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濰坊市近十年來中心城區重點城建項目資金約200多億元。僅僅從數字來看,10年200多億元,確實不多。但濰坊財政人自豪地告訴記者:“200多億起到了千億元效果!”
這其中的奧妙究竟是什么?
管好建設資金
記者實地采訪發現,提高城建資金的使用效益,首要的原因在于財政切實管好了建設資金(詳見下文),這省了不少錢。
比如,將所有城市建設類資金全部納入財政部門,將名義上的政府采購回歸到實質上的政府采購。將城建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監理以及大型設備、大宗材料等,全部實行“統一平臺、統一流程、統一招標”。
比如,財政直接撥付資金,推出了集中撥付制度。每筆城建資金撥款,均由承包商根據合同約定條款及實際實施進度,向監理單位提報撥款申請,經監理單位、項目財政專員核查后,報項目業主單位簽署意見,財政部門依據業主提報的撥款申請,對各項目立項審批、合同簽署、竣工驗收、結算審核、繳納稅款等環節進行審查,編制撥款按程序報批后,直接支付到各工程承包商。
比如,創新提出實行財政專管員制度,強化過程管理、現場管理。既有效保障了工程質量,也節省了大量資金。
財政介入規劃
濰坊市財政局的官員曾向記者無意間介紹,在城市建設的規劃環節,財政部門就一起介入了,并對規劃項目進行嚴格地考評。
無獨有偶,廣西憑祥市市長黃云革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曾強調,他認為城市建設要干的首要事,就是抓好城市建設規劃,而財政部門要積極主動介入城市規劃,因為在他看來,這可能會節省出更多的錢來。
的確,在一些地方,城市規劃成為一紙空文,或者重復建設不斷,或者規劃難有落地財力,最終導致大量財力的浪費。
濰坊此舉,無疑是提高城建資金的使用效益的一大奧妙。記者在濰坊坊子區發現,已經建設的各主干道,在行車道與人行道之間均建設了小型綠化帶,而人行道外圍的大型綠化帶空間充足;以后一旦需要擴充行車道,直接利用小型綠化帶即可。這樣的規劃無疑為未來的城市道路擴建節省了巨量資金。
轉變投入方式
除了上述“省錢”方式,濰坊肯定要投入資金。
濰坊市財政局的人士介紹了其中的奧妙—轉換投入方式。
一是轉變為資產的投入。2003年,濰坊市財政局成立國有資產經營投資公司,作為城市建設的融資平臺。按照“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原則,將市級行政事業單位的土地、房屋等固定資產劃入公司名下,不斷注入優質資產,壯大資產規模,提高融資能力。在此基礎上,濰坊市財政局對平臺融資模式進行了進一步深化,提出“開發一個片區、搭建一個平臺”的發展模式,讓平臺成為一個城市片區發展的心臟和引擎,實現片區自我滾動循環發展。
二是轉變為資源的投入。比如,以資源換項目。對部分建設項目,通過拍賣地下空間和廣告經營權、公共設施冠名權、設施經營權等多項手段,以資源換項目,以無形資產換有形投入,實現了項目建設資金的自求平衡。
集中財政資金
城市建設,需要政府財政直接掏出真金白銀。
但現行的主要方式是,有限的財政資金被部門分散了,難以集中財力搞建設。
“2003年之前,市級財政比較困難,除去保工資、保運轉,預算內調劑不出來更多資金搞建設?!睘H坊市財政局有關人士說:“那時候濰坊市每年預算內可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的資金僅在1億元左右。財政部門按照以撥列支的原則,將資金撥付給市政府相關建設、綠化等主管部門,由各項目主管部門分別組織實施。資金本來就少,還切割到多個部門,相當于撒芝麻鹽,效果可想而知?!?/p>
濰坊城市建設新模式實施后,分散的建設資金得以整合。僅2011一年,濰坊就將各部門的建設資金統一納入財政部門,共計38億元,整體推進,效果事半功倍。
政府直接集中投入的這些真金白銀,從而撬動公共資產與社會資本的共同投入,最終產生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