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提及這個城市,很多人自然會想到風箏,想到農業產業化,想到濰柴等一大批知名企業,想到職業教育??
優美的環境,合理的城市布局,完善的基礎設施??始于2003年的高質量城市建設,給濰坊的城市面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建設”已經成為濰坊的又一張“城市名片”。
模式進化
無疑,中國正處在城市化的浪潮中。
2003年之前,濰坊仍然像全國大多數城市一樣,面臨著傳統城建模式之痛。那時,全國各地城市建設如火如荼,不用說在全國,就算是在山東省內,濰坊的城市建設已經拖了后腿。當時的局面讓市里主要領導很有壓力,多次召開全市動員大會,也邀請了各方面的專家來出謀劃策。最終,濰坊市委市政府形成統一決策,根據總體部署,對中心城區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范圍、高標準的提升改造。
由此,城市建設資金管理“濰坊模式”開始形成,即對傳統城建模式進行兩大革新:一,濰坊市將“經營城市”變為一條完整的、可持續的良性鏈條,從城市規劃、政府融資、建設與資金管理、城市管理維護、資金償還等整個環節,均將財政嵌入進來,并發揮其實踐主體作用,確保全程的科學化。
二,改革了城市建設資金管理的關鍵環節。改革后,由財政部門牽頭,對城市建設資金進行統一支配。為了更順利地開展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濰坊市財政局連續出臺了《濰坊市市級城建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濰坊市城建項目政府采購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做好了資金管理的制度保障。
這,應該是地方政府現行的經營城市模式和城市建設資金管理模式的偉大“進化”。
系統創新
一種傳統模式,向更優模式的進化,從來都是一項系統工程。
記者發現,濰坊當地經驗的介紹非常概括化:“濰坊市財政堅持‘不從預算內拿錢搞建設、資產負債平衡、不給后人留包袱’的原則,確保資金‘融得來、花得好、還得上’,為城市建設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從而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產業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
但在其中,均蘊含著眾多的價值點。
首先,從“融得來、還得上”來說,建立“項目規劃、資源儲備—建設投入、城市增值—資源運營、資金回籠—歸還貸款、再行投入”的融資建設良性循環機制。
濰坊在此間進行了兩大價值創造:一是,構建了一條建設融資的良性鏈條;二是,讓財政部門具體擔當全程利益具體把控者。
其次,為了保證“花得好”。濰坊市財政出臺了一系列的舉措。
一方面,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政府采購模式,讓所有城建類資金納入到財政管轄范圍。將城建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監理以及大型設備、大宗材料等,全部實行“統一平臺、統一流程、統一招標”。這其實是將名義上的政府采購回歸到了實質上的政府采購。
另一方面,建立制衡、嚴密、高效的資金管理模式。濰坊市財政局堅持從制度入手,在管理體制和評審、現場監督、資金撥付等各個環節,都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辦法,實現了無縫隙管理和全過程跟蹤監管。一語概之,讓財政部門對城建資金的管理權得以應有回歸,從而確保資金“花得好”,建設“搞得好”。
第三,“管得好”。城市建起來后,還要管理得好。濰坊改變過去城市建設中“重視建設,忽視管理”的局面,提出“三分建、七分管”的理念,并改變城市管理公共服務解決方式,以市場化競爭模式來完成城市管理服務。
濰坊啟迪
至今,當記者將濰坊模式與國內其他城市幾位熟悉的政府、財政、建設的主要領導探討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均是詫異:濰坊真的能搞成這樣嗎?!
的確,濰坊模式有著濰坊特質。
“現有模式是對舊有模式的極大沖擊,本質上是對原有模式的資源、資金、利益的一次重構,沒有黨政一把手的決策、決心和大力推動,是很難干成的。”濰坊財政局有關人士說。
從理性來剖析,濰坊模式能得以問世,主要因素在于濰坊政府理財決策者,即濰坊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
而在實踐執行層面,濰坊財政部門則是“能干事”的政府理財實操者。
也許,有人會認為,濰坊模式是濰坊財政的“擴權”。濰坊財政部門相關人士則告訴記者,“對財政部門來說不是職能的擴大,項目資金從以往的以撥列支模式到全過程管理模式是資金管理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新提升和跨越。財政部門參與城市建設管理,不是‘爭權力、搶利益’,而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資金籌集、資源運營、制度建設上”。
其實,財政部門作為政府理財的主要推手,這實質是政府理財職能的回歸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