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減收從長期看是一個階段性事物,是一種“短痛”,然而處理不當也會變成“慢性病\"。
不少發達國家在過去百年中經歷了多次經濟危機,在應對周期性出現的財政危機有著豐富的經驗,這對我國財政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財政平衡短期波動
財政收支平衡是宏觀經濟政策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但這種平衡主要應立足于長期平衡,而不僅僅是短期平衡,脫離經濟總體的財政平衡既無意義也不可持續。特別是功能型財政思想的出現,要求財政要從經濟周期的角度考慮,逆經濟風向行事,加強對經濟調控的能力,而非單純的追求以往的收支平衡。
從歷史上看,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赤字率在短期內都曾出現過較大的波動,如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間里,美國、日本、法國、德國和英國的赤字率最高分別達到達6%、7.3%、6%、3.3%和7.7%,但其長期赤字率則基本穩定在2.5%左右。這說明在一定時期根據實際需要實行一些短期的財政赤字,可以換來財政長期的平衡。
由于經濟周期的現實存在,財政需要適應其波動,做到在短期波動而在長期平衡,而并非一味的追求平衡。美國20世紀以來出現過四次赤字比較嚴重的時期,赤字率超過了3%,究其原因都是由經濟蕭條引起的。而隨后的赤字率下降甚至赤字減少出現贏余又都是經濟狀況轉好、經濟進入復蘇和高漲期的結果。比較典型的如美國90年代中期以后的經濟高增長最終消除了美國的巨額財政赤字,并轉而出現贏余。
除此之外,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也對財政的短期與長期平衡產生影響。在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要求政府發揮的作用不盡相同,相應政府的支出強度與結構也有所區別。在某些階段上政府為實現特定的公共政策目標,赤字會大一些,結果可能導致在某些階段上財政的不平衡。但財政的短期不平衡是為了經濟社會的長期發展奠定比較牢固的基礎,運用得當能夠為財政實現長期平衡提供重要保證。如美國在30年代和日本60年代的公共工程與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雖然導致了持續時間較長的赤字,但為其以后的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減稅增收的逆向思維
從“大蕭條”以來,西方各國均采取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凱恩斯經濟學認為稅收通過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進而影響總需求,在生產過剩而需求不足的年代,明顯沒有直接增加政府支出來的效果明顯。而70年代的石油危機,是由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需要政府從供給方面解決難題。里根政府上臺之后采取了供給學派的減稅政策,通過減稅增加供給最終化解經濟危機。
其中著名的拉弗曲線詮釋了稅率與稅收或GDP的新關系。1974年,經濟學家拉弗為了說服當時的總統助理切尼,使其明白只有通過減稅才能使美國擺脫“滯脹”的困境,在一張餐巾紙上畫出了一道拋物線,該曲線不具備嚴謹的實證分析、也不是精確的經濟學模型,只是為了提供一種思路。曲線呈倒U型,總體思路為,在曲線在左半邊時稅收與稅率成正比,即稅率增加稅收增加;而在曲線的右半邊稅收會隨著稅率的減少而增加。其核心原理在于,稅率過高的情況下再提高,由于高稅率挫傷了人們生產與投資的積極性,收入減少,政府的稅收也減少;相反如果在高稅率的情況下減少稅率,有利于激發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這樣就擴大了稅基從而提高了稅收總額。同一時期的瑞典,大部分經濟學家都認為他已經處在了“錯誤的另一邊曲線”,降低稅率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
事實上,這種觀點主要是為降低企業所得稅方面提供了一定依據,而無法為降低個人所得稅方面提供有力的依據,也就是說稅率對于資本和勞動力的影響并不是一致的,對于此我們可以簡單的考察勞動力和資本對于稅率的彈性。一般來說,對個人收入領域減稅,對勞動力的供給水平影響不大,而且也不利于現行中國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而此時如果降低公司所得稅,包括投資稅優惠、加速折舊提成、擴大資本形成有關的刺激性減稅政策,此時往往是很有效的。在“增加個人所得稅,減少企業所得稅”和“減少個人所得稅,增加企業所得稅”這兩種政策選擇中明顯適合選擇前者,這樣既兼顧了個人收入格局的公平又減少了企業負擔。自此,我們發現個人稅率和企業稅率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取舍關系,通過調整二者的稅率,可以維持政府的稅收水平,甚至存在著一種能使政府獲得最大收入的稅收結構。
加強地方財政管理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受經濟低迷、減稅政策等的影響,日本地方財政收入持續減少、財力不足問題日益凸顯。在地方債務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財政出現赤字的地方政府的數量不斷增加,甚至發生因隱性債務過大而導致地方財政破產的惡性事件,如2006年北海道夕張市因債務膨脹而導致財政破產事件。
地方財政作為國家財政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福利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突出保障地方政府財政運轉的安全性,2000年以來日本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圖重建地方財政。這些措施包括:引入“財政健全化”指標體系,力圖早期診斷和化解財政風險;改革地方轉移支付資金不足部分的補足方式,提高財政信息的透明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減少中央政府擔保,實行多元化融資形式;在地方政府會計核算中部分引入權責發生制,加強對存量資產的管理;推行“三位一體”財政體制改革,充實地方財政;推行市町村合并,強化地方自治體間的聯合等。
在改革前,日本部分地方隱瞞財政赤字從而導致財政破產的惡性事件,其原因就是利用了收付實現制政府會計制度的不足和漏洞。而且日本的經驗還表明,建立操作性強的地方財政風險預警和控制指標體系,對于預警和識別地方財政風險,有效防范地方債務危機乃至財政危機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
2011年以來我國地方政府出現債務膨脹、地方財政風險等問題,而日本政府的財政改革恰恰對解決我國地方政府財力不足并能有效控制地方債務規模,防范地方財政風險的發生方面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