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就是改思想,改什么思想,就是將以“教”為中心改為以“學”為中心,并圍繞“學”重建教學關系和師生關系。說得簡單一點,“課改就是讓學生動起來”。
皮亞杰曾指出:“動作是智慧的根源。”也就是說,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是從動作開始的。對于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就忘了;看過了,就明白了;做過了,就理解了。他們最深刻的體驗莫過于自己動手實踐過的東西。因此,為了讓學生“動”起來,就要一切從學生出發,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為了讓學生“動”起來,就要相信學生,解放學生,發展學生;為了讓學生“動”起來,就要在“滿足好奇心與利用展示欲”上大做文章,積累豐富的直接經驗,主動參與信息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進而在活動中理解和掌握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促進個性的發展。
信息技術為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時也給教師帶來了挑戰。新的課程標準,需要有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來支撐。面對手中的舊教材,我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根據新課程標準精神,讓現有的教學煥發新的活力,讓學生由“靜”變“動”,使課堂由“僵”變“活”。
現在,教師充分認識到,課改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每一堂課中,就在與學生交流的一言一行中,新課改就像打開了一扇窗,讓人人看到了一個新天地。教學行為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老師不再是傳授知識的教書匠,而正在成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幫助者和示范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孩子成為課堂的主人”的課堂新景觀正在逐漸形成,課堂教學氛圍生動活潑而又張弛有度。現在,課堂上最常見到的就是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中,孩子們如林的小手、漲紅的小臉、爭辯的語言以及忙碌的身影,常常充滿了歡聲笑語。
一、以課堂為主陣地,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
課改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生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由課堂上單純地聽老師講、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轉變為積極動手、動口、動腦,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學生由過去單一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相結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了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學生的綜合素質明顯增強,視野開闊,思維靈活,實踐探究能力得到了培養與鍛煉。
課堂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賞識學生的獨特性和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鼓勵學生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學生逐步學會自覺地思考問題,學會學習的方法,他們會帶著自己的問題不厭其“繁”地尋找方法,驗證自己的想法,學會小組間的協作學習,敢于并善于和同學交流。
課堂中學生的參與狀態與我們所追求的生命化課堂仍有一定的差距。
二、課堂教學活動方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教師已不習慣課堂上鴉雀無聲,不再指責學生在教師講課時插嘴,常鼓勵學生:“誰想到了什么?”“你能行”“你很聰明!”“試一試”“老師和你們一起做”“我相信你”“不用舉手就可以說”。課堂上有時爭得面紅耳赤,做教師的反而會鼓勵學生:“就應該這樣,有多種看法,才會相互啟發。”這一切,正在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變為現實。因此,教師的教學方式,重要的是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一個輕松、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學活動要具有創造性,可以結合課堂具體情境和學生的興趣即興發揮;知識的學習不必遵循固定不變的程序,應該根據學生的需要因勢利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不必將知識作為“絕對的客觀真理”強加給學生。
三、營造氛圍,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一切似乎都在有條不紊地展開。但是細心的老師不難發現,面對教學,學生更多的是被動應付,滿足于完成幾道預習題、會做幾道作業,對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能力目標和預習要求幾乎正眼都不去瞧一下。因此,讓學生動起來,是推行課改的一個必需過程和必要環節。
(一)為什么要讓學生動起來
1.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
面對新的知識,大部分知識體系陳舊,如果僅僅局限于完成幾道預習題、會做幾道作業,對于學生學會學習,完整地把握知識體系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往往會走進滿足于一知半解的死胡同。教師把自己的教學思路、學習方法已經全盤托出,就是要讓學生按照教師設計的學習思路理清新的知識目標要求、能力目標要求。學生不動,一切也就隨之落空。
2.為了教學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
