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本刊重點報道了山東濰坊城市建設的理財模式。其最大的新聞具象是,252億的資金投入起到了千億元資金才達到的城建效果!
進一步剖析,則是現行城市化模式與城建模式的“轉型升級”。
中國現行的城市化模式,有兩大核心:一是傳統的經營城市模式,以土地財政的方式實施城市建設大躍進,從而以土地融資帶來未來巨額的政府性債務;二是城市建設過程中,主要由建設部門發揮實踐主導作用,其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從而帶來資金浪費與工程腐敗等客觀問題。
城市建設“濰坊理財模式”為此進行兩大革新:一,濰坊市將“經營城市”變為一條完整的、可持續的良性鏈條,從城市規劃、政府融資、建設與資金管理、城市管理維護、資金償還等整個環節,均將財政嵌入進來,并發揮其實踐主體作用,確保全程的科學化。
二,創新了城市建設的關鍵環節,即改變了建設部門既管建設由管資金的模式,改革后,由財政部門牽頭,對城市建設資金進行統一支配,建設部門則專司建設職能。
再進一步剖析,則觸及到“深度本質”,即政府市場與財政的“三主”邏輯:政府主導、市場主體與財政主操。
政府主導,應是中國特色的褒義用詞。或許有人顧慮:政府強勢主導“造城”,會不會有損市場化原則?其實,中國城市化進程,如果采取西方那種城市自然生長的方式,幾十年乃至上百年城市面貌才會有所重大變化。
我們發現,濰坊的“政府主導”,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又表現為“財政主操”。比如,城市建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道財務鏈條,濰坊將財政定位為這一財務鏈條的實踐主操者,最為突出的則是,財政部門牽頭對城市建設資金進行統一支配。
這啟示我們,“政府主導”可以通過“財政主操”來落地實現。否則,“政府主導”仍將更多地停留在口號宣示性的層面。
“市場主體”,同樣在濰坊城市建設中得以凸顯。
在濰坊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在“政府主導”下,“財政主操”的實踐無疑激揚了“市場主體”的作用。比如,252億大于1000億直接投入的一大奧秘,就是撬動了大量社會資金的市場化投入。
市場主體為什么如此踴躍呢?很簡單,“政府主導”乃至“財政主操”的新型城建模式,給了市場主體應有的市場環境、市場秩序與市場行為,用一句大白話來形容,就是“不用給人送錢也能賺錢了”!
在濰坊城市管理的過程中,“政府主導”下的“財政主操”更是給了“市場主體”應有的市場空間、市場方式與市場利潤。比如,政府購買服務,城市管理作業實現了市場化、社會化與專業化。
“政府主導”與“市場主體”我們耳熟能詳,而“財政主操”能將“政府主導”和“市場主體”融匯體現,的確值得我們思索。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財政本來就是政府理財(公共理財)的實踐主體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