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將至,到商場買空調的消費者愈發多了起來,他們發現,有些型號的空調買了還能拿補貼。這是6月1日起開始正式實施的節能家電補貼政策。根據政策目標,國家將安排360余億元財政補貼助推節能產品消費,有業內人士指出,該額度比實施了三年的首期節能產品惠民工程補貼額度的總和還要多。
統觀歷年來的財政補貼,資金數量和項目種類的激增趨勢告訴人們,財政補貼正在對經濟社會進步發揮著良好的作用力,同時前進過程中的客觀問題也亟待去解決。
政策設計與協調
財政部數據顯示,2007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3380多億元資金支持節能減排,加上地方財政配套資金,共同帶動社會投入上萬億元。有業內專家指出,要使資金有效落地,科學的政策設計與協調必不可少。
以屋頂太陽能補貼計劃為例,在這之前的補貼,更多發生在生產端,通過補貼鼓勵企業生產產品。該計劃將補貼的環節轉移到消費階段,補貼鼓勵消費者購買產品,再通過市場吸引企業生產,政策的設計方式更加科學,不過其間也存在一些問題。開發商購買并且安裝了設備就可以得到補貼,但是設備雖然裝在屋頂上,業主能不能使用卻缺乏監管,很多設備因此成了擺設。“這為我們提出一個要求,在財政補貼的制度設計上,能不能真正把節能產品的利用做到實處才是最關鍵的。”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區域財政研究室主任傅志華說。政策設計好,與之配套的指導理念也需要再優化。
設備閑置無疑是資源的浪費,成因背后體現的是部門之間的協調效果。補貼項目作為國家重視的工作,很多部門都希望參與其中,一旦項目涉及多個部門,而又無法形成部門間良好的協調機制,導致的結果就會是條塊分割,也就無法發揮政策應有的效用。
“節能減排財政補貼政策涉及多個方面和種類,設計和推行政策的基礎條件是完善的基本制度,如果相關制度改革不到位,那么很多補貼最后都會流于形式。比如一些能源價格的改革如果不加快步伐,很多補貼的效果都要打折扣。改革過程當中,不可避免會產生新的矛盾,這時有選擇的進行補貼是必要的。”傅志華說。
傅志華認為,此次新政策的出臺很大程度上是寄希望于多種政策效果的疊加:從擴大消費,拉動內需的角度看,這是目前宏觀經濟形勢所決定的必要的政策措施;從節能減排的政策角度看,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是值得肯定。“國家對節能減排很重視,這方面的補貼也很多,效果也不錯。不過,如果補貼項目種類過多、過細,效果未必都能充分發揮出來。比如節能汽車補貼,一輛節能汽車3000元的補貼對于部分買車者來說影響有限,一些經銷商還往往把正常的促銷優惠與政府節能補貼混為一談,弱化了政府政策的影響力。不過,有這么一項補貼,宣傳性的效果還是有的,起碼表明了政府的重視和引導。”
政府與企業的定位
在日前公布的首批享受節能補貼的產品目錄中,入圍企業包括國內知名的一線品牌和地方龍頭家電企業。看著這份目錄,不少人覺得這和之前家電下鄉時的企業目錄有著幾分相似,實力雄厚的大企業首當其沖,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卻難以入圍。一份目錄,提醒了人們思考在政府與企業的補貼關系中,政府的補貼思維該如何定位的現實問題。
這種定位思維的直觀體現,是補貼政策的門檻制定。傅志華指出,以節能減排領域的補貼為例,很多政策設計時要求一個項目的節能量達到一定的標準后才有資格享受補貼,這對于大企業來說是比較容易實現的,而小企業本身一個項目的節能量就不是很大,所以常常被擋在政策門檻外,這是客觀存在的問題。
當財政補貼“一邊倒”式入了大企業的口袋時,就形成了市場公平環境的不平等,于是相關部門對此進行了技術性“糾偏”。去年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下發了一項關于開展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工作的通知,選擇了包括北京、深圳、重慶、杭州、貴陽等在內的8個城市進行試點,提出以地方政府為責任主體,城市為平臺,加大各項資源的整合力度,包括一些中小企業項目,過去以一個企業,一個項目為單位申報,不夠已有政策的門檻,如今可以以城市及行業為整體,進行整合,綜合申請一項補貼。