新的課程,學生應該從中學到點什么?重點、難點是什么?教師已經通過學習目標的形式予以告知。如果學生不親自動手翻書、動筆做題、動腦思考、親身實踐,同樣無法實現教學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的目標。
(二)怎樣讓學生動起來
1.離不開教師的“引領”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是陌生的,學生也是陌生的。綜觀各種課堂,看似雜亂無章也好,的確井井有條也罷,引領始終是一條或暗或明的主線,把使用和學習的要求寫出來并不等于學生已經能夠掌握并按照這個要求進行操作。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能夠結合某個知識點進行示例講解,讓學生明白,掌握這個知識點應該通過哪幾個必要過程,使用什么方法,達到什么程度,按照怎樣的程序去做。引領是提高學生能力的引擎,科學合理的引領表現在為學生創設一些“跳一跳,摘到桃”的場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通過這樣的鍛煉,他們的思維也能夠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得到提升。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在解決各種問題的時候便能夠更加自信,從而促進自身能力更為迅速地提升。
2.上課匯總預習成果時,多給學生表演或表現的機會
以前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會在課堂上大講特講,不注意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許多學生就會存在著“反正有老師來講”的思想,因此才會出現“滿足于完成幾道預習題、會做幾道作業”的狀況。因此,給學生表現或表演的機會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在某種程度上給學生施加了壓力,迫使其課前認真預習,思考問題。這樣的課堂更像是一個盛裝的舞臺,每個孩子都是舞者,在這個舞臺上跳躍著屬于他們的炫舞。師者,更像是一位打開窗戶讓陽光走進孩子心間的魔術師,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了普照,在公平無私的陽光中享受著次第開放的花朵般的待遇。
3.課堂一定要把握知識和能力的層次性
不同知識和能力層次的學生,使用的方法是各不相同的。為了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努力把握知識和能力結構的層次性,力求讓更多的學生會學、能用,參與教學過程。
四、良好習慣的養成,促使學生進入全面發展的高速路
關注細節藝術,養成良好習慣。教育無小事,新課改以來,我時時刻刻注意從小處入手,關注細節,關注學生的養成教育,如關注學生課堂上傾聽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常規落實在關注老師是否認真傾聽、生生之間是否認真傾聽這一層面上。要求老師、學生都來做一個主動的傾聽者,上課時,要全神貫注地聽準每一句話,始終用目光注視對方,抓住說話者述說的主要內容,必要時進行復述,聽不懂時等對方發言完畢再提出疑問。對于學生精彩的發言要給予評價,或付于會心的微笑、熱烈的掌聲或投去一個表示贊許的眼神。
同樣,學生的閱讀習慣、提問習慣、衛生習慣、待人習慣、為人處世等也是我們關注的內容。“首先是我們養成習慣,隨后習慣養成了我們”,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就可能造就學生不同的人生。
五、反思活動,思維碰撞,體驗成功
波恩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每上一節課都要做好課前思、課中思、課后思。備課時要想到:課時安排、教學內容的分割、教學策略的選擇等;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教學中要做到:如何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如何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如何整合三維目標等。這種反思具有監控性,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每節課后進行反思,目標達成度如何、哪些環節是成功的、哪些環節是意外收獲的,還有哪些不足。教學后進行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性化,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教師需要反思,需要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盡最大可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課改帶來了反思,同時也帶來了教師專業的迅速成長。
目前,我們正逐漸向學生滲透“課后思”“天天思”的學習習慣,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沐著晨曦,想一想,今天我該做些什么;伴著夕陽,想一想,今天我做了些什么。不斷地思考,能使我們經歷一個不斷探索與創新的成長過程。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學也是如此,只教不研,就會成為教死書的教書匠;只研不教,就會成為紙上談兵的空談者。只有成為一名科研型教師,邊教邊總結,邊教邊反思,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校成為學生學習與成長的樂園;機遇與挑戰并存,鮮花與掌聲永遠青睞于有理想的實踐者。”朱永新教授的教育名言,也是我不斷追求的“理想的教育”,走在教育路上的我,將以朱教授的詩句共勉。
我是一個行者/步履輕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臉上帶著笑容/我的心中充滿陽光/我的行囊為教育準備了一切/理想、智慧、激情、詩意和力量。今后,讓我們在課改實驗的舞臺上快樂耕耘,幸福成長。
綜上所述,在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方面,我進行了初步探索,還需要同行的幫助和指導。最后,以蘇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話作為結束句:“教育好比是建造房屋,我們應該給予的是磚瓦和泥水,而不是成套設備的樣品房。”
(作者單位 河北省滄州市教育局石油分局東風小學)