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預設活動的生成要求教師不能死板地追隨計劃,而是要追隨幼兒,依據自己對幼兒細致的觀察,從他們的活動中敏感地捕捉蘊涵于其中的價值,給予及時而適當的引導。這就要求教師要熟悉課程教學活動,心中時時要有目標,眼中處處要有孩子。在觀察幼兒的基礎上,多考慮幾種假設,多幾種活動發展的可能性,為幼兒的參與、為課程的發展,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機留下足夠的空間,使預設活動更加科學合理。
關鍵詞:預設活動;生成;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4.006
文章編號:1672-0407(2012)04-012-02 收稿日期:2012-03-20
預設活動主要是指由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的興趣、學習需要以及已有經驗;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設計的教育活動,強調在活動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動態性調整,以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地活動。新《綱要》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從本地、本園的條件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并靈活地執行”。這就要求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具有極強的靈活性、開放性、生成性。我們應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改良傳統的預成課程,使預設活動的教育活動走向“開放”,走近“幼兒的生活”。
一、預設活動應具有目的性、挑戰性、開放性、靈活性
(一)目的性: 預設活動,應該要有明確的目的,而且目標是建立在幼兒“最近發展區”上的。教師對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應該清晰明了。這里的目標有兩層含義:1.從幼兒需要的角度看:在活動中幼兒獲得的知識經驗是什么?幼兒哪方面能力得到發展?2.從教室設計的目的看:預設活動的重點是引發思考,還是交流經驗?是探索發現,還是解決問題?如:科學活動《 空氣》,活動目的是探索空氣的存在和用途。《物品的分類》通過幼兒親身經歷以及平時的觀察,在交流中獲得經驗,活動的目的是分享、體驗、交流。所以,教室在預設時就一定要清楚活動的主要目標,并能把目標隱含在材料、內容、方法、過程中,使之轉化為幼兒的經驗和能力。
(二)挑戰性:預設活動既要符合幼兒當前的興趣和已有經驗,又要有一定的挑戰,是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活動,是對幼兒原有經驗的提升。如在小班活動《鞋底的秘密》中,教師發現幼兒對鞋子是怎么做成的很感興趣。于是老師預設了對幼兒富有挑戰的活動《制作拖鞋》,幼兒不但了解了鞋子的制作過程,而且從中獲取了新的知識經驗,體驗了做鞋的樂趣。
(三)開放性:首先可以在預設活動中給孩子留有生成和發展的空間,使預設與生成融合在一起;其次,預設活動的結構往往隨著內容、性質、要求的不同,呈現出多種結構,沒有固定統一的模式。如大班活動《逛超市》,雖是預設的,但活動是開放的。在逛超市時,幼兒可以根據已有的經驗購買商品,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提供一些圖像,以及買東西的過程性資料,并啟發和幫助幼兒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
(四)靈活性: 這是指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根據孩子的需要和當前的情景,及時調整預設計劃,靈活地反饋、應對,從而真正體現讓課程追隨孩子,做到有計劃,但不刻板,有調整,但不隨意。如中班健康活動《小雜技演員》,活動的內容是幼兒踩著腳印走,活動的目的是發展幼兒的平衡能力,但活動中發現幼兒未盡興,這時教師靈活地增加了難度,把小腳印由直線擺放,變成圓形、三角形等,而且頭上還要頂著易拉罐。這一內容的增加,不但滿足了幼兒的興趣和需求,而且體現了教師組織活動的靈活性。
二、活動內容的選擇要從幼兒的實際出發
預設活動是老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因此,教師的預設要依據教材,認真思考,精心選擇,使預設活動既要符合幼兒實際,又能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
(一)幼兒成長中一些必須具備的經驗
幼兒年齡小成長中需要學習很多基本經驗,如怎樣過馬路,怎樣與人交往,怎樣穿鞋,等等。所以我們在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發展規律的同時,要結合幼兒的成長目標和幼兒的實際,充分考慮幼兒的發展內在需求,對幼兒成長中一些必須具備的經驗進行預設。如生活中要求幼兒具有“保護自己”的基本經驗,那么,我們就會預設一個教育活動如《怎樣過馬路》,讓幼兒知道,紅燈停,綠燈行,橫過馬路要走斑馬線。讓幼兒學會一些成長中必備的經驗,懂得避危險,會簡單的自救與自助的方法是十分必要。
(二)幼兒關注的熱點和共同的興趣
幼兒關注的熱點往往是與他們的興趣、需要密切相關。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設計活動,效果最佳。如秋天到了,孩子們對各種各樣水果非常感興趣,老師抓住這一熱點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水果”的主題活動,目的是讓幼兒嘗試多途徑收集信息,幼兒在認識各種水果的同時,體驗分享與交流的快樂。正因為老師抓住了幼兒的熱點問題,因此,幼兒參與的積極性高,思維、表達和傾聽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三)從幼兒的生成活動中轉化而來
把幼兒的自發性活動轉化為新的教育活動,教師一定要做一個有心人,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教師可以從中捕捉有價值的信息,抓住挈機進行預設。如:一連下了幾天的雨,總算停了。吃過早飯教師帶孩子們出來散步,發現地上全是“小水坑”。孩子們興奮地在水里趟過來走過去,開心極了。突然,洋洋大聲喊:“老師,瞧我走的大象!”許多孩子都湊到跟前觀賞他的杰作。“老師,我也會我走的是迷宮!”“我的那個是駱駝!”“我會走大房子……”教師本來打算散步結束就回班上課,看到孩子們個個興奮的樣子,教師決定調整計劃,在室外進行“水畫創作”。當老師的決定一宣布就得到了孩子們歡呼聲,于是“創作”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 “老師,瞧我的高山!”“我的是大海和小船。”“快看,樂樂的怪獸!大腦袋小尾巴!真好看……”在孩子們的創作下,小水坑成了一個童話世界,從乖巧的小動物到變形鎧甲小魔仙,應有盡有。孩子的這些奇思妙想是創新意識的表現,是難能可貴的,我們應該加以保護并大力支持和引導。
總之,活動的生成性要求教師不能死板地追隨計劃,而是要追隨兒童,依據自己對幼兒細致的觀察,從他們的活動中敏感地捕捉蘊涵于其中的價值,給予及時而適當的引導。這就要求教師要熟悉課程教學活動,心中時時要有目標,眼中處處要有孩子。在觀察幼兒的基礎上,多考慮幾種假設,多幾種活動發展的可能性,為幼兒的參與、為課程的發展,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機留下足夠的空間,使預設活動更加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