記者聯系了新疆阜康市水磨溝財政所,一位徐姓所長介紹了當地財政補貼的發放細則。他說,“我們給予企業的財政補貼相當于取之于企業,用之于企業的說法,企業交的稅,財政給你存起來,再按照一定比例,給你發補貼。不過補貼的發法不是說普遍撒胡椒面,而是對我們有針對性的企業。”
旅游業是阜康的支柱產業,當地政府十分關注環境問題,所以無論是本地的企業,還是招商引資來的企業,都要按照政策要求進行生產。排放少、污染低,同時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企業可依照國家標準,得到補貼。政府通過補貼的方式鼓勵更多資金投入到這個方向。
當記者問到,有沒有可能出現政府發放補貼的初衷與引導地方產業發展的結果之間產生偏離時,他說:“基本上不可能。舉個簡單的例子,企業要上項目,首先經發改委審批,經我們審查,按照這個項目進行驗收,生產出的產品要向社會詮釋它的可用性,如果產品用不上,那肯定不給補貼,只有產品受到一致好評,等于社會各界消費者承認這個產品,我們才給補貼。”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聽到了地方政府和企業評價補貼政策的另一種心聲。某地財政局長說,“現在社會上很多人說政府對企業關心不夠,補貼扶持做的太少,在我看來,政府不是做得少,而是管得太多了,其實給企業提供一個良好寬松的市場環境比什么都重要。”
這次擴內需刺激消費新政出臺后,政府的本意是希望引導社會資源向預想的行業或企業傾斜,有企業負責人直言,“與其推行消費補貼,不如直接還稅于民,讓消費者自由選擇。”他擔心補貼的結果是以數量換取數量,“今天的消費行為,預支了明天的消費數量。既破壞了競爭環境,又助長了企業張口要飯吃的惡習,最終導致大量社會資源錯配。”
資金難題破解
“我國惠農補貼資金數額很大,涉及名目繁多,其中出現的問題也比較多。”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列舉了這些問題的種類,“惠農補貼的主體是針對種糧戶,只有種糧食才能拿補貼,實際出現的問題是農民不僅虛報田畝,還偷偷把耕地用來養魚、種菜,這些都不該拿補貼。
經過我們實地調查,發現有百分之一二十農戶的身份證被復印過,像家電下鄉、農機補貼等都是需要個人證件才可以領取,這樣一來就發生補貼被冒領,農民都不知情的事情,等于是地方政府和家電部門或農機部門合謀,把中央的補貼資金套走了。
還有資金浪費的問題,我們到某省農村,發現那里一家農戶家里有好幾個灶臺,是在不同時期因為不同的項目反復修建的。經過調研,我們發現惠農補貼里出現的‘跑、冒、滴、漏’問題在各個項目中出現的情節嚴重性是不一樣的,直補是錢直接打到農民卡里,流失最少。流失最多的,是各種項目補貼,比如村村通公路,國家每公里補多少錢,真正用在修公路上的錢卻大打折扣。”
由此看來,財政補貼作為通過對分配的干預,調節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手段,無論是面向企業還是農戶,抑或是其他領域和群體,項目過多、資源浪費以及騙補冒領現象幾乎成為普遍性問題。
“如今惠農補貼總量增加的做法是很好的,但是名目過于繁多,有時項目就是領導一句話,項目多了就容易出現‘跑、冒、滴、漏’。而且補貼資金的分配是上下級部門的關系,地方都希望從上級拿到撥款,但是上級沒有那么多精力對其進行監管,究竟資金該撥到哪些地方的機制沒有建立完善,所以才會產生‘跑部進京’的現象,這也說明撥款標準的彈性很大。”鄭風田建議“首先從頂層設計階段就要明確,哪些該補,哪些不該補,各個地方該得到多少補貼,簡化項目名目,按照收入進行分配,將資金補給最緊缺,最需要的地方,做到扶貧不扶富。惠農補貼的安排,就可以優先考慮那些最貧困以及為國家貢獻糧食最多的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