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發展是湖北省“十二五”發展時期的新方向。財政作為庶政之母、邦國之本,在跨越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科學推進財政建設是至關重要的。筆者認為,財政建設必須在科學發展的框架內重點把握三個方向,即:財源建設的“可持續性”、財政投入的“協調性”和資金使用的“效益性”。
土地財政轉向可持續財政
跨越式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沒有可持續的財源建設,社會經濟發展便難以完成連續性的跨越。宜都在近年來的探索實踐中,雖然初步構建了相對較為合理的財源建設格局,但財政“一次性”收入還是占較大比重。
房地產業等“一次性”財源收入大多來自于土地開發利用。土地作為生產要素,是典型的稀缺資源。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速度加快,加之國家加強土地控制,土地供應不足的矛盾將日益突出;土地出讓金計提項目增加和比例提高、新的征地補償條例出臺等將大幅擠壓土地出讓收益,兩方面因素疊加,“土地財政”將越來越難以為繼。據財政部統計數據顯示,2007-2010年,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和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的比例從0.35:1上升到0.75:1,土地出讓收入幾乎和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相當。出讓土地是當前大部分地方政府籌集建設資金、增加財政收入的主要手段。過分開發土地以增加財政收入,是以犧牲子孫后代的資源環境謀取當前快速發展的短視行為,在財源建設中要自覺走出“吃子孫飯”的狹隘發展觀,著眼于“留子孫糧”樹立長遠的可持續發展觀。
發展可持續財源要正確處理好五個方面的關系:一要處理好“得與失”的關系,善于運用戰略眼光和全局眼光衡量取舍。對不符合科學發展要求、有礙于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和項目堅決予以關停,絕不以犧牲環境和群眾健康為代價;在招商引資中嚴格把握環評標尺和以民為本的尺度,堅持引優引強,寧失財政,不失民心。二要處理好“收與放”的關系,做到取之有度,予之有方。要著眼于涵養財源,加大對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實施培優壯強工程、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和企業上市工程,優化企業發展環境,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先予后取,少收多放。三要處理好“遠與近”的關系,緊盯國家產業政策和經濟形勢,關注大環境變化,增強財源建設的前瞻性和預見性;要立足自身優勢和本地實際,創造條件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新興財源,腳踏實地加速推進本地同大環境、大氣候對接。四要處理好“質與量”的關系,既看量的大小,也看重質的高低。要多培育穩定的收入來源,調整優化“一次性”稅收獨占大頭的稅收結構,在提升稅收總量的同時,不斷提升稅收質量。五要處理好“上與下”的關系,要根據形勢變化調整鄉鎮財政管理體制,理順市鄉兩級財政關系,建立既有利于調動鄉鎮發展積極性,又有利于提高鄉鎮自身保障能力的財政管理體制,實現市鄉兩級財政同步雙贏。要在處理五大關系的過程中,構建以稅收收入為主,以非稅收入、基金收入、轉移收入等收入為重要組成部分,融資收入作為合理適度補充的財源建設格局。
唯GDP論向幸福指數轉變
全國上下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已經將發展的意義詮釋得十分透徹,但我們也要看到這些發展背后的畸形GDP觀,GDP指數增長的背后潛伏著很多矛盾沖突和結構失衡。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更重要的是實現均衡發展、協調發展和全面發展,要完成從只注重“GDP指數”向更加注重民生“幸福指數”的跨越轉變,進一步理順發展投入和公共投入關系,加快建成公共財政體系。
建設公共財政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它主要著眼于社會公共需求,彌補“市場失效”的缺陷。按照公共財政理念,財政資金應當退出競爭性領域,財政對經濟發展的扶持,應從直接扶持轉變為間接扶持,著力于維護社會穩定,改善投資環境,以及為企業搭建創業的平臺。由于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各地都在競相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地方財政退出競爭性領域的條件還不成熟,也不現實。而原有的不顧財力可行、不計資金效益,只注重拼資源、拼資金式的扶持政策措施已與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為加快建設公共財政體系,宜都已意識到項目建設投入對公共財政的束縛作用,如果項目建設投入不從財政投入中剝離,公共財政體系將最終無法建成。為了理順財政同項目建設投入的關系,今年宜都對市屬開發投資公司進行了體制改革,全面推行市場化運作。在理順財政同項目建設投入關系的同時,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在保證教育、農業和科技等法定增長比率基礎上,按區分輕重緩急、突出重點、控制一般的原則安排,即:在經常性經費安排上,首先保證控制性經費,控制包干性經費;專項經費安排上,首先保證社會保障等全局性專項,控制部門性專項;建設性支出安排上,按集中財力辦大事,突出重點辦民事的要求安排重點工程項目,控制非急需項目。2012年宜都市財政預算安排用于民生領域的支出達到近15億元,占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超過70%,兌現企業優惠政策等相關投入達到6個億,在保障發展投入的同時,更加注重民生領域的公共投入,建立發展投入和公共投入的協調推進機制。
“管分錢”向“管花錢效果”轉變
“管花錢效果”就是開展財政績效評價,“財政績效”最通俗的解釋就是“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是推進跨越式發展的客觀要求。績效評價作為財政管理的一種方法和手段,雖然提出較早,但目前依然處于探索階段。湖北省于2000年便率先在恩施州的5個行政事業單位開展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試點工作,之后湖南、河北、福建等地分別開展了小規模試點,浙江、廣東、遼寧等省較早建立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截至2011年,全國3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中,已有11個省(市)成立了績效評價專門機構,未成立專門機構的省(市)也落實了相應職能,但縣市一級的績效評價工作尚未真正鋪開。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打破了原有“重投入、輕產出”,“重分配、輕管理”,“重數量、輕質量”的粗放發展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率。
(作者裴學中系湖北省宜都市政協副主席、財政局局長;鐘慶波系宜都市財政局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