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我國技術引進的發展狀況,集中分析了我國技術引進所面臨的挑戰,重點論述了新時期我國技術引進所需要總結的經驗以及應對國內外的形式的具體對策,提出了在新形勢下我國技術引進的新方向。
關鍵詞:技術引進;知識產權;發展與經驗
中圖分類號:F0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4.03
文章編號:1672-0407(2012)04-006-02 收稿日期:2012-03-20
一、中國技術引進現狀
相比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除了自主創新提高技術水平外,技術引進是其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的最主要方式。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通過技術引進的方式,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在能源、機械電子、石化、冶金等各大領域與國外進行了全方面的技術合作。通過大量的技術引進,我國工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的產業規模、產品質量等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近些年來,中國技術引進規模不斷擴大,技術引進總額和引進項目不斷上升,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技術引進規模不斷實現突破。1979年簽訂技術引進合同95項,總額僅24.85億美元;2009年,簽訂技術引進合同9964項,引進總額達到215.7億美元,是1979年技術引進總額的十幾倍。
然而,伴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尤其是經濟開放與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經濟增長越來越受到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限制,單純依靠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來積累資本,換取技術和發展經濟的方式已經嚴重落后。從技術引進的分布來看,我國引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技術層次低、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和中小型項目,在高新技術方面投入較少。從具體行業看,我國技術引進多集中于機械、電子儀表、電機電器等方面,而農業、醫藥以及和基礎產業有關的技術引進不多,表現出分布的不平衡,從而造成我國在基礎產業方面技術引進的缺失,給我國基礎產業的技術提升帶來了困難。
另外,人才流失也是我國技術引進面臨的問題之一。人才是技術引進的重要載體,人才的多少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體現。發達國家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特別是從發展中國家爭奪優秀人才。人才的流失將會給技術引進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二、新時期中國技術引進的經驗與對策
(一)加強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創新
首先,我國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摸索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規律,從資金上保證技術的消化吸收,并在計劃上統籌安排,充分落實資金的投入,使得技術能夠被企業充分的利用與吸收。積極推進企業集團的發展。通過企業的集團化與規模化在更大范圍內更快速地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加快產業集中程度。不斷加強企業集團內部各企業之間的聯系,增強技術引進的規模效應,實現企業技術引進的利潤最大化。通過企業集團化不斷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的集中,加強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最終促進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進一步促進產學研合作,并建立有效的服務性配套系統,保證技術的消化與吸收過程。在技術引進的過程中,建立起獎勵機制,對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的優秀成果予以獎勵,提高企業員工的創新積極性。
其次,要將企業作為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主體單位。企業自身處于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十分熟悉自身行業的產品與技術狀況,了解企業技術水平在國際市場中的位置,清楚市場與客戶的需求,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偏好。企業能夠根據自己的市場定位和產品的技術水平決定是否引進某些技術,是否需要提升某些技術水平。因此,要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學習建立現代化的企業制度,給予企業充分的自主權,全面調動起企業自身的積極性,使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根據自身特點進行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
(二)重視知識產權保護
當今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本國的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需要科技和人才,因而世界各國在科技和人才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而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最終是知識產權的競爭。哪一方能夠率先獲得知識產權的優勢,哪一方就能夠獲得壟斷優勢。知識產權正成為世界各國十分重視的最重要的一種資源。為了能夠使得企業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我們必須制定一系列競爭法則,給企業創造出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
知識產權保護是保障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最重要的內容。當前,不少自主創新企業由于缺乏知識產權保護的理念,在國際競爭中遭受了重大損失。因此,知識產權保護是保證企業技術創新能夠取得經濟利益的最重要的武器。技術引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企業競爭力,加強技術實力,從而提高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在當今的國際環境下,成本和風險正日益增加。企業在獲得某項知識產權后,通過技術上的優勢,會在市場上獲得高額的利潤,取得更高的市場份額,使得企業技術創新和資金投入形成良性循環。并且企業可通過將相對過時的技術出售給其他企業,獲取利潤,從而獲得資金的支持企業新一輪的技術創新。
(三)強化國家宏觀調控
首先,確立具有權威性的技術引進機構。在技術引進的管理上,要體現出國家的調控優勢,加強對技術引進的引導和幫助,總覽全局,避免因地方利益的沖突和矛盾而引發技術引進的低效率,提高技術引進的經濟效益。隨著我國財政收入的不斷增長,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通過科技開發貸款、技術改造貸款,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等手段,加快我國的技術引進工作。
其次,根據市場狀況,對于技術引進的結構進行優化配置。提高有關民生的基礎性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比重,提高自身產業技術水平。在資金允許的前提下,提高國際領先技術的比重。
最后,幫助企業引進高端人才。對優秀技術人才尤其是華人動向進行長效追蹤,鼓勵其回國創業和服務,增強國內企業的技術人才儲備;完善國內就業政策和科研、用人政策。完善高科技人才的激勵機制,支持和獎勵科研人才和企業優秀技術人才,增強對創新型人才的培育;通過技術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靈活的政策措施,吸引國外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增強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加強國內企業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從而使企業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光泗、沈坤榮,“中國技術引進、自主研發與創新績效研究”,《財經研究》,20011年第11期.
[2]黎鶴飛,“知識產權對科技創新抵御金融危機戰略及其對策”,《經濟研究導刊》,2009年第33期.
[3]李海靜,“新中國技術引進的歷程分析”,2008年。
[4]林毅夫、張鵬飛,“后發優勢、技術引進和落后國家的經濟增長”,《經濟學》,2005年第4期.
[5]朱運愛、 王頂,“論我國金融危機下的國際技術貿易發展”, 《商場現代化》,2009 年8 月總第583 期。
[6]曾慶福、 易善策,“全球金融危機與我國經濟轉型”,《 湖北社會科學》,2009 年第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