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入在減速!
在接到這個選題之后,記者花費多天時間,緊急聯系了河北、山東、寧夏、湖北、湖南、遼寧、新疆幾地市縣鄉鎮財政局、所,希望得到這些基層的真實狀態。
高端危機
“這次的危機,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叫做‘高端危機’。因為我們這些比較落后的地方財政并沒有受到太嚴重的影響。”河北省承德市某縣財政局局長表示,由于該縣礦業發達,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資源稅,而由于該縣戴著貧困縣的“帽子”多年,資源稅收入占當地財政收入高達95%左右。“在資源稅改革之后,我們的財政收入不僅沒有減速的情況,而且在逐步上升。”該局長表示。
無獨有偶。幾乎本次接受采訪的所有農業大縣,和某以旅游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地方財政表示,農業在減稅減速的過程中并未受到太大沖擊,而旅游業受門票價格高漲等影響,也并未有太明顯的財政減收跡象出現。
但顯然以企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東部地區,如山東以鋼鐵為主要財政收入來源的某市財政,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由于其主要出產建筑業鋼材,而現在由于該地方土地出讓金收入滑坡,房地產業不景氣,加之鋼材降價,該地財政局預算處處長表示,基本上“已經停止增長了。”
而以企業稅收為主要財政收入來源的東部許多沿海城市,更是叫苦不迭。遠非“還能撐住”那么簡單。
全面下降的稅收
日前,福布斯中文版對外發布了2012年第一季度我國93個城市GDP排行榜。其中東部地區城市平均增長幅度低于中西部城市。名單中位次較后的城市集中分布在華東及華南沿海地區。記者聯系了該區域內某城市,該市轄區內中小企業眾多且以外向型發展模式為主。財政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回復,“我們這里剛完成地方政府換屆,領導們都想拼政績,你提的經濟和稅收增速的話題比較敏感,我們不方面透露。其實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忙著陪領導到各地調研,準備擬定對企業的扶持辦法。”
浙江省財稅政策研究室主任余麗生分析,“今年的經濟形勢整體比較困難,收入形勢嚴峻,像浙江、廣東這些東部沿海地區可能都會出現發展比較困難的情況,這可以說是普遍的共性問題,相比較,西部一些資源多的城市可能會發展比較好。”
以浙江省為例,余麗生對不同地區出現的經濟和稅收增長減速情況做出了分析對比,“總的情況是,要素制約比較嚴重的地方,比如溫州、臺州等浙南地區,情況比較嚴重。原來調整的早并且調整的好的地方,發展相對好。另外就是要素供應能夠得到保障,可以滿足其發展需要,比如土地資源豐富,可以引進一些企業的地方,發展形勢也不錯。”
浙江省臺州市財政局工作人員稱,一方面是要素資源的制約,作為主要要素的土地資源在浙江比較稀缺,于是企業發展空間受限,而且現在很多地方除了土地本身少的原因外,國家對土地指標的控制也比較嚴格。
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來看,沿海地區經濟對外依存度比較高,歐債危機之后,全球經濟受到影響,導致企業外貿出口減少,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同時融資難和招工難也為企業生存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使企業面臨下一步轉型升級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形勢,一些企業外遷,也影響了沿海地區的發展。
去年四季度以來,浙江省出臺了一系列結構性減稅政策,如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提高了工資薪金、個體工商戶經營所得的減除費用標準,并對稅率結構進行調整,受此影響一季度個人所得稅大幅減少;提高個體工商戶增值稅、營業稅的起征點,對集成電路重點項目和部分進口設備留抵稅額予以退稅;從今年1月1日起,對700多種商品降低進口關稅,對小型微利企業實行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優惠政策,免征蔬菜批發零售環節的增值稅,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試點等等,這些減稅政策的實施,使一些主體稅種都有不同程度減收。“減收的幅度應該是比媒體所報道的要大。具體數字不方便透露,但可以說的是,我們一些企業明年的稅已經提前入庫了,依然不能讓我們的財政收入看起來好看一些。”臺州市財政局工作人員表示。
內憂外患
該工作人員對《新理財》表示:“現在我們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內憂,憂我們的財政收入上不來,預算已經做出去了,我們需要錢來做這些事;外患,可能就來源于我們的地方政府。”該工作人員表示,如果財政自身可以被視作稅收減速的內因,那么來自地方主政者主觀意愿的決策,導致稅收減速,或許可以被歸為外因。
無獨有偶,據記者聯系的某地財政局工作人員反映,該市新任領導主張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將環境治理作為上任后的主抓工作,于是原本礦產資源豐富,并依靠其發展支柱產業的該市已經全部叫停了與之相關的企業,這位工作人員表示,“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影響,今年財政形勢原本就比較嚴峻,我們財政收入中40%都是靠礦,現在礦業叫停,肯定受影響,今年財政收入提上去目標能不能完成還兩說。現在的事實是,我們的主政者正在逼著我們做出漂亮的數字,但這違反了起碼的經濟規律。”
財政收入的大幅回落,主要是因為經濟滑落所致。2011年,歐洲國家受到主權債務危機的嚴重沖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可忽視。首先表現于國外訂單的減少和出口的下降,其次表現于外國來中國的投資減少,進而影響中國國內的投資需求下降。
從國內看,銀行信貸緊縮,這對于需要大量資金周轉的企業來說是致命的。即使是那些資金周轉良好的企業由于不能獲得足夠資金,也難以形成合理的現金流,投資建設項目下降,企業被迫降低其投資速度,交稅速度自然下降。
土地出讓金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非常高,有些地方甚至占財政收入一半以上,而且多年來不斷攀升,地方財政對土地的依賴可謂“名不虛傳”。2011年至今,房地產市場一直處在“史上最嚴”的的調控政策壓力下。財政部科研所基礎理論研究室主任楊良初表示:“土地財政是導致財政收入減緩的重要因素。”
在中國,很多地方財政依靠中央轉移支付的程度非常高。一位西部地區的財政局長曾向記者這樣形容:“如果我們財政收入有1元錢,中央轉移支付至少有8角,我們地方財政收入只占2角錢甚至更少。”各種因素導致中央轉移支付資金下撥速度緩慢的現象十分常見,地方財政局年底收到當年轉移支付資金的情況時有發生。某財政研究者說:“6月正處一年的中旬,財政收入增幅減緩也非偶然,大量轉移支付資金還沒有到位。”
四萬億不再來
一位發改委內部人員稱,發改委在逐漸熱起來的六月,繼2009年金融危機之后,再一次門庭若市。因為許多地區都在把十二五規劃中的基礎項目建設時間提前上馬。
乍一看,似乎這與三年之前的救市方式毫無二致,但我們似乎忘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投資。
確實,地方在沒有像當年一樣的四萬億基礎投資的前提下,再次啟動了公共投資開支項目。對此,一些地方財政表示“很危險”。
“由于你上一次的危機所帶來的債務還沒有還清,是吧。”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貿易研究所副所長林旗表示,十二五期間的“鐵公基”項目設計并沒有錯,但對于提前啟動一事,他表示:“我不發表意見。”
而地方財政可能相對要現實的多。河北某高鐵建設項目負責人表示,年初業已停工的高鐵線路,現在已經恢復生產。“這對于地方財政來說,其實不是什么好事。這些項目的開工勢必會拉動經濟,但這不是復蘇。不去投錢,而是繼續壓榨地方財政資金,這種做法會在幾年之后對財政造成更大的傷害。”湖北省黃石市財政局某工作人員稱。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共同擠壓之下,財政事實上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