顯的樹干寫盡了歷史的滄桑,幾棵枯木老而不死,依舊支撐著圣人的天空。穿過兩堵厚厚的明城墻,來到了孔廟門前。這里沒有皇家大院的富麗和威儀,只有石橋、流水、老槐、垂柳、大紅色的木柵欄門。也許這種尋常家居的味道,才應該是原生態的孔子:平和而親切,溫良而睿智,于舉首投足間,于日常瑣碎中,隨意揮灑著人性和智慧的吉光,體現著真正活潑具體的人間情趣。高貴不是高高在上,孔子的高貴光亮而不耀眼。
孔子給人的感覺確是這樣的,不管布衣藍衫還是峨冠博帶,你都可以走到孔子的身邊。就如同孔廟內參天挺拔的古松,你可以站在它的身邊,但你必須仰視它,然后發出如司馬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一樣的感嘆。
孔府墻外有兩個小牌樓,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我想,當地位顯赫的官員從高頭大馬下來,斂聲屏氣謙恭走過孔廟門口,這就是文化高貴的魅力。
歷史上曾有十二位皇帝在泰山祭天后前來祭孔,并親筆題寫很多碑文。余秋雨說他們“同時祭奠了兩座泰山”,孔子這座泰山更高大,因為他是屬于世界的。
我在一塊巨大的御碑前站住,這是一塊成化碑,是明憲宗皇帝朱見深于成化四年親筆書寫的碑文。我細細看去,“朕惟孔子之道一日不可無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讀到此,我笑了。自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儒家思想便一直處于正統地位。歷代帝王對孔子的頂禮膜拜,無非是一己之私,為他們家的江山,為他們的統治服務。不管是“儒法互用”還是“儒道互補”,實際上都不同程度扭曲了原典儒學的內涵。孔子是人性的,人文的,他超越了時空,歷時2500年不衰,恰是因為他超越了小我,面向人類,面向世界。朝代有更替,世事有更新,唯有孔子及其文化萬古不衰,歷久彌新。
客觀地說,帝王位尊碑大,熱鬧了孔廟,也抬高了孔子的文化地位。但當帝王膜拜于圣人足下,高大的反而矮小了,矮小的卻與日月爭輝。這就是高貴,心靈的高貴,文化的高貴啊!
燒香膜拜的人很多,我忽然想起很生動的一幕:朋友家那個調皮的小子來到孔子像前,調皮地說:“讓咱來給二哥翻個跟頭。”隨即猴子一樣翻騰。一臉虔敬的游客,一個活潑的孩子,不知孔子在世,會更欣賞哪一個?
徘徊闕里,行走在高貴和富貴之間,我在觸摸真實的孔子的脈搏。孔子駕車從2500年前匆匆走過。車過處,遺一木鐸。
(選自《走近孔子文化散文系列》,有刪改)
含英咀華
與作者一起徘徊闕里,我們也仿佛觸摸到真實孔子的脈搏:平和親切、溫良睿智,于舉首投足間,于日常瑣碎中,隨意揮灑著人性和智慧的吉光,體現著真正活潑具體的人間情趣與文化的高貴;即使是帝王將相也拜倒在他的腳下,聆聽圣人智慧的“真言”。
思考練習
1.作者獨步闕里,發現了一個怎樣的“孔子形象”?
2.結合全文,你認為面對“一臉虔敬的游客,一個活潑的孩子”,孔子會更欣賞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