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看起來因為其抽象性而難以界定,如此一來,交易規則的制定和交易平臺的搭建就充滿難度和挑戰。
9月初,在北京召開的“2012地壇論壇”上,政府官員、企業高管、金融機構代表、專家學者等等各方人士圍繞著“碳市場與低碳發展”的主題,展開了一場大討論。
六大機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碳交易市場概括六大機制,需要是研究和解決。
第一個機制叫碳排放權的形成機制。既然是一個市場,就有交易的對象,那么必須得有價值,否則誰去交易?如果說沒有稀缺性和價值的話都不愿意交易,所以說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讓這個交易的對象有價值,大家愿意交易。
第二個機制是碳排放權的分配機制。怎么把碳排放交易權分到企業和個人的手上,分配的原則怎么定的,是公平的,還是適用,分配的路徑是什么?
第三個機制是碳交易機制。碳排放交易機制,實際上京都議定書就是一個碳交易機制的設定,但是這個里面搞碳交易試點,交易平臺本身,交易平臺本身的規則體系的建立,也是一個交易機制。
第四個機制是碳交易的價格形成機制。既然是一個市場就得有一個價格作為紐帶,那么這個價格怎么確定,由政府定,還是是市場供求關系定?
第五個機制就是建立一套體系,有檢測的問題,也有報告的問題,有登記的問題,核查的問題等等。這一套體系是碳市場運行的一個基本的要素。
第六個是碳交易的監管機制。既然是一個市場,那么也還要有監管,那么監管涉及到了誰來監管,監管的主體是誰,監管的對象是誰?
碳排放權法則
最近歐盟碳交易市場疲軟,除了經濟不景氣等原因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配額發放過多,造成碳的價格大幅度下調,因此,試點單位的總量設定與配額分配要考慮企業的承受能力。
對于碳排放權的分配問題,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孫翠華指出,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核心的問題主要涉及到,首先是設立碳排放總量,這就要根據我們碳強度下降和我們能源總量控制來設置碳排放權交易。另外還包括怎么分配碳排放權?怎么制定交易規則?怎么確立企業報告核算制度?怎么建立政府登記注冊系統以及交易的問題。
碳排放權分配有歷史法和基除法兩種可選方法。我國怎么做?這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現在我國七個試點城市都是側重歷史法,但是也同時在研究基除法。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排放權是免費分配還是拍賣?
孫翠華說,“在我國,一開始我認為還是免費的比較好,因為我們的制度不同于歐洲。歐洲的電力企業拍賣以后,企業有自己確定售電價格的權力,在中國這個價格由國家統一控制。為了避免因為一些企業碳排放權拍賣所付出的成本引起產品價格上漲,從而影響國家政策價格制度。所以我認為初始的階段選擇還是免費分配的方法比較好,將來如果有 新進來的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是不是能夠給予拍賣,到時候可以再探討。”
另外,第三方核證機構是企業由付費還是由政府購買核證服務,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現在歐洲第三方核證的方式是選擇企業核證機構并收取費用。我國采用這個方式時,如果核證機構和被核證企業,有經濟連帶關系,那是否能夠保證做到公平、公正?這也是7個試點城市正在考慮的問題。現在上海在研究,由政府買單請第三方核證機構給企業核證,使它們之間沒有經濟關聯。
中國證監會期貨監管一部副主任劉云峰提出,碳排放權是一種權利機制,往往是年初發放,年底注銷,與普通大宗商品不同,碳排放權需要登記系統來記錄碳排放量,證明碳排放配額和碳排放量的存在,碳排放權兼有商品和金融的雙重屬性。歐盟碳市場經驗表明,合理分配碳交易分配,優化資源配置,期貨和現貨市場共同構成碳市場體系。從國內面臨的嚴峻減排形勢,以及未來長遠布局來看,我們應當借鑒國外排放交易體系建設的經驗,給予現貨和期貨,場內與場外相結合的多層次碳排放交易市場體系。
金融介入
常言說,沒有金融部門參與的市場很難叫做市場。在碳交易的市場體系中,同樣需要金融的介入,不過金融部門應該介入到什么程度?這對于即將開啟碳交易元年的我國碳市場來說至關重要。
財政部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陳歡說,“這個市場有一個逐漸完善發展的過程,當然了,金融部門參與到這個中間的話,也需要一個逐漸參與的過程,必定是隨著碳市場的成熟程度增加。不過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不要一開始就進行炒作,進行衍生品的設計,這就會使其淪為投機行為。”
陳歡同時強調,“從買方到賣方的交易過程都是一個數字的流通,不像我們生產出實體的商品,國外這個方面叫碳信用,如果說沒有這個方面的信用,碳減排量的價值蕩然無存,所以說這個信用應該是碳市場發展的命脈。”
在論壇上還有個話題出現頻率很高,就是碳交易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個話題歸根結底是在探討:中國需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碳市場?
很多人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的碳市場。不過對于這個問題,國家應對氣候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卻一再強調,“沒有這樣的一個條件,市場經濟是一個世界范圍通用的術語,在這種通用環境下,我們不應該提中國特色的碳市場,這個詞意味著我們的市場不成熟,不能與國際上其他國家接軌,只是我們自己的市場,而不是一個國際化的市場。如想納入全球的碳排放衡量機制,就必須用國際語言說話,符合國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